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侧脑室脉络丛囊肿6例手术治疗及临床分析
1
作者 廖毓芝 张保中 +3 位作者 于永 李珊 杜军 王志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8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例儿童侧脑室脉络丛囊肿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年龄5个月-7岁,病程1个月-5年,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均采用开颅显微下手术切除囊壁,... 目的:探讨儿童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例儿童侧脑室脉络丛囊肿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年龄5个月-7岁,病程1个月-5年,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均采用开颅显微下手术切除囊壁,同时建立侧脑室交通方法,疗效好,术后随访满意。结论:侧脑室脉络丛囊肿属良性先天性神经上皮性囊肿,临床少见,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脉络丛囊肿在成人如无明显症状可随访观察,但对于儿童,主张一旦发现其具有占位效应或明显增大应尽快手术治疗,以防阻碍脑及其功能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脉络丛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 脑室 脑积水 癫痫 单侧发育障碍
下载PDF
术中超声在运动皮层深部小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飞 张保中 +4 位作者 邓剑玲 于永 廖毓芝 杜军 王志超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67-369,共3页
脑功能区深部小病变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术中找寻病变困难,术后存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风险,传统的神经导航技术又因“脑移位”的发生而有失精准,医师们在选择治疗策略时常有争议,往往过于保守而付诸放射治疗.目前... 脑功能区深部小病变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术中找寻病变困难,术后存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风险,传统的神经导航技术又因“脑移位”的发生而有失精准,医师们在选择治疗策略时常有争议,往往过于保守而付诸放射治疗.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当属术中磁共振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平台支持下的精准神经外科技术,笔者也曾参与该技术的临床科研工作[1~3].而国内尚未大规模开展此项技术,本文试图通过病例回顾来探讨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层 术中超声 显微外科 颅脑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保中 于永 +5 位作者 王飞 张挺 廖毓芝 杜军 王兆伟 袁磊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对22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7例(77.3%),次全切5例(22.7%);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血量...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对22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7例(77.3%),次全切5例(22.7%);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血量少,平均每例220 ml。结论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早期诊断困难,术前确切病理诊断依赖肿瘤穿刺活检;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 诊断 显微手术技术
下载PDF
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顽固性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效果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飞 张挺 +3 位作者 廖毓芝 袁磊 王兆伟 张保中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检测定位顽固性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效果。方法 102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均行硬脑膜下电极置入,包括颅骨钻孔电极置入和颅骨开瓣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痫灶,观察致痫灶的定位效果。结果 102例患者... 目的观察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检测定位顽固性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效果。方法 102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均行硬脑膜下电极置入,包括颅骨钻孔电极置入和颅骨开瓣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痫灶,观察致痫灶的定位效果。结果 102例患者中,颅骨钻孔电极置入65例,明确致痫灶位置65例,致痫灶定位率100%;颅骨开瓣电极置入37例,明确致痫灶位置36例,致痫灶定位率97. 30%。结论硬脑膜下电极置入的视频脑电图检测定位顽固性癫痫患者致痫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下电极置入 颅骨钻孔电极置入 颅骨开瓣电极置入 顽固性癫痫 致痫灶
下载PDF
不同类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飞 张挺 +3 位作者 廖毓芝 袁磊 王兆伟 张保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33例),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特点分为接触压迫型(123例)和粘连包裹型(89例)。结果手术总有效率为95.8%,动脉压迫、静脉压迫和混合压迫有效率分别为98.1%、95.8%和84.8%,接触压迫型和粘连包裹型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2.1%。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动静脉混合压迫以及术中粘连包裹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疗效
下载PDF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静脉压迫的处理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飞 张挺 +3 位作者 廖毓芝 袁磊 王兆伟 张保中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术中处理静脉压迫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发现静脉压... 目的探讨采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术中处理静脉压迫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发现静脉压迫,对比分析术中情况与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责任静脉均为岩静脉属支,24例患者(42. 1%)为单纯静脉压迫,33例患者(57. 9%)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55例患者(95. 5%)疼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4. 5%)无改善;其中3例患者(5. 4%)出现复发;总有效率为91. 2%。术中保留责任静脉者42例,其中术后发生小脑水肿者3例(7. 1%);切断责任静脉者15例,术后发生小脑水肿者5例(33. 3%);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途径之一,合理处理术中静脉压迫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静脉压迫 手术策略
下载PDF
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袁磊 张保中 +3 位作者 王飞 于永 张挺 廖毓芝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3期248-249,共2页
