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工程背景下西南喀斯特植被变化主导因素及其空间非平稳性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雪梅 王克林 +4 位作者 岳跃民 童晓伟 廖楚杰 张明阳 姜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08-4018,共11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面积已实现净减少,植被状况具有明显改善。为了更清晰的了解该区植被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采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研究方法,分析生...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面积已实现净减少,植被状况具有明显改善。为了更清晰的了解该区植被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采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研究方法,分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滇桂黔喀斯特植被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结果表明:与1982—2000年相比,2001—2011年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GSN)在整个研究区域都有增加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Ig为0.90),但增加程度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变异系数为43%);影响滇桂黔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子、土壤质地、人类活动、水分有效性、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条件,且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工程地貌类型区内,影响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需综合考虑植被变化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来调整或改进后续生态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桂黔 植被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非平稳性 主导因素
下载PDF
2016年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无人机遥感植被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玉科 岳跃民 +2 位作者 何洪林 廖楚杰 王克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1期59-66,J0072-J0080,共8页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域,景观异质性高,高精度地物覆盖信息获取困难。利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挂载多光谱相机,获取了环江站4个观测场的绿、红、红...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域,景观异质性高,高精度地物覆盖信息获取困难。利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挂载多光谱相机,获取了环江站4个观测场的绿、红、红边、近红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经过影像质量控制、拼接和投影后,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Geo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0.3~0.5 m。结果表明,无人机植被遥感数据集成像效果好,NDVI数据质量可靠,可用于小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分析和卫星遥感植被产品的多尺度对比校正,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与常规遥感监测的尺度匹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NDVI 喀斯特 生态遥感 多光谱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70
3
作者 童晓伟 王克林 +3 位作者 岳跃民 廖楚杰 徐艳芳 朱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25-3434,共10页
基于1999—2010年的SPOT NDVI数据,分析了河池市植被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并结合气象和地形数据分析了植被与气候、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总体上呈恢复趋势,年均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作用不明显;(2)200—500... 基于1999—2010年的SPOT NDVI数据,分析了河池市植被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并结合气象和地形数据分析了植被与气候、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总体上呈恢复趋势,年均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作用不明显;(2)200—500m的海拔范围内植被恢复显著,但400—500m的海拔范围内有小面积植被退化现象,随着海拔增加,植被变化趋于稳定;(3)6—15°的坡度范围内植被恢复最显著,而2—6°及大于25°坡度范围存在植被退化的现象;(4)不同坡向上的植被恢复差异不明显,但随着坡向由阴坡转阳坡,植被总体恢复呈减小趋势。喀斯特地区人类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在海拔400—500m、坡度大于25°的阳坡区域仍存在植被减少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VGT NDVI 气候变化 地形面积差异修正系数 生态建设工程 喀斯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