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ADP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及其抗凝血活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廖上腾 杨静 +3 位作者 刘颖 于冰 王平保 刘登科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199,共4页
以5,6,7,7a-四氢噻吩并[3,2-c]吡啶-2(4H)酮盐酸盐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的ADP受体拮抗剂———2-乙酰氧基-5-[2-氧代-2-(4-取代哌嗪-1-基)]乙基-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4a^4j),收率51%~72%,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 以5,6,7,7a-四氢噻吩并[3,2-c]吡啶-2(4H)酮盐酸盐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的ADP受体拮抗剂———2-乙酰氧基-5-[2-氧代-2-(4-取代哌嗪-1-基)]乙基-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4a^4j),收率51%~72%,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a^4j均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活性,其中4g,4i和4j的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噻氯匹定,对大鼠凝血时间增长率分别为43.5%,71.8%和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四氢吡啶 ADP受体拮抗剂 合成 抗凝血活性
下载PDF
新型N-取代四氢噻吩并[3,2-c]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
作者 刘颖 陈立功 +1 位作者 廖上腾 刘登科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7-392,共6页
以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哌嗪结构的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3a~3p),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HR-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表明,3a~3p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 以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哌嗪结构的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3a~3p),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HR-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表明,3a~3p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3a,3c,3i和3j的抑制率分别为66.8%,69.5%,70.4%和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吡啶 哌嗪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谭晓玲 龚华 +3 位作者 廖小丽 龚涛 廖上腾 陈娟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3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212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1年后,统计上...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212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1年后,统计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统计两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史、饮酒史、是否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是否质子泵抑制剂、血肌酐(Scr)水平等临床资料,分析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12例冠心病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年有25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79%(25/212)。发生组的有消化性溃疡相关病史、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Scr水平>113μmol/L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Scr水平>113μmol/L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上消化道出血 发生现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钟俊东 廖上腾 龚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36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钙磷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者予以西医综合治疗,B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钙磷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者予以西医综合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钙磷代谢指标(血磷、血钙)、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BUN)]、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A组的73.33%(22/30)(χ^(2)=4.706,P=0.030)。治疗3个月后,2组血磷、SCr、BUN、CRP、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钙、GFR、Cc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血磷、SCr、BUN、CRP、IL-6、TNF-α水平较A组更低,血钙、GFR、Ccr水平较A组更高(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与A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治疗CKD可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的钙磷代谢及肾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尿毒清颗粒 钙磷代谢 肾功能 炎性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抗感染分析
5
作者 谭晓玲 廖上腾 +3 位作者 廖小丽 钟俊东 陈娟 龚涛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1150-1152,共3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不典型,感染灶和病原菌也常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在未获取病原学证据之前通过积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不典型,感染灶和病原菌也常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在未获取病原学证据之前通过积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控制病情、降低重症感染病死率尤为重要。本文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过程进行讨论,以总结经验。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B细胞 粒细胞缺乏 发热 抗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