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廖华强中国画作品选
1
作者 廖华强 《作品》 2012年第12期81-8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画 作品选
原文传递
廖华强作品
2
作者 廖华强 《中国书画收藏》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原文传递
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廖华强 刘源 +2 位作者 曾利川 周恩全 蹇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5期757-760,共4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 )诊断颅脑动脉瘤及其判断瘤体长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8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5例并进行3D‐NC‐MRA 及 DSA 检查,...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 )诊断颅脑动脉瘤及其判断瘤体长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8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5例并进行3D‐NC‐MRA 及 DSA 检查,将两种方法所检查出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以 DSA 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NC‐MRA 所显示颅内动脉瘤结果及二者对动脉瘤瘤体长度检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 DSA 检出43例患者有动脉瘤共53个,其中<3mm 共15个,≥3mm 共38个;3D‐NC‐MRA 检查发现50个动脉瘤,其中<3mm 共10个,≥3mm 共40个;所有动脉瘤分布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区域;3D‐NC‐MRA对<3mm 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7%,100%,对≥3mm 的颅内动脉瘤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对所有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6%、100%。3D‐NC‐MRA 与 DSA 比较,所有颅内动脉瘤瘤体长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3D‐NC‐MRA 对颅内≥3mm 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常规诊断方法。而<3mm 动脉瘤存在一定漏诊,对于阴性发现者必要时应行 DSA 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非对比增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256层与64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CT血管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廖华强 张沉石 董伟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73-576,578,共5页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上肢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上肢动静脉瘘造瘘患者的CTA图像,10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13例行256层CT检查,两组均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采用多平面...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上肢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上肢动静脉瘘造瘘患者的CTA图像,10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13例行256层CT检查,两组均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曲面重组等技术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娴熟情况。结果两组总体上均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评价;两组对肩部、上臂血管分支级别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P>0.05;t=0.19,P>0.05),对前臂、手部分支级别的显示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1;t=-2.74,P<0.05);256层组对肩部、上臂、前臂血管边缘光滑度的显示质量优于64层组(t=-2.40,P<0.05;t=-2.08,P<0.05;t=-2.53,P<0.05);两组各区域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64层螺旋CT,256层螺旋CT在血管、内瘘口、流入流出道的细节显示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肾透析 动静脉瘘:血管造影术 上肢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微出血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廖华强 杨喜彪 +5 位作者 张明星 黄睿 胡琳 青明华 梁英 月强 《西部医学》 2015年第4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高血压性脑微出血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病程>2年的高血压患者分别行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SWI序列扫描,并将前三种序列检出微出血病灶敏感性以及检出数量与SWI检查序列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高血压性脑微出血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病程>2年的高血压患者分别行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SWI序列扫描,并将前三种序列检出微出血病灶敏感性以及检出数量与SWI检查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WI序列检出46例患者有脑微出血病灶,检出率74.19%(46/62);T2-FLAIR序列检出21例,检出率33.87%(21/62),与SWI对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χ2=20.29,P<0.01);T1WI序列检出10例,检出率16.13%(10/62),与SW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8,P<0.01);T2WI序列检出12例,检出率19.35%(12/62)与SW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6,P<0.01)。SWI检出微出血病灶个数为496个,T2FLAIR序列微出血病灶个数为192个,T1WI序列检出126个、T2WI序列检出138个。结论 SWI序列在显示微出血性病变方面明显较常规序列敏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 高血压 脑微出血病变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全脑容积灌注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廖华强 曾利川 +2 位作者 杜安全 青明华 梁英 《现代临床医学》 201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全脑容积灌注成像(3D-ASL)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据最后一次发作24 h内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包含T1WI、T2WI、T2-FLAIR、DWI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全脑容积灌注成像(3D-ASL)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据最后一次发作24 h内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包含T1WI、T2WI、T2-FLAIR、DWI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及3D-ASL扫描,并根据扫描结果对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平扫检出异常14例(29.17%);3D-MRA检出异常18例(37.50%);3D-ASL检出异常37例(77.09%)。结论:动脉自旋标记全脑容积灌注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检出率远高于常规平扫及血管成像,有显著性差异,且简便易行,可以作为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规检查方法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前使用地塞米松在预防造影剂过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廖华强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6期56-57,共2页
