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鹤庆-再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走滑活动 被引量:9
1
作者 沈晓明 李德文 +3 位作者 孙昌斌 康艳蕊 刘睿 张亚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外调查和研究,结合光释光和14C定年,初步查明该段断裂具有复杂的空间展布格局,由多条左旋走滑性质的分支断裂构成,它们共同吸收了断裂带在鹤庆盆地南端与洱源盆地北端之间的走滑分量;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局部地段兼具正断或逆冲性质;剖面地层断错和覆盖关系表明该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活动强烈,现有证据表明最新活动时代约为距今2万年。结合区域构造环境,作者认为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是对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响应,其左旋走滑符合滇中次级块体顺时针转动模型,是块体旋转在角端的局部应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洱源断裂 晚更新世 左旋走滑 青藏高原隆升 块体旋转
下载PDF
乌海盆地内末次冰期砂楔/冰楔铸型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大伟 李德文 +3 位作者 沈晓明 孙昌斌 康艳蕊 张亚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砂楔/冰楔铸型等具有定量古环境意义的冰缘现象在中国北方已有多处报道,但多集中在末次冰期晚冰阶。报道了首次发现于乌海盆地的冰缘现象,从楔体形态特征、填充物粒度特征和光释光测年等方面对其成因和发育年代进行了深入研究。楔体和... 砂楔/冰楔铸型等具有定量古环境意义的冰缘现象在中国北方已有多处报道,但多集中在末次冰期晚冰阶。报道了首次发现于乌海盆地的冰缘现象,从楔体形态特征、填充物粒度特征和光释光测年等方面对其成因和发育年代进行了深入研究。楔体和填充物剖面穿插关系、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等指示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原生砂楔发育与楔壁近平行的充填-挤压构造;晚期冰楔铸型(包括冰楔形成、融化和填充)在砂楔之上进行叠加。冰楔切穿早期砂楔,导致楔壁物质发生强烈挤压变形,结构扰动,楔体表现为弯曲的不规则形态。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原生砂楔发育的年代主要集中在(62.69±6.81)^(66.45±7.08)ka B.P.,即末次冰期早冰阶,对应于MIS4阶段,并可能部分延续至MIS3b阶段;冰楔铸型填充物年代为(5.95±0.61)^(6.62±0.73)ka B.P.,对应于全新世中期。由于冰楔铸型的填充晚于冰楔发育年代,推测冰楔发育年代可能为末次冰期晚冰阶。基于砂楔/冰楔铸型的发育过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初步估算出砂楔和冰楔发育时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12.1℃~13.6℃,砂楔发育时期(即末次冰期早冰阶)年降水量与现在相当。乌海盆地砂楔/冰楔铸型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北方末次冰期尤其是末次冰期早冰阶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及古气候环境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现象 砂楔 冰楔铸型 古气候 末次冰期 光释光测年 粒度分析 乌海盆地
下载PDF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各参数的确定及在ese软件中的使用
3
作者 王冬玲 康艳蕊 赵宪堂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5期0183-0186,共4页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在确定场地地震动相关参数时,目前主要用的方法就是将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作为地震输入,进行场地内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得出。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动参数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抗震设防的安全与经济投入。本文简单介绍了设计地震动参数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基岩水平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选择、震源深度对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及基岩反应谱曲线的影响强度包络线函数及输入随机相位的选择、土体非线性特性参数和土层剪切波速值的选择等问题。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具体介绍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动时程合成方法、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建立的过程,以及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各参数如何在ese软件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动时程 土层反应分析模型 ese软件
下载PDF
CAP方法反演山东长清M4.1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
4
作者 董腾超 康艳蕊 +3 位作者 崔鑫 李铂 张志慧 张春鹏 《华北地震科学》 2020年第S01期86-89,94,共5页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山东长清M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地震矩震级Mw=4.1,最佳震源深度为3.3 km,节面Ⅰ:走向219.0°,倾角57.0°,滑动角−156.0°;节面Ⅱ:走向115.4°,倾角...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山东长清M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地震矩震级Mw=4.1,最佳震源深度为3.3 km,节面Ⅰ:走向219.0°,倾角57.0°,滑动角−156.0°;节面Ⅱ:走向115.4°,倾角70.1°,滑动角−35.4°。结合余震分布特征,判定震源机制解中节理Ⅱ为断层面,节理Ⅰ为辅助面。通过分析震中附近地质构造特征,得出距离震中较近的长清断裂和东阿断裂皆不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初步判定在震中附近存在1条或者多条未探明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山东长清M4.1地震
