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敏感离子通道阻断剂对酸诱导偏头痛模型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康玉琪 陈康 +4 位作者 何小华 尹皓 毛立武 卢祖能 肖哲曼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阻断剂对酸诱导偏头痛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p H7.4组、p H6.0组、阿米洛利治疗组、Pc Tx1治疗组,每组6只。p H7.4组采用p H值7.4的合成组织间液(SIF)涂抹硬脑膜,后3组采用...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阻断剂对酸诱导偏头痛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p H7.4组、p H6.0组、阿米洛利治疗组、Pc Tx1治疗组,每组6只。p H7.4组采用p H值7.4的合成组织间液(SIF)涂抹硬脑膜,后3组采用p H值6.0的SIF建立小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阿米洛利治疗组、Pc Tx1治疗组分别给予阿米洛利和Pc Tx1治疗。观察小鼠制模后1 h内挠头次数、3 h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c-fos及脑干中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造模后1 h内p H6.0组的挠头次数明显多于p H7.4组(P<0.01),阿米洛利治疗组和Pc Tx1治疗组则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1)。与p H7.4组相比,p H6.0组的小鼠脑干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的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阿米洛利治疗组和Pc Tx1治疗组与p H6.0组相比,相应部位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p H7.4组相比,p H 6.0组脑干中的ASIC1a蛋白表达较高(P<0.05);阿米洛利治疗组、Pc Tx1治疗组与p H6.0组相比,ASIC1a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结论:酸敏感离子通道阻断剂能够减少偏头痛模型小鼠行为学异常及相关蛋白表达,提示酸敏感离子通道参与偏头痛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洛利 PcTx1 偏头痛 C-FOS ASIC1a
下载PDF
酸敏感离子通道与偏头痛 被引量:1
2
作者 康玉琪 卢祖能 肖哲曼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52-756,共5页
酸敏感离子通道是一种由细胞外质子(H+)激活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属上皮钠离子通道/退化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某些肿瘤组织。不同亚基分别在触觉、味觉、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病理学过程中... 酸敏感离子通道是一种由细胞外质子(H+)激活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属上皮钠离子通道/退化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某些肿瘤组织。不同亚基分别在触觉、味觉、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病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炎症反应、缺血性卒中、疼痛、学习记忆减退、癫、多发性硬化、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肿瘤等。过去20余年,对偏头痛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炎症反应通路,以及皮质扩散性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中枢和周围疼痛通路敏化等共同发挥作用,但相关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拟对酸敏感离子通道结构、分布及其与偏头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离子通道 综述
下载PDF
三叉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艳 肖哲曼 +1 位作者 陈康 康玉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8-491,共4页
三叉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trigeminal trophic syndrome,TTS)亦称三叉神经营养性溃疡,是因中枢或外周性的损害累及三叉神经系统,引起三叉神经支配部位感觉障碍和营养性溃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关键词 临床综合征 营养性溃疡 TRIGEMINAL 外周性 感觉障碍 听神经瘤 射频热凝术 小脑后下动脉 周围支 星形细胞瘤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毛立武 王天玉 +4 位作者 康玉琪 刘俊中 时伟玉 郭广涛 王圣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3例(68个动脉瘤)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68个动脉瘤,共置入60枚PED,技术成功率为100%。40例54个...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3例(68个动脉瘤)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68个动脉瘤,共置入60枚PED,技术成功率为100%。40例54个动脉瘤单纯应用PED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48个,无明显滞留6个;13例(14个动脉瘤)联合应用PED和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致密栓塞。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5%(4/53)。53例临床随访6~28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末次随访时,47例未破裂动脉瘤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6例破裂动脉瘤中,预后良好2例,mRS评分3分1例,4分1例,死亡2例。46例DSA随访4~8个月(中位数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67.9%。22例(28个动脉瘤)DSA随访9~18个月(中位数12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5.7%,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总体安全、有效,但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疗效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与保守疗法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艳 肖哲曼 +4 位作者 陈康 黄丽芳 康玉琪 樊尚华 尹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发病48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与保守疗法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CBM、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5年4月31日,文献语种为中文或英文,... 目的系统评价发病48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与保守疗法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CBM、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5年4月31日,文献语种为中文或英文,英文检索词为“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AND“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s”OR“surgical decompression for cerebral oedema in acute stroke”OR“hemicraniectomy fo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s”.