目的通过临床对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的患者在检查前应用地塞米松,分析其预防造影剂过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6月临床应用DSA检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造影方法,观察组在检查前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 目的通过临床对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的患者在检查前应用地塞米松,分析其预防造影剂过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6月临床应用DSA检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造影方法,观察组在检查前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之后再行造影,分析两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轻度过敏4例(20%),中度过敏1例(5%);观察组患者轻度过敏1例(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造影检查前应用地塞米松能够有效地预防造影剂过敏反应,保证检查过程的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地塞米松 造影剂过敏
下载PDF
中西药动脉内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43例
8
作者 廖华强 刘川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28-28,30,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药动脉内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有单侧明显症状体征并经X线检查属于Ⅱa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43例,经对侧股动脉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并中西药灌注,术... 目的探讨中西药动脉内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有单侧明显症状体征并经X线检查属于Ⅱa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43例,经对侧股动脉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并中西药灌注,术后6个月比较其临床症状、功能及CT学表现。结果43例患者中,疼痛均有减轻,(15例疼痛完全消失),41例活动度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CT显示34例患者6个月有不同程度新生骨生长,7例见少量新生骨生长。2例变化不明显。结论中西药动脉内灌注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 中西药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药物碘油乳剂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廖华强 刘川 《四川肿瘤防治》 2005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观察药物碘油乳剂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经彩超及CT证实的患者 38例 ,其中随机选取 15例进行单纯碘油栓塞 (对照组 ) ,2 3例用药物碘油乳剂栓塞 (治疗组 )。结果 :6个月后行CT复查 ,药物碘油乳剂组病灶明显缩... 目的 :观察药物碘油乳剂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经彩超及CT证实的患者 38例 ,其中随机选取 15例进行单纯碘油栓塞 (对照组 ) ,2 3例用药物碘油乳剂栓塞 (治疗组 )。结果 :6个月后行CT复查 ,药物碘油乳剂组病灶明显缩小 ,有效率为 95 .6 5 % ,单纯碘油组肿瘤变化不明显 ,有效率为 33. 33%。结论 :药物碘油乳剂在介入治疗肝血管瘤中起着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碘油乳剂 介入放射学 肝血管瘤 肿瘤 术后反应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脑内动脉狭窄与脑血流量关系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廖华强 郑黎 +2 位作者 蹇莎 胡琳 刘雪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magnetic resonance artery,TOF-MRA)及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在脑缺血病变患者脑内动脉狭窄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关系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magnetic resonance artery,TOF-MRA)及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在脑缺血病变患者脑内动脉狭窄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的12例正常志愿者及临床诊断为脑缺血的52例患者在颅脑常规平扫基础上行采集TOF-MRA及ASL三维采集扫描,分析脑缺血患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的关系。结果:正常志愿者TOF-MRA均正常,ASL示双侧对称部位CBF比值为0.92-1.09;检出所有患者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正常志愿者TOF-MRA均正常,ASL示双侧对称部位CBF比值为0.92-1.09;检出所有患者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TOF-MRA显示动脉重度狭窄病变12例(23.07%),中度狭窄病变25例(48.07%),轻度狭窄15例(28.84%);ASL显示相应区CBF重度减低12例(23.07%),中度减低18例(32.69%),轻度减低6例(11.53%),两种检查方法仅针对轻度病变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可导致所支配区脑血流量相应下降;而脑动脉轻度狭窄与所支配区脑血流量下降不成对应关系,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轻度脑缺血病变具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缺血病变 脑血流量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被引量:19
11
作者 江海林 孟小茜 +4 位作者 廖华强 刘洪超 顾亚峰 李西 董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对经该途径手术的接受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8例患者共762例次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其中肝癌化疗栓塞术610例次、消化道血管造影(+栓塞)术31例次、骨肿瘤术前栓塞...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对经该途径手术的接受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8例患者共762例次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其中肝癌化疗栓塞术610例次、消化道血管造影(+栓塞)术31例次、骨肿瘤术前栓塞术70例次、膀胱癌化疗栓塞术15例次、妇科肿瘤化疗栓塞术31例次、肾动脉成形术5例次。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导管进入靶血管并完成后续操作的手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接受度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7.38%(742/762)。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成功率为98.11%(728/742)。3例次插管过程中出现桡动脉痉挛,9例次术后出现皮下小范围血肿或淤血,9例次术后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次出现前臂疼痛。97例曾行经股动脉操作的患者中,95例更倾向再次手术时行经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接受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途径 介入放射学 外周血管介入
