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光谱研究PEO基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 被引量:8
1
作者 金兰英 姜艳霞 +2 位作者 廖宏刚 曾冬梅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7-771,共5页
以聚氧化乙烯(PEO)为聚合物基体,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L iTFSI)为锂盐,加入不同量的离子液体(BM IMPF6)为增塑剂,制备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运用发射FTIR光谱技术实时监测所制备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随温度的变化.结合FTIR透射光谱、SE... 以聚氧化乙烯(PEO)为聚合物基体,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L iTFSI)为锂盐,加入不同量的离子液体(BM IMPF6)为增塑剂,制备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运用发射FTIR光谱技术实时监测所制备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随温度的变化.结合FTIR透射光谱、SEM和XRD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离子液体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并初步提出离子导电增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R光谱 聚合物电解质 聚氧化乙烯 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 离子液体
下载PDF
基于OpenGL的三维真实感地形的实现 被引量:4
2
作者 廖宏刚 刘荣 《电子科技》 2013年第9期164-165,168,共3页
介绍了OpenGL基本概念和以MFC为平台的OpenGL编程方法。在MFC与OpenGL相结合的开发环境下,实现了三维真实感地形模拟及人机交互式动态显示地形的过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MFC OPENGL DEM 纹理映射
下载PDF
不同尺度和分散状态的钯纳米粒子红外光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姜艳霞 廖宏刚 +1 位作者 陈卫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运用CO分子探针红外光谱研究不同尺度和分散状态的钯纳米粒子的红外光学性能.结果表明,粒子尺度为6.6nm分散的球型钯纳米粒子(Pdn)和粒子尺度为100~150nm分散的立方体型钯纳米粒子(Pdncube)均给出两个不同吸附方式的桥式CO红外谱峰,...  运用CO分子探针红外光谱研究不同尺度和分散状态的钯纳米粒子的红外光学性能.结果表明,粒子尺度为6.6nm分散的球型钯纳米粒子(Pdn)和粒子尺度为100~150nm分散的立方体型钯纳米粒子(Pdncube)均给出两个不同吸附方式的桥式CO红外谱峰,其吸收峰位置约在1970cm-1和1910cm-1.将Pdn引入到电极表面后,通过界面电化学诱导使之形成团聚体(Pdnag),其红外光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随着界面电化学诱导时间的增加,其1970cm-1处的谱峰方向从正常转为异常.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红外谱峰方向的倒反是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纳米粒子 红外光学性能 尺度 分散状态 团聚体 纳米材料
下载PDF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施工难点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2
4
作者 廖宏刚 朱淋淋 《中国港湾建设》 2021年第6期68-71,共4页
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为例,面对航道里程长、土质难挖、气象复杂等施工难点,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控制措施,可使疏浚船舶发挥较高的挖泥效率,有效控制成本,安全顺利地完成工程任务,并总结了一套技术经验,可为后续工程或同类型项... 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为例,面对航道里程长、土质难挖、气象复杂等施工难点,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控制措施,可使疏浚船舶发挥较高的挖泥效率,有效控制成本,安全顺利地完成工程任务,并总结了一套技术经验,可为后续工程或同类型项目提供借鉴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港 30万吨级航道 疏浚工程 施工难点 控制措施
下载PDF
大型绞吸船开挖岩石试验方案设计及技术要点
5
作者 廖宏刚 林镇定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年第5期72-74,共3页
为检验大型绞吸船开挖不同岩层有效能力,本文以广西某航道工程为例,设计出较为完备的专项开挖方案,方案涵盖了工程概况、土质情况分析、施工工艺、试验数据统计、质量控制及施工技术要点等内容。并从试验结果总结计算出大型绞吸船挖岩... 为检验大型绞吸船开挖不同岩层有效能力,本文以广西某航道工程为例,设计出较为完备的专项开挖方案,方案涵盖了工程概况、土质情况分析、施工工艺、试验数据统计、质量控制及施工技术要点等内容。并从试验结果总结计算出大型绞吸船挖岩生产效率、备件损耗和施工技术要点,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管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绞吸船 开挖岩石 方案设计 航道疏浚 技术要点
下载PDF
钯纳米粒子及其团聚体特殊红外性能的CO分子探针红外光谱 被引量:2
6
作者 姜艳霞 陈卫 +2 位作者 廖宏刚 金兰英 孙世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1363-1367,共5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 用乙醇还原氯钯酸制备分散的钯纳米粒子(Pdn). 从分散于电极表面的Pdn出发, 以50 mV·s-1的扫描速度, 在 0.25~1.25 V间循环扫描30 min可以制备团聚体 Pdnag. 固/气和固/液界面透射和反射CO分子...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 用乙醇还原氯钯酸制备分散的钯纳米粒子(Pdn). 从分散于电极表面的Pdn出发, 以50 mV·s-1的扫描速度, 在 0.25~1.25 V间循环扫描30 min可以制备团聚体 Pdnag. 固/气和固/液界面透射和反射CO分子探针红外光谱研究结果指出, 吸附在Pdn上非对称和对称桥位上的桥式吸附态CO(COB)在1964 和 1905 cm-1给出两个红外吸收谱峰, 但CO吸附在Pdnag上仅在1963 cm-1给出一个方向倒反的异常红外谱峰. 此外, CO谱峰的半峰宽由Pdn上的14 cm-1变为Pdnag上的24 cm-1. Pdn形成团聚体Pdnag后, Pd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增强, Pdn和Pdnag红外光学性质的显著差别初步归因于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纳米粒子 团聚体 一氧化碳吸附 红外光学性能 聚乙烯吡咯烷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