下载PDF
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柏林镇中学场地断裂探查
5
作者 康艳蕊 董腾超 《智能城市》 2019年第22期43-44,共2页
通过探槽开挖、工程勘探和地质调查,查明了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柏林镇中学场地内蒙山山前断裂和次级小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其中蒙山山前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运动性质为正断兼左旋,次级小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评价了断裂对建筑... 通过探槽开挖、工程勘探和地质调查,查明了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柏林镇中学场地内蒙山山前断裂和次级小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其中蒙山山前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运动性质为正断兼左旋,次级小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评价了断裂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为地基基础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场地断裂探查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实例,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山山前断裂 探槽 位置探查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动态图像法的河流砂和湖滩砂粒形一粒度特征对比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德文 康艳蕊 李大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4-492,共9页
对沉积颗粒大小、形态特征的量化和解释,是沉积动力条件分析和古地理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像法作为粒度分析的标准,长期受制于样本量小、效率低等困难。基于动态图像法的新型粒度粒形分析系统可在几分钟内获取多达n×l0^7个颗... 对沉积颗粒大小、形态特征的量化和解释,是沉积动力条件分析和古地理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像法作为粒度分析的标准,长期受制于样本量小、效率低等困难。基于动态图像法的新型粒度粒形分析系统可在几分钟内获取多达n×l0^7个颗粒的形状和大小信息,为沉积环境重建和动力条件分析提供了新的机会。本文基于两组样品(青藏高原的湖滩砂和黄河中游的河流砂)的动态图像粒度粒形数据,定量分析和对比了湖滩与河流两种环境沉积颗粒的粒度、粒形特征及其异同。结果表明,样品组成颗粒的球度与均值粒度之间整体上存在明显的反相关,球度一粒度曲线可大致划分为斜率不等的三段:占据颗粒绝大多数的中段(C.S.)球度适中,斜率最小;细端(F.T.)球度大,斜率也大;粗端(C.T)球度小,斜率小且不稳定。结合天然沉积颗粒的形状和密度特征,本文认为这些不同斜率的段落可能源于沉积颗粒密度效应和形状效应导致的粒度分异。对比研究表明,湖滩砂与河流砂在粒形一粒度曲线形态与分段特征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样品在不同粒形参数(球度-长宽比-凹凸度)三角图和不同球度分段所对应颗粒体积百分比(c.T.-C.S.-F.T.)三角图中均能完全分离。这些事实表明基于动态图像分析的粒度粒形分析可望成为一种潜在的第四纪环境重建工具,在环境研究中有助于对天然沉积物物源特征以及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图像粒度分析 粒形分析 湖滩沉积 河流沉积 密度效应 形状效应
原文传递
图像法粒度分析最小样本量及其与激光衍射法测试结果的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康艳蕊 李德文 李大伟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4年第1期83-93,共11页
分析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粒度分析标准方法的图像法,其发展和应用一度受制于耗时长和样本量较小等实际困难。目前,新的动态图像法粒度粒形获取技术可在几分钟内获取10~7~10~8个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为... 分析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粒度分析标准方法的图像法,其发展和应用一度受制于耗时长和样本量较小等实际困难。目前,新的动态图像法粒度粒形获取技术可在几分钟内获取10~7~10~8个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为图像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本文对采自河流和湖滩的共34个松散砂样分别用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进行了粒度测试和对比,分别就图像法测试所需的最少样本量及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粒度测试结果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改变样本量大小观察粒度参数计算结果的变化,认为河流和湖滩砂样最小样本量不少于30000和10000时,测试结果基本能代表完整样品的粒度分布(均值粒径标准偏差≤0.015)。通过比较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测试结果中各粒级含量和粒度参数的差异,认为两种方法对粉砂级的测试结果有很大差异,无可对比性;对细砂级、中砂级和粗砂级的测试结果相关关系显著。两种方法得到的均值粒径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互相转换,分选系数、偏度和峰态的相关性弱,无可比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图像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粒度分析 图像法 激光衍射法 最小样本量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