下载PDF
3.0T高分辨率MR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3
12
作者 张玉东 彭波 +3 位作者 廖华强 谢明国 青明华 梁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3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MRI各序列显示的瘘管、内口、外口、脓肿及肛瘘分型,然后将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MRI显示高位肛瘘15例,其中高...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MRI各序列显示的瘘管、内口、外口、脓肿及肛瘘分型,然后将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MRI显示高位肛瘘15例,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9例,高位单纯性肛瘘6例;诊断低位肛瘘45例,其中低位复杂性肛瘘25例,低位单纯性肛瘘20例。MRI诊断瘘管97个、支管18个、72个内口、70个外口及9个脓肿;与手术结果相比,MRI诊断瘘管的准确率为95.1%(97/102),检出内口的阳性率为94.7%(72/76),MRI显示外口位置、数目及肛周脓肿范围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高分辨率3.0 T MRI术前诊断能够为临床治疗肛瘘提供较全面的解剖和病理信息,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力 肛瘘
下载PDF
CT静脉造影在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孟小茜 董伟华 +4 位作者 叶朝阳 王智 廖华强 刘士远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CT静脉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临床怀疑中心静脉病变血透患者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内瘘侧上肢肿胀,皮温增高8例患行均行中心静脉介入治疗,术前行前臂及中... 目的探讨术前CT静脉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临床怀疑中心静脉病变血透患者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内瘘侧上肢肿胀,皮温增高8例患行均行中心静脉介入治疗,术前行前臂及中心静脉CT造影,在轴位基础上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荡密度投影,重建并记录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狭窄程度和范围。将CT静脉造影与DSA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前CT静脉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3例(1例75%,2例90%),闭塞5例,其中左侧头臂静脉病变2例,在锁骨下病变1例,右头臂静脉病变4例,右锁骨下静脉病变1例:病变范围0.5~2.0 cm,平均1.2 cm,与DSA造影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CT静脉造影可以准确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狭窄程度和范用,为球囊和支架的选择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血液透析 静脉狭窄/闭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检测腔隙性脑梗塞中微出血的应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玉东 廖华强 +3 位作者 张明星 刘付君 钟树清 谢明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6期12-15,共4页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SWI)技术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脑微出血(CMBs)病变,评估SWI序列在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微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50例腔隙性梗塞患者,同时收集同期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100例。两组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包...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SWI)技术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脑微出血(CMBs)病变,评估SWI序列在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微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50例腔隙性梗塞患者,同时收集同期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100例。两组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包括T2WI、T2FLAIR、T1FLAIR)及SWI检查。图像评价:对常规序列及SWI显示CMBs的例数、部位、数量及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SWI及常规序列上腔隙性梗塞灶数目与微出血灶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4例腔隙性梗塞在SWI序列清楚显示CMBs病灶,仅3病例在T1WI序列显示,5病例在T2WI上显示,SWI、常规T2WI及T1WI序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WI序列中,对照组、腔隙性梗塞组的微出血阳性率及微出血灶数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腔隙性梗塞组中,腔隙性梗塞数目与微出血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SWI序列显示腔隙性梗塞患中微出血灶优于常规序列,对腔隙性梗塞患者怀疑脑内有微出血时,SWI序列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梗塞 颅内微出血
下载PDF
SWI及DWI对高血压颅内微出血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玉东 侯键 +3 位作者 廖华强 张明星 刘付君 谢明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8-20,24,共4页
