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双能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肾灌注水平 被引量:9
1
作者 高立 袁旭春 +3 位作者 邱翔 胡国迎 廖文凌 侯金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肾灌注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后行双能量扫描,应用Liver VNC程序,重建肾灌注碘图,测量双肾实质正常灌注及低灌注感兴趣区的CT值、碘浓度、对...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肾灌注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后行双能量扫描,应用Liver VNC程序,重建肾灌注碘图,测量双肾实质正常灌注及低灌注感兴趣区的CT值、碘浓度、对比增强率及脂肪分类。结果:10例受检者CTA共扫描20侧肾脏,其中6侧灌注异常减低。双能量碘图检查结果与CTA一致;肾脏低灌注区的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5;t=4.16,P<0.05);0.5融合图像低灌注区CT值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肾低灌注区与对照侧的脂肪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P=0.08)。结论:应用双能量碘图可直观显示肾灌注水平,测量感兴趣区CT值、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等定量指标可反映肾灌注水平,与CTA联合应用有助于准确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肾灌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肾灌注
下载PDF
成人三房心:64层CT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袁旭春 廖文凌 +3 位作者 陈琴 邓慧仪 邱翔 黄京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CT在成人三房心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我院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发现三房心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5~71岁,完全型1例,不完全型5例。采用多种CT图像重组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容积密度投... 目的:评价64层CT在成人三房心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我院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发现三房心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5~71岁,完全型1例,不完全型5例。采用多种CT图像重组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容积密度投影(VIP)、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对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进行分析。结果:CT可以清晰地显示心房内的异常隔膜和隔膜孔以及肺静脉和心房的连接、有无梗阻,显示并发的心脏畸形及冠状动脉血管。结论:64层CT是诊断成人三房心的有效影像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房心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高立 袁旭春 +2 位作者 胡国迎 聂伟霞 廖文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0.80组;按照标准A(两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B(一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FFR<0.80和FFR≥0.80两组间心肌灌注检测A、B标准均有统计学差异(标准A:χ2=11.303,P=0.001;标准B:χ2=12.812,P=0.000);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灌注检测标准A和标准B对心肌灌注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AUCA=0.734,P=0.017;AUCB=0.798,P=0.002),采用标准B诊断效能较高。结论心肌灌注检测有助于双源CT"一站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灌注 双源CT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袁旭春 王贤主 +2 位作者 廖文凌 陈琴 邓惠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质量。结果平均辐射剂量(2.7±0.2)mSv;符合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节段为93.3%(720/772),44.2%(341/772)质量优秀,49.1%(379/772)质量中等,6.7%(52/772)质量较差。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5%)或闭塞5例(8.3%),中度狭窄(50%~75%)17例(28.4%),管腔不规则或轻度狭窄(〈50%)18例(30.0%),冠状动脉正常者20例(33.3%)。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能达到诊断标准,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袁旭春 邱翔 +3 位作者 王贤主 廖文凌 陈琴 邓慧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85-988,共4页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两组心率≤65次/min各100例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两组心率≤65次/min各100例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运动伪影影响分为优、良、差,使用剂量长度计算各自的有效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8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10.16±1.09)mSv(P〈0.01);前瞻性组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和非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为95.2%(1165/1224)和4.8%(59/1224),与回顾性组的94.1%(1186/1261)和5.9%(75/1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率稳定在65次/min以下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回顾性心电门控诊断质量的影像,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前瞻性心电门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