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廉应涛 何川 +3 位作者 余追 姚兰 左小淑 侯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下肢DVT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时检测血浆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有下肢DVT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TAT水平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有效的筛查方法,同时可作为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治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川 李银萍 +4 位作者 姚兰 廉应涛 徐松 陆礼萍 余追 《微循环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9-33,共5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内毒素(LPS)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内毒素各剂量(0.1mg/kg,0.5mg/kg,1mg/kg)预处理组(LPS组),每组各6只;IRI组采用结扎左冠... 目的:观察小剂量内毒素(LPS)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内毒素各剂量(0.1mg/kg,0.5mg/kg,1mg/kg)预处理组(LPS组),每组各6只;IRI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4h的方法制备心肌IRI模型;LPS各剂量组分别于术前24h腹腔注射LPS 0.1mg/kg、0.5mg/kg、1mg/kg,其余处理同IRI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各组分别于再灌注4h结束后下腔静脉采血并摘取心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心肌酶(LDH、AST)含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大鼠血清LDH、AST、IL-1β和IL-10明显升高(P<0.01),LPS各剂量组血清LDH、AST和IL-1β均较IRI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LPS各剂量组间LDH、AST和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组、LPS 0.1mg/kg组、LPS 1mg/kg组IL-10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PS 0.5mg/kg组IL-10含量较IRI组和LPS 0.1mg/kg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LPS预处理对心肌IR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抗炎因子IL-10及抑制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有关,且该保护作用不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酶 炎症因子 大鼠
下载PDF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廉应涛 陆礼萍 +1 位作者 徐松 余追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0期1993-1997,共5页
脑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也会诱发一系列复杂事件,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心搏骤停为全脑缺血状态,所以首要处理是恢复脑血流。然而,脑血流恢复会对心搏骤停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并加重其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心搏骤停后... 脑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也会诱发一系列复杂事件,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心搏骤停为全脑缺血状态,所以首要处理是恢复脑血流。然而,脑血流恢复会对心搏骤停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并加重其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钙超载、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其中仍有很多不甚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脑损伤 脑复苏 机制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症休克兔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松 姚兰 +4 位作者 侯果 廉应涛 陆礼萍 冯丽芝 余追 《微循环学杂志》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症休克兔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参附注射液组(SFI组)和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组(SFI+NE组),每...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症休克兔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参附注射液组(SFI组)和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组(SFI+NE组),每组各6只。Sham组只进行相应手术操作,不进行造模处理,其余各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脂多糖(LPS,2mg/kg)建立脓毒症休克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0ml/kg补液1h。NE组在模型建立后通过微量注射泵以2.0μg/kg/min的速度给予去甲肾上腺素(40μg/ml)6h;SFI分别于造模前、休克时、休克后1h和休克后2h给予参附注射液(2.5ml/kg)。SFI+NE组同时按NE组和SFI组处理方法进行干预;Model组和Sham组在模型建立后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6h持续泵入)。各组动物于建模前、休克时以及休克后1h、3h和6h时通过电生理记录仪和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分别采集平均动脉压(MAP)和舌下微循环各指标[包括:血管密度(TVD)、微血管血流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灌注血管比例(PPV)、灌注血管密度(PVD)],并比较各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基线状态下各组各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休克时除Sham组外,各组各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休克3h、6h时,SFI+NE组MAP较Model组、NE组、SFI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6h时,NE组、SFI组MAP较Model组升高(P<0.05)。休克1h时,TVD、MFI、HI、PPV、PVD各指标在NE组、SFI组和SFI+NE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Model组相比,SFI组和SFI+NE组TVD、SFI组和NE组PVD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3h时,TVD、MFI、PPV各指标SFI+NE组与NE组、SFI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FI组MFI、PVD指标较Model组有明显改善(P<0.05),SFI组PVD指标较NE组、SFI+NE组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6h时,SFI组MFI指标与Model组、NE组、SFI+NE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在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于单独应用参附注射液或去甲肾上腺素可明显改善脓毒症休克兔的MAP,但对TVD、MFI、HI、PPV和PVD微循环指标的改善作用,与单独用药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舌下微循环 去甲肾上腺素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7与疾病易感性关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牛悦 徐芳 +3 位作者 杜芳 肖郧竹 廉应涛 朱名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3期3361-3363,共3页
