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絮体老化与调节对回流进水及混凝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
2
1
作者
庾俊杰
徐慧
+2 位作者
孙鸿燕
金之源
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12-4620,共9页
为探索絮体老化与pH值调节对回流进水颗粒组成及混凝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絮体粒径分析并通过Al(OH)_(3)胶体(Al-gel)的老化实验探究了老化与pH值调节对絮体形态及性质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原水颗粒物粒径呈现单峰分布,絮体...
为探索絮体老化与pH值调节对回流进水颗粒组成及混凝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絮体粒径分析并通过Al(OH)_(3)胶体(Al-gel)的老化实验探究了老化与pH值调节对絮体形态及性质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原水颗粒物粒径呈现单峰分布,絮体回流进水颗粒物粒径呈现双峰分布,并且回流进水颗粒d_(50)随着絮体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絮体回流提高了颗粒物与混凝剂接触机率和碰撞效率,因此加快了絮体的生长;絮体在pH=5的环境下老化12h后进行回流混凝的絮体粒径生长速率最高(1.16μm/s)并且生成的絮体具有较大的分形维数(2.35).Al-gel的老化实验结果表明,絮体老化过程会涉及羟桥反应和结晶反应并导致絮体的表面活性基团数量减少,从而不利于与原水颗粒物的相互作用.pH值调节对絮体产生不同的影响,pH=5的条件下进行老化会加速絮体的羟桥反应和结晶反应,而pH=9的条件下进行老化则会涉及溶解-沉淀-结晶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混凝
絮体老化
絮体结晶
絮体活性
进水颗粒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颗粒物对混凝过程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子婕
徐慧
+2 位作者
庾俊杰
赵传靓
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21-4630,共10页
以nm-SiO_(2)和μm-SiO_(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_(3)、Al1_(3)和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_(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
以nm-SiO_(2)和μm-SiO_(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_(3)、Al1_(3)和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_(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_(2)体系中SiO_(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_(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_(3))、0.86(Al_(13))和0.87(Al_(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_(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_(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_(3)和Al_(30),中聚态铝(Al_(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_(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形态
Al形态
絮体
混凝-超滤
膜污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明霜
徐慧
+2 位作者
王东升
王希
庾俊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75-1082,共8页
为比较2种铝盐混凝剂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脱水的效果,通过测定污泥调理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比阻(SRF)、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DOC)、上清液余铝含量以及调理过程中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并结合三维荧光谱...
为比较2种铝盐混凝剂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脱水的效果,通过测定污泥调理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比阻(SRF)、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DOC)、上清液余铝含量以及调理过程中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并结合三维荧光谱图分析溶液中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来评价2种调理剂的调理效果。结果表明,以Al含量计,Al_(13)和AlCl_(3)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336和0.800 g·L^(−1);在最佳投加量下,Al_(13)和AlCl_(3)调理后的污泥CST分别为33.1和34.8 s、污泥比阻分别为4.98×10^(12)和5.45×10^(12) m·kg^(−1),Al_(13)在投加量较少的情况下便可取得良好的脱水效果。结合扫描电镜图和絮体粒径动态变化可知,Al_(13)在调理过程中形成的絮体相对AlCl_(3)絮体粒径较小,二者分形维数差别不大。在处于最佳投加量时,Al_(13)调理污泥上清液DOC和余铝分别为14.27和1.20 mg·L^(−1),小于AlCl_(3)的21.93和154.00 mg·L^(−1),可知,经Al_(13)调理的污泥上清液更适合回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给水厂污泥化学调理脱水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l_(3)
Al_(13)
铝形态
给水厂污泥调理
污泥脱水
原文传递
题名
絮体老化与调节对回流进水及混凝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
2
1
作者
庾俊杰
徐慧
孙鸿燕
金之源
王东升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12-4620,共9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20Z02KLDWS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30003)。
文摘
为探索絮体老化与pH值调节对回流进水颗粒组成及混凝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絮体粒径分析并通过Al(OH)_(3)胶体(Al-gel)的老化实验探究了老化与pH值调节对絮体形态及性质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原水颗粒物粒径呈现单峰分布,絮体回流进水颗粒物粒径呈现双峰分布,并且回流进水颗粒d_(50)随着絮体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絮体回流提高了颗粒物与混凝剂接触机率和碰撞效率,因此加快了絮体的生长;絮体在pH=5的环境下老化12h后进行回流混凝的絮体粒径生长速率最高(1.16μm/s)并且生成的絮体具有较大的分形维数(2.35).Al-gel的老化实验结果表明,絮体老化过程会涉及羟桥反应和结晶反应并导致絮体的表面活性基团数量减少,从而不利于与原水颗粒物的相互作用.pH值调节对絮体产生不同的影响,pH=5的条件下进行老化会加速絮体的羟桥反应和结晶反应,而pH=9的条件下进行老化则会涉及溶解-沉淀-结晶反应.
关键词
回流混凝
絮体老化
絮体结晶
絮体活性
进水颗粒物
Keywords
reflux coagulation
floc aging
floc crystallization
floc activity
influent particle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颗粒物对混凝过程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子婕
徐慧
庾俊杰
赵传靓
王东升
机构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21-4630,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Z02KLDWS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52030003)。
文摘
以nm-SiO_(2)和μm-SiO_(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_(3)、Al1_(3)和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_(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_(2)体系中SiO_(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_(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_(3))、0.86(Al_(13))和0.87(Al_(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_(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_(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_(3)和Al_(30),中聚态铝(Al_(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_(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关键词
颗粒物形态
Al形态
絮体
混凝-超滤
膜污染
Keywords
particulate morphology
Al morphology
flocs
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ing
分类号
X703.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明霜
徐慧
王东升
王希
庾俊杰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75-1082,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108-002,2017ZX0750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604)。
文摘
为比较2种铝盐混凝剂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脱水的效果,通过测定污泥调理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比阻(SRF)、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DOC)、上清液余铝含量以及调理过程中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并结合三维荧光谱图分析溶液中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来评价2种调理剂的调理效果。结果表明,以Al含量计,Al_(13)和AlCl_(3)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336和0.800 g·L^(−1);在最佳投加量下,Al_(13)和AlCl_(3)调理后的污泥CST分别为33.1和34.8 s、污泥比阻分别为4.98×10^(12)和5.45×10^(12) m·kg^(−1),Al_(13)在投加量较少的情况下便可取得良好的脱水效果。结合扫描电镜图和絮体粒径动态变化可知,Al_(13)在调理过程中形成的絮体相对AlCl_(3)絮体粒径较小,二者分形维数差别不大。在处于最佳投加量时,Al_(13)调理污泥上清液DOC和余铝分别为14.27和1.20 mg·L^(−1),小于AlCl_(3)的21.93和154.00 mg·L^(−1),可知,经Al_(13)调理的污泥上清液更适合回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给水厂污泥化学调理脱水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AlCl_(3)
Al_(13)
铝形态
给水厂污泥调理
污泥脱水
Keywords
AlCl_(3)
Al_(13)
aluminum speciation
water supply plant sludge conditioning
sludge dewatering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絮体老化与调节对回流进水及混凝的影响机制
庾俊杰
徐慧
孙鸿燕
金之源
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颗粒物对混凝过程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王子婕
徐慧
庾俊杰
赵传靓
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AlCl_(3)和Al_(13)对给水厂污泥调理效果的比较
李明霜
徐慧
王东升
王希
庾俊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