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知识增强的医学语言模型:现状、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康砚澜 郭倩宇 +1 位作者 张文强 王昊奋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2-22,共11页
目的/意义介绍生成式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的医学语言模型,以提高模型专业性、准确性和可信性,为医学、语言模型及知识图谱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回顾大语言模型的发展、现状及主... 目的/意义介绍生成式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的医学语言模型,以提高模型专业性、准确性和可信性,为医学、语言模型及知识图谱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回顾大语言模型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技术,分析其在数据安全、专业性、伦理规范和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介绍医学生成式语言模型常见应用场景和技术要点,重点阐述基于知识图谱和多模态数据融合知识增强的医学语言模型,包括其优势、技术原理和具体案例。结果/结论知识增强的医学语言模型可提高语言模型对专业医学知识的理解、认知和应用能力,增强对自然语言的生成能力,拓展对多模态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医疗问答、智能辅助诊断、个性化医疗决策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语言模型 医学问答 知识图谱 人工智能 医疗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牡丹皮-丹参药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孙思 程塞渊 +1 位作者 康砚澜 杨波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目的:本文借助计算机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牡丹皮、丹参治疗银屑病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将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平台筛选到的疾病和药对成分靶点取交集... 目的:本文借助计算机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牡丹皮、丹参治疗银屑病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将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平台筛选到的疾病和药对成分靶点取交集,获得交集靶点后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2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成分-靶点-通路”图,最后使用Schrodinger Maestro 11.8进行分子对接试验。结果:共得到牡丹皮、丹参治疗银屑病的活性成分58个和靶点95个,主要参与脂多糖应答、炎症反应、营养水平、氧化应激等方面的生物过程,调控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辅助性T17(Th17)细胞分化、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证实主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亲和力高。结论:牡丹皮-丹参配伍可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银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皮 丹参 银屑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功能富集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中医古籍知识图谱的三种内障疾病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曦 毕宏生 康砚澜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5期35-37,共3页
目的:挖掘中医古籍中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和圆翳内障疾病相关条文并进行辨析。方法:通过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数据库平台及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综合统计分析,区别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和圆翳内障疾病辨证与论治。结果:经纳入及排除后共搜集23条... 目的:挖掘中医古籍中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和圆翳内障疾病相关条文并进行辨析。方法:通过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数据库平台及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综合统计分析,区别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和圆翳内障疾病辨证与论治。结果:经纳入及排除后共搜集23条圆翳内障古籍数据,37条青风内障古籍数据,26020条绿风内障古籍数据,基于知识图谱及古籍查阅发现圆翳内障因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治应化痰补虚;青风内障因肝郁化火,痰瘀阻窍,治应清肝解郁、化痰活血。绿风内障因阴虚阳亢、气血不和所致,治应滋阴降火平肝。结论:运用知识图谱解读古籍数据平台相关疾病信息高效便捷,有助于挖掘中医古籍相关疾病论述,为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古籍 知识图谱 绿风内障 青风内障 圆翳内障
下载PDF
近20年中医古籍的研究方向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方仪德 康砚澜 +1 位作者 芮芸 李兆健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年第11期6-10,共5页
文章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了2002年1月1日—2023年9月20日的2 024篇中医古籍研究文献,应用CiteSpace6.1.R6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年发文量... 文章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了2002年1月1日—2023年9月20日的2 024篇中医古籍研究文献,应用CiteSpace6.1.R6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性增长,尤其是过去两年增长显著。《中医文献杂志》发文量最高(92篇),核心作者包括张华敏(34篇)、张伟娜(24篇)和李鸿涛(24篇),主要研究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29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102篇)、山东中医药大学(66篇)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66篇),显示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词分析显示,文献研究和历史以整理“中医古籍”“中医文献”“版本”为主,医学实践和理论以“病因病机”“经典名方”“伤寒论”“循证医学”为主、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以“数据挖掘”“认知”为主。说明近几年中医药研究领域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临床效方与数据分析将是热点,中医古籍研究正逐步走向系统化、本体化,研究前沿集中在中医古籍经典名方的临床运用与处方分析;中医药古籍本体体系的构建及文本标准化研究;中医古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运用;中医古籍循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古籍 中医药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学