白细胞介素27(IL‐27)能对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发挥调控作用,在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炎症等机体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对IL‐27及其与疾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7 疾病易感性 研究 进展
下载PDF
心搏骤停后重要器官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唐婷婷(综述) 廉应涛 余追(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72-777,共6页
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会出现复苏后多器官功能不全。心、脑、肾是常见受损器官,而各器官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多种机制,损伤器官之间又可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病情,降低存活率。但其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对心搏骤停后心、脑... 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会出现复苏后多器官功能不全。心、脑、肾是常见受损器官,而各器官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多种机制,损伤器官之间又可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病情,降低存活率。但其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对心搏骤停后心、脑、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肌损伤 脑损伤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ATF6与IRE1XBP1在氧糖剥夺/复氧损伤HT22细胞中的交互作用
7
作者 唐婷婷 廉应涛 +2 位作者 陆礼萍 徐松 余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6,共9页
目的:研究转录激活因子6(ATF6)与需肌醇酶1-X-框结合蛋白1(IRE1-XBP1)在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复制OGD/R损伤HT22细胞模型,观察OGD/R后不同时间点(0、3、6、12、24 h)内质网应激(ERS)、... 目的:研究转录激活因子6(ATF6)与需肌醇酶1-X-框结合蛋白1(IRE1-XBP1)在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复制OGD/R损伤HT22细胞模型,观察OGD/R后不同时间点(0、3、6、12、24 h)内质网应激(ERS)、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变化。将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ATF6激动剂AA147组、对照+IRE1抑制剂4μ8c组、OGD/R模型组、OGD/R+AA147组、OGD/R+4μ8c组(AA147组和4μ8c组于全程添加10 μmol/L AA147或16 μmol/L 4μ8c)。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HT22细胞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需肌醇酶1(p-IRE1)、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化caspase-3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RS相关基因以及ATF6〔同型半胱氨酸内质网应激泛素样结构域1(Herpud1)、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成员4(Pdia4)、Lin-12样抑制子/增强子(Sel1L)〕和剪接型X-框结合蛋白1〔XBP1s,包括DnaJ热休克蛋白成员B9(Erdj4)、Sec24相关基因家族成员D(Sec24d)、信号受体序列3(Ssr3)〕介导的转录反应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活化caspase-3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RS相关蛋白p-IRE1和p-eIF2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在OGD/R 12 h、OGD/R 3 h升高(p-IRE1/β-actin:2.09±0.10比1.00±0.00,p-eIF2α/β-actin:1.39±0.11比1.00±0.00,均 P<0.01),ERS相关基因ATF6、XBP1s、非剪接型X-框结合蛋白1(XBP1u)、转录激活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表达量在OGD/R后不同时间点也明显升高,表明ERS在OGD/R作用的HT22细胞中被激活。与OGD/R模型组比较,OGD/R+AA147组p-IRE1蛋白表达量无改变,但XBP1s和XBP1u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XBP1s(2 -ΔΔCt):0.76(0.71,0.92)比1.13(1.03,1.29),XBP1u(2 -ΔΔCt):0.29±0.05比0.52±0.04,均 P<0.01〕,而XBP1s介导的转录反应相关基因表达量无明显改变。与OGD/R模型组比较,在使用4μ8c后短链ATF6(sATF6)和GRP78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改变,ATF6介导的转录反应相关基因的mRNA也无明显改变。提示ATF6的激活能抑制XBP1s和XBP1u的mRNA表达,但ATF6与XBP1s介导的转录反应无交互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T22细胞活性在OGD/R 3 h时显著降低〔(44.64±5.12)%比(99.13±5.76)%, 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比值和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分别在OGD/R 3 h和OGD/R 0 h显著升高(Bax/Bcl-2比值:6.15±1.65比1.00±0.00,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17.48±2.75比1.00±0.00,均 P<0.01),表明凋亡在OGD/R作用的HT22细胞中被激活。与OGD/R模型组比较,OGD/R+AA147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36.52±17.78)%比(69.90±9.43)%, P<0.01〕,Bax/Bcl-2比值和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明显升高(Bax/Bcl-2比值:2.06±0.31比1.10±0.25,活化caspase-3/caspase-3比值:3.35±0.59比0.55±0.09,均 P<0.01)。 结论:在OGD/R损伤HT22细胞中,ATF6和XBP1s介导的转录反应无明显交互作用,但AA147激活的ATF6能抑制XBP1s和XBP1u的mRNA表达并促进应激HT22细胞中死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转录激活因子6 X-框结合蛋白1 凋亡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在重症肺炎中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姚兰 刘亚男 +2 位作者 侯果 左小淑 廉应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以及外周血中CD4^+T、CD8^+T细胞频率变化,以明确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的46例需要机械通... 