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机媒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被引量:3
1
作者 廖方新 刘衍玲 +1 位作者 郑凯 黄俊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21期7-10,共4页
互联网时代,在情绪、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和困扰。手机媒体作为中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的媒介,具备广泛性、即时性、交互性及低成本等优势,从图文媒体、音视频媒体、综合媒体等多方面为中学心理健... 互联网时代,在情绪、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和困扰。手机媒体作为中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的媒介,具备广泛性、即时性、交互性及低成本等优势,从图文媒体、音视频媒体、综合媒体等多方面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媒体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
下载PDF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类型、理论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衍玲 廖方新 +2 位作者 郑凯 黄俊锋 郭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1-209,共9页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是指在原生家庭中,夫妻间或亲子间的攻击行为传递到子代,并在子代成年后的新生家庭中表现出继续侵害或者遭受侵害的现象。家庭暴力代际传递存在不同类型。研究者从社会文化、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和依恋理论出发对此...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是指在原生家庭中,夫妻间或亲子间的攻击行为传递到子代,并在子代成年后的新生家庭中表现出继续侵害或者遭受侵害的现象。家庭暴力代际传递存在不同类型。研究者从社会文化、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和依恋理论出发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从人口统计、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和生理因素等方面考察了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应扩展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内容,深化该效应的研究分类、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行跨文化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身体攻击 亲子间暴力 夫妻间暴力 代际传递
下载PDF
减肥条件下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重军 凌学林 +5 位作者 邢龙 冯健 吴羽希 范静 孙远博 廖方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392,共8页
为了研究肥料减施和水稻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水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不同施肥量(100%、90%、80%常规施肥)和添加水稻秸秆生物质炭(1%)的水稻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非... 为了研究肥料减施和水稻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水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不同施肥量(100%、90%、80%常规施肥)和添加水稻秸秆生物质炭(1%)的水稻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相比,水稻根际微生物细菌多样性更加丰富。从门水平看,最主要是变形菌门,占34.85%~47.57%,添加生物质炭降低了变形菌门在非根际土中的丰度,而促进其在根际土中富集,肥料减施对变形菌门丰度的影响刚好相反,且减施肥料越多对变形菌门影响越大;酸杆菌门次之,占10.48%~19.42%,变化趋势与变形菌门相反。从属水平看,Unclassified Burkholderiaceae、Unclassified Subgroup 6、Unclassified bacterium 126等菌属在土壤中占比较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优势菌群丰度与采样位置、肥料添加、生物质炭添加等环境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减肥条件下(80%和90%)生物质炭的施用(1%)均会对土壤细菌多样性造成影响,其变化与采样位置、肥料减施量和生物质炭添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水稻田 根际土壤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序批式运行Anammox颗粒污泥的有机碳源胁迫效应 被引量:5
4
作者 靳翱玮 廖方新 +4 位作者 孙远博 贺程璐 姜滢 郭萌蕾 陈重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0,共7页
以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序批式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高浓度COD条件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对碳、氮的去除规律,并探究了颗粒污泥物理性状的变化。研究发现,序批式运行可以降低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胁迫效应,在进水... 以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序批式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高浓度COD条件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对碳、氮的去除规律,并探究了颗粒污泥物理性状的变化。研究发现,序批式运行可以降低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胁迫效应,在进水NH_(4)^(+)-N和NO_(2)^(-)-N平均浓度分别为126.0 mg/L和173.2 mg/L的条件下,COD<900 mg/L时对系统脱氮除碳具有促进作用,而COD>900 mg/L时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在COD为600 mg/L时,NH_(4)^(+)-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2%和87.7%,脱氮除碳效率最高。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从红色向黑褐色转变,粒径在1.2~2.0 mm的颗粒污泥逐渐占据主导,在COD为900 mg/L时占比达到70.0%,而后开始解体,颗粒污泥在COD为600 mg/L时沉降速度最佳,达到17.0 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源 厌氧氨氧化 颗粒污泥 脱氮除碳 胁迫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