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
1
作者 康跃军 付昕伟 +7 位作者 王波 杜珊 潘圳森 刘定沂 雷佳仪 梁洁 于云龙 钟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共15页
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医疗检测设备.然而,许多传感器的稳定性或便携性较差,并且传统的体液样品采集方法费力且耗时,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微针是一种微创透皮设备,能够与小型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制备出各种... 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医疗检测设备.然而,许多传感器的稳定性或便携性较差,并且传统的体液样品采集方法费力且耗时,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微针是一种微创透皮设备,能够与小型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制备出各种生物分析平台,其技术已成为生物传感领域的重要方法,为改进现有生物传感器开辟了新道路.采用微针阵列作为标准电极的创新性配置,可以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在基于微针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通常利用导电聚合物、酶、纳米颗粒及其复合材料修饰微针电极,以实现组织间质液内的葡萄糖、乳酸、酒精、尿素、氨基酸、治疗药物或生物信号的无痛透皮检测或可穿戴式监测.另外,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体液采样方法,可通过直接提取间质液用于进一步的电化学传感.这不仅避免了传统间质液提取技术所需要的大型仪器,而且非侵入性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简化了体液采集过程.这两类基于微针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生物标志物分析、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等领域.该综述概述了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传感构建模式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列举了不同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电极构造以及检测能力,最后对近年研究报道的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电化学传感器 微创传感器 组织间质液
下载PDF
IrO_(2)@SF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抗肿瘤应用
2
作者 何杰 杨瑞昊 +3 位作者 于云龙 钟莉 薛鹏 康跃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共11页
缺氧肿瘤微环境通常会促进肿瘤增殖和导致肿瘤细胞对活性氧(ROS)治疗的抵抗.选择丝素蛋白(SF)为模板,通过模拟生物矿化作用在SF表面矿化一层氧化铱(IrO_(2)),得到丝素蛋白和氧化铱的纳米复合物IrO_(2)@SF(IOS).天然SF的加载赋予了IOS多... 缺氧肿瘤微环境通常会促进肿瘤增殖和导致肿瘤细胞对活性氧(ROS)治疗的抵抗.选择丝素蛋白(SF)为模板,通过模拟生物矿化作用在SF表面矿化一层氧化铱(IrO_(2)),得到丝素蛋白和氧化铱的纳米复合物IrO_(2)@SF(IOS).天然SF的加载赋予了IOS多重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IOS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较好的声动力效果.IOS能够通过分解肿瘤微环境过表达的过氧化氢,从而逆转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体外细胞实验表明:IOS实现了光热联合纳米酶催化动力学抗肿瘤与声动力联合纳米酶催化动力学抗肿瘤治疗,2种多模式结合的治疗方式均展现了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同时,由于SF这种天然蛋白的加载,IOS还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丝素蛋白 氧化铱 抗肿瘤治疗
下载PDF
MB-SF/cRGD的合成及其化学动力学抗肿瘤研究
3
作者 张兴莉 焦晓丹 +3 位作者 于云龙 钟莉 康跃军 薛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2,共12页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由于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导致药物无法高效积聚到肿瘤部位,从而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先通过水解与提纯得到丝素蛋白,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在丝素蛋白表面连接cRGD,最后加入Bi(NO_(3))...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由于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导致药物无法高效积聚到肿瘤部位,从而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先通过水解与提纯得到丝素蛋白,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在丝素蛋白表面连接cRGD,最后加入Bi(NO_(3))·5H_(2)O和MnCl_(2)·4H_(2)O,搅拌过夜获得MB-SF/cRGD.设计了一种具有主动靶向能力的CDT治疗体系,旨在通过提高癌症细胞药物摄取率,加强化学动力学治疗效果.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药物载体,可以有效改善药物递送系统引起的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MnO_(2)利用内源性H_(2)O_(2)实现化学动力学治疗、消耗GSH以及产生O_(2),发挥抗肿瘤疗效.此外,在药物表面修饰cRGD不但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还可以提高化学动力学治疗的价值.实验结果表明:利用MB-SF本身的活性能达到一定的抗肿瘤疗效,在此基础上,修饰有主动靶向癌细胞的cRGD所获得的MB-SF/cRGD能达到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动力学治疗 肿瘤微环境 靶向治疗 活性氧
下载PDF
生物材料专业硕士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4
作者 薛鹏 张蕾 康跃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9期17-20,共4页
生物材料类硕士专业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于一身,是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材料类新设专业。通过对生物材料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培养能够在生物医学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基... 生物材料类硕士专业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于一身,是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材料类新设专业。通过对生物材料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培养能够在生物医学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转化、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的综合型高端人才。但目前,该专业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基础实验、轻应用转化等诸多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亟须提高。通过系统探索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构建培养科研基本技能的创新实践平台,同时引入双导师制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放大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创新实践 应用转化 人才培养
下载PDF
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卫洪波 韩晓燕 +1 位作者 王吉甫 康跃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33-435,共3页
通过应用维甲酸对大鼠大肠癌的诱发过程进行干预治疗,旨在观察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维甲酸治疗组(Ⅱ组)大肠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加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Ⅰ组)。在诱癌的中晚期PCNA指数及AgN... 通过应用维甲酸对大鼠大肠癌的诱发过程进行干预治疗,旨在观察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维甲酸治疗组(Ⅱ组)大肠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加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Ⅰ组)。在诱癌的中晚期PCNA指数及AgNOR数亦显著低于Ⅰ组(P<0.01)。Ⅰ、Ⅱ组的PCNA指数和Ag-NOR数显著高于未用诱癌剂的Ⅲ、Ⅳ组(P<0.01)。组内对比结果显示,Ⅰ组PCNA指数和AgNOR数有随着诱癌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Ⅱ、Ⅲ、Ⅳ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组结果表明,维甲酸可完全或部分阻断实验性大肠癌的癌变过程,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对临床应用维甲酸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维甲酸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6
作者 白新会 康跃军 王晓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 2例病人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以灯盏花素注射液静滴 ,对照组以蝮蛇抗栓酶注射液静滴 ,共 15d。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3.75 %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 2例病人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以灯盏花素注射液静滴 ,对照组以蝮蛇抗栓酶注射液静滴 ,共 15d。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3.75 %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灯盏花素注射液 治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晓兰 吕和平 康跃军 《洛阳医专学报》 2002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在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及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就肿瘤坏死因子α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粪便、血清及尿中sTNFR...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在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及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就肿瘤坏死因子α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粪便、血清及尿中sTNFR的水平与反映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指标相关。结论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性肠病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应用统计学评估试卷命题水平方法的研究
8
作者 刘春锋 张琳 +1 位作者 李宝泉 康跃军 《洛阳医专学报》 1997年第4期249-251,共3页
关键词 医学 试卷 命题 统计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