目的观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以及外周血中CD4^+T、CD8^+T细胞频率变化,以明确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的46例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者,应用随机方法分为血必净组各23例,两组患者基本治疗均予以积极液体复苏、抗感染、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血必净组患者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静脉输注治疗,用法为血必净100m L加入100m L生理盐水中,使用频率为q12h,连续应用7d。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6、IL-10、TNF-a分子水平,应用FACS方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T、CD8^+T细胞频率的变化。同时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胸片、应用呼吸机时间等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血必净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清中IL-6、TNF-a水平在血必净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在血必净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CD8^+T细胞频率在血必净治疗组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必净治疗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但血必净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血必净治疗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较对照组降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应用血必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肺部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血必净注射液 免疫调控 白介素-6 白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A
原文传递
窒息与经食道电刺激两种方法诱发心搏骤停模型大鼠的心功能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廉应涛 姚兰 +2 位作者 徐松 陆礼萍 余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比较窒息与经食道电刺激诱发大鼠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复苏成功后的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情况。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后两组按复苏成功后取材时间再随机分为24h和72h两个亚组,每组6只大... 目的比较窒息与经食道电刺激诱发大鼠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复苏成功后的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情况。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后两组按复苏成功后取材时间再随机分为24h和72h两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所有大鼠均给予机械通气20min,电刺激组经大鼠食道电刺激约3min诱发心搏骤停(刺激参数:电压30V,频率50Hz,单次刺激时间2ms),窒息组夹闭大鼠气管约3min诱发心搏骤停,4min后均进行心肺复苏(CPR)。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h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于ROSC后24h和72h取心肌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损伤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结果窒息组与电刺激组ROS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17/18)比88.9%(16/18),P>0.05〕。ROSC后2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HR(次/min):401.50±19.76、370.67±18.63比430.17±18.38,MAP(mmHg,1mmHg=0.133kPa):107.17±12.92、92.50±9.35比125.67±5.72,LVEF:0.60±0.02、0.54±0.03比0.63±0.01,LVFS:(48.40±2.52)%、(40.33±3.32)%比(55.47±2.38)%,均P<0.05〕,且以电刺激组降低更为显著(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电刺激组ROSC后24h血清cTnI和BNP水平明显升高〔cTnI(ng/L):51.57±13.04比38.23±5.57,BNP(ng/L):1919.61±823.22比977.47±445.18,均P<0.05〕;但窒息组升高不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I(ng/L):46.84±11.04比38.23±5.57,BNP(ng/L):1144.13±390.05比977.47±445.18,均P>0.05〕。ROSC后72h各组间血清cTnI、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电刺激组心肌病理损伤较窒息组更严重,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明显水肿,部分心肌细胞溶解。结论窒息和电刺激致心搏骤停大鼠复苏后心功能均有所下降,但电刺激致颤方法对心功能的损伤程度较窒息法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 动物模型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松 陆礼萍 +1 位作者 廉应涛 余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1-374,共4页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逐渐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结局有所改善。目前心搏骤停后脑复苏治疗手段有限,除亚低温应用于临床外,绝大多数药物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寻找有效的脑保护药物成...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逐渐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结局有所改善。目前心搏骤停后脑复苏治疗手段有限,除亚低温应用于临床外,绝大多数药物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寻找有效的脑保护药物成为脑复苏研究领域的热点。针对心搏骤停后脑复苏药物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以期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研究这些药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脑复苏 神经预后 药物治疗 脑保护
原文传递
