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甫笔下的儿童形象
1
作者 康迈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68-69,共2页
前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种评价是很公允的.虽然郭沫若先生于十年动乱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李白与杜甫》中,高抬李白,重贬杜甫,但“曲高和寡”,也没动摇了世人对杜甫的定评.在这位伟大“诗圣”的笔下,不仅写景状物,均有超人... 前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种评价是很公允的.虽然郭沫若先生于十年动乱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李白与杜甫》中,高抬李白,重贬杜甫,但“曲高和寡”,也没动摇了世人对杜甫的定评.在这位伟大“诗圣”的笔下,不仅写景状物,均有超人的成就,而且也是人物写生的圣手.他把《遭田父泥饮》一诗中的田父(农民),活画出一个热情、豪爽、质朴可亲的、“不觉村野丑”的农民,同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羌村》等篇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儿童形象 田父 《北征》 天吴 光焰万丈 化装品 李白与杜甫 村野 官服
下载PDF
编辑手记摘抄
2
作者 康迈千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64-65,共2页
编辑这—工作,好像街头“缝破烂”的,把一些自流或组织来的稿子,拆、改、缝、补,整旧如新。不但将原来可用的材料全部用上,有时还会补上一块自己提包里的“新布头”(指给原作增补欠缺的资料)。看来编辑这一行,还是好汉子(指专家、学者)... 编辑这—工作,好像街头“缝破烂”的,把一些自流或组织来的稿子,拆、改、缝、补,整旧如新。不但将原来可用的材料全部用上,有时还会补上一块自己提包里的“新布头”(指给原作增补欠缺的资料)。看来编辑这一行,还是好汉子(指专家、学者)不愿干,赖汉子(指没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干不了的行业。如果你历史不知有唐、宋、元、明、清;植物不知有根、茎、叶、花……你在工作上是不会胜任愉快的,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甚至会闹出笑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 知识水平 稿子 袁世凯 共产党 有根 文艺作品 工作 自流 原作
下载PDF
对《西厢记》几则注释的看法
3
作者 康迈千 《河北学刊》 198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大都人。当时的大都不仅指今天的北京市,还包括今北京市以外的一些县分的“大都路”。“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辖区比现在的北京市区还大。王实甫是大都人(北京)也罢,大都路人也罢,他是河北人是没问题的...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大都人。当时的大都不仅指今天的北京市,还包括今北京市以外的一些县分的“大都路”。“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辖区比现在的北京市区还大。王实甫是大都人(北京)也罢,大都路人也罢,他是河北人是没问题的。王实甫用土语入曲文,运用得很自然、贴切,堪称能手,可与河北安国县另一位大剧作家关汉卿(元曲也说他是大都人)相媲美。不过他的曲文中的土俗语,有的只系记音,用字不确,如不与今天的土俗语、生活风习相比较、印证、对照,只借助于辞书或望文生义,往往出些偏差,或文不对题。 近读王季思先生所注释的王著《西厢记》,觉得有几条注释得不够准确、精当,兹将我认为可商榷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向读者请教,一方面就正于王季思先生。 (页码按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王实甫 王季思 土语 滴流 转蓬 北人 土俗 脚尖 张生
下载PDF
抗战初期的冀中报纸
4
作者 康迈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12-113,共2页
日寇挑起“七七事变”,本来报纸发行量便少的乡村,这一来,更阻断了京、津等大城市下乡的报纸。 冀中区在我党领导下,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有收音机的人家,收听由国民党中央台播发的抗战消息和天下大事。但能听到广播的人有限,远远满足不... 日寇挑起“七七事变”,本来报纸发行量便少的乡村,这一来,更阻断了京、津等大城市下乡的报纸。 冀中区在我党领导下,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有收音机的人家,收听由国民党中央台播发的抗战消息和天下大事。但能听到广播的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便有人自发地(多数是教师)把收到的新闻记录下来,摘要刻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初期 小报 八开 油印机 南县 七七事变 宣传品 新闻 号角 无极
下载PDF
河北土语探源