原文传递
古代中医肿瘤病名文献自动化框架获取及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康砚澜 肖睿珩 +7 位作者 张时 姜怡 沈丽萍 尹菊花 辛晓丽 张朋 秦若琰 刘苓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2-160,共9页
目的:以自动化框架获取古代中医肿瘤病名文献并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探寻古代中医肿瘤学发展概况。方法:基于国医典藏古籍数据库平台,检索古代中医肿瘤相关病名,使用Python 3.8语言下的自动化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以Lxml的etree... 目的:以自动化框架获取古代中医肿瘤病名文献并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探寻古代中医肿瘤学发展概况。方法:基于国医典藏古籍数据库平台,检索古代中医肿瘤相关病名,使用Python 3.8语言下的自动化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以Lxml的etree库来解析数据,自动统计相关古籍的"分类""作者""成书年""内容提要"信息。核对整理数据后,用Tableau2019.2软件数据可视化分析,并结合人工方式查阅数据库中与古代中医肿瘤学相关文献,以朝代为索引,以症状、病因、病机及预后等为着眼点,探寻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结果:共自动纳入242本古籍1 128条774 349字节文本数据,发现先秦时期中医古籍肿瘤病名文献分类及年代分布单一,出现肿瘤疾病朴素的病机观点;从汉至唐时期相关文献记录数量及病名种类逐渐丰富,进一步丰富了肿瘤病性、体征、分类方法、鉴别诊断等认知;宋明时期古籍分类中方书与外科占比逐渐增多,腹腔脏器肿瘤病名记载量为历代之最;清代至民国相关文献涉及肿瘤病名及分类最完善,中医肿瘤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结论:中医肿瘤学发端于先秦,完善于汉唐,成熟于宋明,大成于清代至民国;综合自动化框架与解析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有助于分析古代中医文献细分特点,便捷高效,守正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医研究提供经典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肿瘤学 自动化框架 可视化分析 SELENIUM TABLEAU
原文传递
取象比类思维下的中药药性理论探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康砚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44-1446,共3页
通过查阅中药药性理论古代医籍,将其中基于取象比类思维指导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取象比类思维被广泛运用于涵盖中药命名、四气五味、趋向性、归经、毒性以及炮制等中药药性理论中。其中基于取象比类思维的中药命名包括取... 通过查阅中药药性理论古代医籍,将其中基于取象比类思维指导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取象比类思维被广泛运用于涵盖中药命名、四气五味、趋向性、归经、毒性以及炮制等中药药性理论中。其中基于取象比类思维的中药命名包括取性状、取药性气味功能、取生成环境而命名;四气五味包括以性状、以生成、合体用而定;趋向性包括以阴阳定清浊升降、以气味厚薄论升降、以形质生成定趋向;归经包括以形归经、五行归经论、经络脏腑归经论;毒性包括审阴阳四气定毒性、合五味释毒性;炮制包括参药性气味以炮制、秉辅料之性以炮制。古代医家基于形象-征象-意象三重境界而不断丰富药性认知,形成动态而崇尚天人合一的中药药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取象比类 形象 征象 意象
原文传递
趺阳脉平脉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康砚澜 翟泰然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12-13,18,共3页
通过对《金匮要略》《脉经》中与趺阳脉平脉有关条文及诸注家解释的梳理,并结合参考当代医者运用趺阳脉诊的临床经验及脉图仪研究成果,发现趺阳脉平脉并非伏象,当浮与缓。
关键词 趺阳脉诊法 平脉 金匮要略 脉经
原文传递
基于自动化框架及可视化分析法的中医脾胃病证概念演变 被引量:2
8
作者 钱佳南 康砚澜 +1 位作者 赵爱光 胡鸿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9-196,共8页
目的:利用自动化框架采集选取历代古籍中涉及中医脾胃病的文献资料,通过可视化分析法来系统性探寻中医脾胃病证概念的演变历程。方法: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 3.8为基础,借助自动化测试及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通过Lxml的etre... 目的:利用自动化框架采集选取历代古籍中涉及中医脾胃病的文献资料,通过可视化分析法来系统性探寻中医脾胃病证概念的演变历程。方法: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 3.8为基础,借助自动化测试及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通过Lxml的etree库来解析国医典藏古籍数据库平台(V2.1)1 224种古籍数据,自动采集并统计相关古籍的"书名""作者""分类""朝代""成书年""内容提要"等信息。在完成数据的清洗核对与整理后,使用Tableau(V2020.1.3)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朝代为纲,着眼于症状体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及预后转归,剖析中医脾胃病证概念演变概况。结果:共自动纳入989本古籍7 203条文本数据,发现先秦时期,古籍文献数量较少,中医对脾胃病的认知尚趋于疾病表面的症状或体征等,阐述了朴素的病因病机认识;汉至隋唐时期,相关病证概念逐步增多,有关病证表现的描述较前代更加清晰,中医脾胃病的病因、论治体系也更加完善;再至宋金元时期,相关文献对脾胃病证的独立体征、症状、病性及病位的概念阐述逐步丰富;再至明清时期,中医脾胃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病证概念逐渐化简统一。结论:中医脾胃病证概念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经历了由简化繁,又从繁归简的演化过程;涉及中医脾胃病证概念的古籍数量与种类数随朝代发展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种类繁多;利用自动化框架,可创建轻量级的中医脾胃病数据库,并结合数据可视化的方法,高效便捷地分析了中医脾胃病证概念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中医脾胃病的发展追根溯源,并为现代中医脾胃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脾胃病证概念 自动化框架 可视化分析 SELENIUM TABLEAU
原文传递
山东中医药大学赋
9
作者 康砚澜 《中华辞赋》 2018年第9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山东中医药大学
原文传递
诗词
10
作者 宗西 王德生 +99 位作者 张嵩 武立胜 崔国靖 杨世钦 李兴亮 徐吉鸿 陈德莲 尹彩云 刘丽秀 郭秀珍 纪明 叶剑波 楚颜 冷冰 韦华荣 何江 朱九锡 邹积慧 林作标 石兴林 黄采军 吴法仁 吴雪芬 王典馥 康砚澜 赵铀光 蔡荣琦 程地超 泰南阶 田成名 刘海洋 蔡大营 徐崇先 张榜奎 江晟陆 晓明 邹景 利王勤 于广杰 郑呜谦 马荒 范峻海 陈星海 赵光明 朱精华 王炳纯 顾岩 郝勤 陈传芳 李德文 金嗣水 肖显仁 戴庆生 胡光武 向祚深 钟晓岚 工清锋 罗典 邱立新 王炳纯 于正东 唐石成 黄雄 李国谅 李桂强 易凤奇 李天飞 林遥 蒋昌典 郭军民 汪斌 曹坤 吕桂荣 涂映雪 李军强 李红 梁应南 贾清彬 苏宗印 浅溪 晏晓东 徐中美 徐耿华 李涛 李能俍 韩景明 解维汉 高杰伟 徐兰君 张萍 张琼 刘艳琴 马水英 张生胜 邓晋运 刘明逸 陈阳 华中 冯励华 吕亚辉 《中华辞赋》 2021年第5期61-82,共22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