目的:评估SWI及DWI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中危组及高-极高危组,同时收集同期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80例。2组均行MRI颅脑常规序列、DWI及SW... 目的:评估SWI及DWI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中危组及高-极高危组,同时收集同期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80例。2组均行MRI颅脑常规序列、DWI及SWI检查。对SWI及DWI显示CMBs的阳性率及CMBs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组中26例发现CMBs病灶,对照组为6例;高血压组CMBs病灶轻、中、重度均可见,对照组阳性患者中仅见轻度CMBs病灶;CMBs主要位于双侧基底节区及皮质-皮质下区。无论是对照组、低-中危组还是高-极高危组,SWI与DWI显示CMBs阳性率及CMBs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极高危组、低-中危组与高-极高危组CMBs阳性率及CMBs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WI显示高血压患者CMBs优于DWI,当高血压患者怀疑CMBs时,SWI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颅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介入放射学课程教学方式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董生 廖华强 +1 位作者 金涵弢 孟小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98-399,F0003,共3页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上有它的特殊性,尤其是它是以影像学科为基础,介于内外科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是开这门课较早的单位之一,对它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总结其中的规律,采用符合其规律的教...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上有它的特殊性,尤其是它是以影像学科为基础,介于内外科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是开这门课较早的单位之一,对它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总结其中的规律,采用符合其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内在联系为搞好这门学科提供理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教学方法 实际操作 影像诊断
下载PDF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波 张玉东 +2 位作者 侯键 廖华强 谢明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6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强后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间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6例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弥漫性生长、并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伴有输尿管受压致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其中2例为双侧受压。增强扫描后5例病变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结合CTU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RPF的表现及侵犯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源 何春水 +5 位作者 廖华强 曾伟 张宏伟 刘洋 牟艳 官泳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临床观察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慢性下肢缺血患者21例,采用经股或腋动脉入路,先用球囊扩张闭塞段血管,然后经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胫腓动脉闭塞的部分患者保... 目的临床观察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慢性下肢缺血患者21例,采用经股或腋动脉入路,先用球囊扩张闭塞段血管,然后经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胫腓动脉闭塞的部分患者保留血管鞘,经鞘灌注上述药物,每日1次,共5~7 d。术后观察患肢缺血症状、皮肤溃疡和趾端坏疽的改善情况。结果21例中20例成功实现经皮经腔球囊扩张和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技术成功率95.2%。无严重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术后保留血管鞘,灌注药物5~7 d后复查造影,显示经球囊扩张后血管腔保持通畅。术后20例患者均出现诸如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静息痛减轻或消失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2~7个月,4例皮肤溃疡愈合,2例坏死足趾脱落,创面愈合,已坏疽的足趾均变干燥,坏死范围停止扩大,未出现需截肢现象。结论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肢体缺血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阻止病变发展;保留血管鞘连续灌注药物有助于保持扩张后的血管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 动脉内药物灌注 慢性下肢肢体缺血
下载PDF
抗甲状腺药物对^(131)Ⅰ治疗甲亢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勇 廖华强 +1 位作者 赵莎平 范忠慧 《四川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药物 (ATD)对13 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91例13 1Ⅰ治疗的甲亢病人 ,根据其是否经过ATD治疗分为未用ATD组、停用ATD组和服用ATD组 ,观察其 2 4小时最高吸13 1Ⅰ率 ,并根据临床和甲状腺功能判...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药物 (ATD)对13 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91例13 1Ⅰ治疗的甲亢病人 ,根据其是否经过ATD治疗分为未用ATD组、停用ATD组和服用ATD组 ,观察其 2 4小时最高吸13 1Ⅰ率 ,并根据临床和甲状腺功能判定疗效。所有病例13 1Ⅰ治疗后随访 1年。结果 未用ATD组与服用ATD组、停用ATD组与服用ATD组 2 4小时最高吸13 1Ⅰ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 =12 793 5 ,P =0 0 0 0 0 ) ,以未用ATD组吸13 1Ⅰ率高。三组间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2 8及 χ2 =8 3 0 71,P =0 0 0 3 9) ;服用ATD时间 8周以上与 8周以内者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2 64 2 ,P =0 0 12 3 ) ;停药 >2周者治愈率高于停药时间 <2周者 (P =0 0 461)。结论 ATD治疗可影响甲状腺对13 1Ⅰ的吸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碘放射性同位素 抗甲状腺药物
下载PDF
经肾动脉栓塞术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终末期的对症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小茜 董伟华 +3 位作者 王智 廖华强 刘士远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1-463,共3页
目的评价经肾动脉栓塞术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对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终末期多囊肾病患者7例,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肾动脉栓塞术治疗。7例患者均表现为严重腹胀,5例伴肉眼血尿,1例伴顽固性高血压... 目的评价经肾动脉栓塞术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对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终末期多囊肾病患者7例,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肾动脉栓塞术治疗。7例患者均表现为严重腹胀,5例伴肉眼血尿,1例伴顽固性高血压。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7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同时腹围变小,营养状况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肾动脉栓塞术对终末期多囊肾的对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动脉栓塞 对症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