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及其对古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姜佳奇 莫多闻 +3 位作者 吕建晴 廖奕楠 鲁鹏 任小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5-904,共10页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仰韶到夏商时期,太原盆地平原区一直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河流和湖泊环境,而在盆地边缘有一圈环绕盆地的黄土台地,所以人类文化遗址一直呈环状分布于太原盆地边缘。晚更新世,盆地边缘以洪积过程为主,盆地中部以河流过程为主,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中间低的地势;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于盆地中部构造下陷与气候转变为暖湿的共同影响,盆地边缘地带下切形成黄土丘陵或台地。此时,太原盆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环盆地边缘的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上。到了龙山早期,盆地东侧中部陷落平原边缘地势稍高的地区,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而高出洪水水位,龙山早期先民开始进入这些地势稍高的平原地区活动;盆地西侧清徐—文水一带也转为下切,形成低台地,开始有人类在此台地上活动。到了龙山晚期,盆地平原区及各河流均发生向上加积,导致盆地平原区水位上升,洪水影响扩大到平原边缘地区,太谷—介休一带,龙山晚期先民开始退出平原地区。夏商时期,先民也从清徐—文水一带低台地上退出。约距今3ka之后,随着灵石隆起段汾河干流的下切,太原盆地边缘地带及中部平原区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人类聚落才又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全新世太原盆地的地貌演化是影响古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太原盆地 地貌演化 聚落分布
下载PDF
忽略?重视!
2
作者 廖奕楠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7年第20期33-,共1页
花,为人深爱,多少文人墨客赞它,颂它。但他们是否忽略了那小小的青叶?人们只看到那婀娜多姿的斑斓,难道忘却了那默默单调绽放的小小绿吗?对!他们忽略了,其实他们忽略了花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 字母 重视 蚂蚁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昌果沟遗址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拓宇 任小林 +6 位作者 廖奕楠 莫多闻 鄂崇毅 鲁鹏 许俊杰 伍永秋 杜世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7-555,共9页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个阶地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分析;此外,还总结了雅鲁藏布江中游23个全新世古土壤/泥炭的测年数据,进行概率密度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的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全新世古土壤/泥炭年代的概率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9.0~6.0 ka古土壤/泥炭发育在波动中增强,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6.0~2.9 ka古土壤/泥炭发育最强,气候相对温干;2.9 ka后鲜有古土壤/泥炭发育,气候变得冷干,史前人类活动受限.4.5 ka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的形成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农业耕作的场所,古土壤的发育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1.1 ka期间(吐蕃王朝时期)局部地区有古土壤发育,气候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昌果沟遗址 阶地 概率密度函数 古环境
原文传递
Holocene aeolian activities linked to Ind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4
作者 LI Tuoyu ZHANG Jifeng +6 位作者 WU Yongqiu DU Shisong MO Duowen LIAO Yinan CHEN Zhitong LIU Jianbao LI Q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2期2002-2014,共13页
Widespread aeolian deposi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have provided valuable palaeoclimatic information.However,the primary factors(e.g.,climate factors,human activity,and vegetation cover)controlling aeolian depositi... Widespread aeolian deposi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have provided valuable palaeoclimatic information.However,the primary factors(e.g.,climate factors,human activity,and vegetation cover)controlling aeolian deposition remain elusive.In this paper,we use a dataset that comprises new and published ages of Holocene aeolian sand and loes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aeolian deposition.Several intervals of enhanced aeolian accumulation centered at 8.5-7.8,6.4-5.8,4.5-4.0,3.1-1.8,and 0.9 ka are identified,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low rainfall events and weak Indian summer monsoon(ISM).This suggests that regional wetness,dominated by the ISM,may play a key role in modulating dust emissions and aeolian deposition on centennial timescales.Our results show that on centennial-to millennial-scales,ISM activity can be reconstructed by non-continuous aeolian deposits in the monsoon dominated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aeolian activity DUST Indian summer monsoon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