窒息法与电刺激法诱发的心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陆礼萍 廉应涛 +1 位作者 徐松 余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比较窒息与电刺激两种方法诱发心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窒息组(n=18)和电刺激组(n=18)。各组大鼠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经股动静脉置管监测血压和... 目的:比较窒息与电刺激两种方法诱发心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窒息组(n=18)和电刺激组(n=18)。各组大鼠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经股动静脉置管监测血压和补液。窒息组夹闭气管导管致大鼠心搏骤停,电刺激组经食道电刺激诱发大鼠心搏骤停,均于4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CPR);假手术组大鼠仅麻醉后气管插管及经股动静脉置管,不诱发心搏骤停。观察模型大鼠72 h存活情况,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于复苏后24 h和72 h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脑损伤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钙结合蛋白S100B的水平;取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脑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结果: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均成功诱发出心搏骤停,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分别为94.4%(17/18)和88.9%(16/1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窒息组大鼠72 h累积存活率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0.040,P=0.841)。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NDS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分:37.50±4.26、32.17±4.02比8.33±2.33,均P<0.01);复苏后72 h两个模型组NDS评分有下降趋势,以电刺激组下降更为显著,与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14.00±2.89比26.33±4.84,P<0.05)。ELISA结果显示,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μg/L:1.02±0.07、1.02±0.02比0.87±0.02,均P<0.05)。复苏后72 h窒息组血清NSE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1.03±0.05比0.87±0.02,P<0.01);而电刺激组血清NSE水平已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96±0.04比0.87±0.02,P>0.05)。各组大鼠复苏后各时间点S100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苏后24 h两个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均无明显神经元损伤;72 h时两组有部分神经元损伤,以窒息组较电刺激组更严重。结论:窒息法和电刺激法诱发心搏骤停并成功复苏后的大鼠均有一定程度的脑损伤,以窒息法诱发的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较电刺激法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脑损伤 脑复苏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感染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斌 朱刚艳 +3 位作者 余追 屈高静 廉应涛 李银萍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感染指标和心衰指标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已排除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疾病的252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本病例资料及...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感染指标和心衰指标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已排除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疾病的252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本病例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根据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分为正常甲状腺激素组(n=126)和低甲状腺激素组(n=126),并对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甲状腺激素组患者PCT、hs-CRP、NT-proBNP和LD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激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甲状腺激素组患者合并感染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激素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感染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和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甲状腺激素 感染 心功能
原文传递
无反应全面量表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礼萍 徐松 +1 位作者 廉应涛 余追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1017-1020,共4页
无反应全面量表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昏迷量表,由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和呼吸节律等4个项目组成。多项研究验证了无反应全面量表的信效度良好,预测结局的能力不劣于或者优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无反应全面量表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昏迷量表,由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和呼吸节律等4个项目组成。多项研究验证了无反应全面量表的信效度良好,预测结局的能力不劣于或者优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就无反应全面量表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具体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无反应全面量表 昏迷量表 意识障碍 微小意识状态
原文传递
线粒体在心搏骤停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14
作者 陆礼萍 廉应涛 余追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796-800,共5页
尽管生命支持技术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仍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通过早期的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一小部分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但由于原发疾病、持续全身性缺... 尽管生命支持技术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仍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通过早期的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一小部分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但由于原发疾病、持续全身性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等因素的影响,患者随后进入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即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心搏骤停 脑损伤 线粒体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