中文检索词为“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和(或1“缺血性脑卒中”和(或)“脑梗死”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和(或)“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nager 5.2软件统计分析去骨瓣减压术与保守疗法的疗效差异.疗效评估标准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及2项前瞻性研究,共包括去骨瓣减压术组患者201例和保守疗法组患者197例。去骨瓣减压术组与保守疗法组治疗后12月的死亡率(mRS评分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0.18,95%CI:0.12~0.29),治疗后6月的中重度致残率(mRS评分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3.36,95%CI:1.95~5.78),治疗后12月的中重度致残率(mRS评分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4.62,95%CI:2.64~8.07),治疗后6月的较好生存质量(mRS评分≤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OR=2.69,95%CI:1.21~5.96),治疗后12月的较好生存质量(mRS评分≤3分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OR=2.07,95%CI:1.11~3.87)。去骨瓣减压术组与保守疗法组中大于60岁患者治疗后12月的死亡率(mRS评分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0.20,95%CI:0.10~0.42),治疗后12月的致残率(mRS评分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4.94,95%CI:2.35~10.35)。结论无论患者年龄是大于60岁还是小于60岁,与保守疗法相比,发病48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明显降低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治疗后12月的死亡率,但会增加中重度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保守疗法 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 Meta 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尹皓 康玉琪 +1 位作者 肖哲曼 卢祖能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5期491-493,共3页
目的:对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等相关期刊并收集整理,筛选出2009年1月1日~2015年3月1日有关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在偏头痛临床治疗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Coc... 目的:对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等相关期刊并收集整理,筛选出2009年1月1日~2015年3月1日有关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在偏头痛临床治疗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试验、评价文献质量,由两名研究员提取相应的资料,通过RevM an 5.0软件进行M eta分析。结果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80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组与单用氟桂利嗪组比较,其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3,95% CI=1.16~1.30,P<0.01)。对于其安全性的检测,筛选的8项研究中,仅有2项报道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偏头痛的治疗,血塞通联合氟桂利嗪的疗效要优于单用氟桂利嗪,这为临床上偏头痛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方法,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桂利嗪 随机对照试验 偏头痛 Meta分析 血塞通
原文传递
APETX2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痫性发作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康 康玉琪 +5 位作者 王艳 梁静静 卢祖能 何小华 朱帆 肖哲曼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索APETX2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痫性发作大鼠的行为学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18只,侧脑室置管后随机分为:癫痫组(9只)、APETx2组(9只),癫痫造模后观察2组癫痫大发作潜伏期及发作强度;APETx2处理原代培养海马... 目的探索APETX2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痫性发作大鼠的行为学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18只,侧脑室置管后随机分为:癫痫组(9只)、APETx2组(9只),癫痫造模后观察2组癫痫大发作潜伏期及发作强度;APETx2处理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动态观察其对钙成像的影响。结果 APETx2组的SD大鼠癫痫潜伏期延长,大发作程度减轻;APETx2处理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钙内流下降。结论 APETx2可抑制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SD大鼠痫性发作,减少酸诱导海马神经元钙离子浓度增加可能为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Tx2 癫痫 行为学 钙成像 海马
原文传递
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基于国际头痛分类3β版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肖哲曼 康玉琪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6期396-399,共4页
三叉自主神经头痛是一类阵发性、波动性、单侧性头痛,位于眼眶部、前额部、颞部,伴随同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流泪,球结膜充血)为特征的原发性头痛.在2013年国际头痛分类3β版中,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首次作为独立头痛类型出现,包括丛集... 三叉自主神经头痛是一类阵发性、波动性、单侧性头痛,位于眼眶部、前额部、颞部,伴随同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流泪,球结膜充血)为特征的原发性头痛.在2013年国际头痛分类3β版中,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首次作为独立头痛类型出现,包括丛集性头痛、阵发性半侧颅痛、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连续性半侧颅痛、可能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其鉴别要点主要是发作时限,有无偏头痛样症状,及对吲哚美辛的反应性.连续性半侧颅痛首次被归类于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中,而不再作为其他原发性头痛诊断.本研究就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头痛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分类 国际 治疗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原发性头痛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毛立武 康玉琪 +6 位作者 刘俊中 时伟玉 杨硕 尹帅领 郭广涛 王圣杰 王天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6期535-539,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