5
作者 康迈千 《河北学刊》 1982年第3期126-129,共4页
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结果,产生了交流思想的浯言。浯言是无形的,出于口入于耳而逐渐消逝。尽管借助人们的记忆可以再现和复述,但终究不能在空间存留和传远(指未有留声机和录音机以前)。于是,人们便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用简单的图画... 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结果,产生了交流思想的浯言。浯言是无形的,出于口入于耳而逐渐消逝。尽管借助人们的记忆可以再现和复述,但终究不能在空间存留和传远(指未有留声机和录音机以前)。于是,人们便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用简单的图画符号来弥补语言的不足。这图画符号便是文字的始祖。中国文字的起源,虽然也是由图画符号——象形字演变、丰富起来的,可是它走的不是单纯记音符号的路子,而是音、形、义三者统一、单体和单音的路子。以后由于读音的变化,快读变调,以及合音字的产生,渐渐形成了小片的土语区,因而留在人们口头上的土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音字 音转 北土 快读 图画符号 土语 记音符号 音的变化 胡芦 表义
下载PDF
《红楼梦》部分风习考释
6
作者 康迈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125-133,124,共10页
《红楼梦》这部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而当之无愧的文学遗产,实在令我国人感到自豪。常读常新,每次有每次的收获,虽读多遍仍受不释手。因作者学识渊博,这也是它能吸引读者,写作成功的一大原因。
关键词 分风 《红楼梦》 旱烟 宝玉 灯花 当铺 火神 旧社会 贾母 青盐
下载PDF
责任应由谁负
7
作者 康迈千 《编辑之友》 1986年第4期63-63,共1页
翻翻近期出版的书、报,错别字及词语欠妥之处,多得惊人,错得玄乎,已经形成“无错不成书、报”的局面,并非危言耸听,不信请看顺手拈来的实例: 梁斌同志的近著《烽烟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全书550页,错别字及词句不妥处近千。如果... 翻翻近期出版的书、报,错别字及词语欠妥之处,多得惊人,错得玄乎,已经形成“无错不成书、报”的局面,并非危言耸听,不信请看顺手拈来的实例: 梁斌同志的近著《烽烟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全书550页,错别字及词句不妥处近千。如果说“凑他”应是“揍他”(7页5行),“扬树”应是“杨树”(12页14行),乃字形相似,编校一时疏忽:那么“月润”应是“月晕”(54页7行),“艰年”应是“歉年”(58页13行),这“润”与“晕”、“艰”与“歉”字形没一点相似,又应作何解?更“刺刀上到枪把上”(152页12行)“人是衣服马是鞍”(166页4行),试问怎么个“上”法和怎么个“是”法?查遍今天雨后春笋般的新出词典,也找不出它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别字 中国青年 责任 字形 杨树 词典 词语 夏丐尊 词句 实例
下载PDF
河北方言古词拾零
8
作者 康迈千 《天津师大学报》 1983年第4期24-24,共1页
《元曲选外编·调风月·第一折》:“将手帕撇漾在田地。”“撇漾”和“田地”两词不大好懂,但今河北方言中仍在使用。“撇漾”即今天的“抛扔”,“田地”并不是指“大地”,而是指的“地上”。今河北冀中一带还有叫“就地”或“... 《元曲选外编·调风月·第一折》:“将手帕撇漾在田地。”“撇漾”和“田地”两词不大好懂,但今河北方言中仍在使用。“撇漾”即今天的“抛扔”,“田地”并不是指“大地”,而是指的“地上”。今河北冀中一带还有叫“就地”或“当地”的,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方言 古词 调风 冀中 地上 第一 凳子 留学 地下 气调
下载PDF
河北方言古词拾零
9
作者 康迈千 《天津师大学报》 1983年第2期53-53,共1页
《元曲选外编》第一册《哪吒令》曲:“……使的人无淹润。”“淹润”是什么意思,单从字面很难悟出。其实此词今河北中部还在流行,其含义为“没滋味、
关键词 哪吒 河北方言 河北中部 古词 字面 滋味 流行 含义 老年人 结果
下载PDF
释元杂剧中的“兔胡”
10
作者 康迈千 《天津师大学报》 1983年第3期19-19,共1页
《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87页,纠正王季思先生把“兔胡”释为“猎鹰”的错误,这是很对的。但“兔胡”到底是什么东西,还嫌语焉不详。元关汉卿的家乡,今天的河北安国县仍说“兔胡”,指一种用多层布缝制的宽腰带,扎在腰间干活行动利... 《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87页,纠正王季思先生把“兔胡”释为“猎鹰”的错误,这是很对的。但“兔胡”到底是什么东西,还嫌语焉不详。元关汉卿的家乡,今天的河北安国县仍说“兔胡”,指一种用多层布缝制的宽腰带,扎在腰间干活行动利索有力,有的地方叫“腰里硬”。老乡俗话说“上扎兔胡,下穿衩裤”。“衩裤”是一种只有裤腿,没有裤腰的夹、棉裤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 元杂剧 关汉卿 多层 劳动人民 学报 猎鹰 河北 纠正 腰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