目的:比较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13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94例(外侧裂-岛叶入路亚组42例和颞中回入路亚组52例)和保守组38例,随访6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疗效。结... 目的:比较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13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94例(外侧裂-岛叶入路亚组42例和颞中回入路亚组52例)和保守组38例,随访6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疗效。结果:保守组死亡率55.26%,手术组死亡率26.60%(外侧裂-岛叶入路亚组为23.81%,颞中回入路亚组为28.85%),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30)。手术组中GOS 5分0例,4分33例(35.11%),3分22例(23.40%),2分14例(14.89%),1分25例(26.60%);保守组中GOS 5分0例,4分5例(13.16%),3分5例(13.16%),2分7例(18.42%),1分21例(55.26%);2组4分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死亡率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区 高血压 脑出血
下载PDF
便携式可拆卸药架的研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烈明 刘柳 +5 位作者 檀丽冰 张小纯 杜娟 冯鑫 廖毓芝 李娜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6年第7期45-47,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便携式可拆卸药架,用于各种医疗伴随保障任务中携行药品的摆放和取用。方法:该装置主要由药架本体、立柱、连接配件、置药板、标签构成。药架本体和连接配件均为金属网片,便于药物承重。置药板正面由环保PP材料制成,反面... 目的:研制一种便携式可拆卸药架,用于各种医疗伴随保障任务中携行药品的摆放和取用。方法:该装置主要由药架本体、立柱、连接配件、置药板、标签构成。药架本体和连接配件均为金属网片,便于药物承重。置药板正面由环保PP材料制成,反面为硅胶材料。标签插槽为透明无毒的3号PVC材料,便于对标签内容的查看。结果:该便捷式可拆卸药架可以在垂直与平面方向随意扩展,且拆卸方便;展开时可作为药架使用,收折后可节省大量的空间,能满足携行药品的分类摆放、存取和日常管理。结论:该便捷式可拆卸药架设计合理、携行方便、结构牢固、拆装快捷,能明显提高医疗伴随保障的工作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架 便携式 可拆卸 医疗伴随保障
下载PDF
外伤致右枕部头皮动静脉瘘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袁磊 张保中 +2 位作者 王飞 廖毓芝 潘虹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525-526,共2页
患者男性,17岁,发现右枕部头皮下搏动性包块4年。患者4年前在跆拳道训练中不慎被踢伤右枕部,当即右枕部肿胀,遂就近入院行头颅CT提示右枕部头皮血肿,未做特殊处理,后发现包块未缩小,反而逐渐增大,并伴有搏动感。今为进一步治疗... 患者男性,17岁,发现右枕部头皮下搏动性包块4年。患者4年前在跆拳道训练中不慎被踢伤右枕部,当即右枕部肿胀,遂就近入院行头颅CT提示右枕部头皮血肿,未做特殊处理,后发现包块未缩小,反而逐渐增大,并伴有搏动感。今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入院查体:可见右枕部头皮包块,大小约5cm×5cm,触之软,有明显血流冲击感,且搏动感强烈,与动脉搏动一致。入院后行肿物B超检查提示:右侧颈外动脉远端病变,管腔彩色血流充盈呈少量闪烁样,舒张期部分血流反向,考虑动静脉沟通。行颅内外血管造影术检查提示为右侧枕部头皮动静脉瘘,供血动脉为右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V2段末端发出的血管,与颅内血管无明显关系,引流静脉主要为右侧枕静脉、耳后静脉。诊断:右枕部头皮动静脉瘘。由于介入相关费用过高、且彻底根除较为困难,家属选择外科手术切除。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在全麻下给予行头皮动静脉瘘切除术。术中先找出右枕部供血动脉,切开头皮,分离出供血动脉,丝线结扎、电凝并切断之,此时可见包块明显缩小,搏动感消失,延长头皮切口,找出包块边界,逐渐分离,可见包块包膜完整,周边有些许小的供血动脉,电凝并离断,找出右枕静脉、耳后引流静脉,可见引流静脉粗大,并呈动脉化变异,丝线结扎并离断之。完整切除包块,缝合后术区加压包扎。术后病理:送检组织可见扩张迂曲的血管组织,血管壁明显增厚,符合头皮蔓状血管瘤。术后1周,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后康复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包块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颅内血管
下载PDF
颅骨钻孔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监测在致灶定位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保中 张挺 +4 位作者 王飞 廖毓芝 王兆伟 张一鸣 袁磊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灶的效果、并发症及其致灶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1至2013-10火箭军总医院65例颅骨钻孔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灶的病例资料。结果明确定位致灶65例(...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灶的效果、并发症及其致灶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1至2013-10火箭军总医院65例颅骨钻孔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灶的病例资料。结果明确定位致灶65例(100%)。出现并发症1例(1. 54%),为局部脑组织挫伤。死亡1例(1. 54%)。65例全部施行了致灶切除性手术,或切除性手术+阻断癫放电传播性手术。术后平均随访期(24. 8±10. 5)个月。根据Engel手术效果分级,Ⅰ级40例(61. 54%),Ⅱ级9例(13. 85%),Ⅲ级12例(18. 46%),Ⅳ级4例(6. 15%),发作控制良好(Ⅰ+Ⅱ级)的共49例(75. 38%),手术疗效良好。结论颅骨钻孔硬脑膜下电极置入视频脑电图监测致灶定位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小,病死率低,该方法定位致灶后,致灶切除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电极 颅内电极置入 视频脑电图 顽固性癫痫 致癎灶 颅骨钻孔
下载PDF
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在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挺 王飞 +4 位作者 廖毓芝 袁磊 王兆伟 潘虹 张保中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年第9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3例2012年1月—2016年8月间火箭军总医院收治的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其中4例...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3例2012年1月—2016年8月间火箭军总医院收治的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其中4例采用寰枢侧块螺钉棒系统行寰枢复位内固定,19例采用枕颈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取髂后上棘自体骨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功能损伤,术后CT示19/23例达到了水平方向的完全复位,18/23例获得了垂直方向的完全复位。21例完成了5~16个月的随访,随访CT示所有患者均达到了骨性愈合,MR示脑干所受的压迫均得到了解除。术后JOA评分提高至了15.3,与术前的11.9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枕颈复位内固定技术及寰枢侧块复位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有效且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脱位 寰枕融合 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痫灶102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保中 王飞 +3 位作者 廖毓芝 袁磊 王兆伟 张挺 《人民军医》 2018年第8期744-745,749,共3页
目的:探讨硬脑膜下条状和(或)栅状电极植入视频脑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06年11月—2015年10月硬脑膜下条状和(或)栅状电极植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痫灶的顽固性癫痫102例病例资料。结果:(1)致痫灶定位结果:... 目的:探讨硬脑膜下条状和(或)栅状电极植入视频脑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06年11月—2015年10月硬脑膜下条状和(或)栅状电极植入视频脑电图监测定位致痫灶的顽固性癫痫102例病例资料。结果:(1)致痫灶定位结果:102例中,明确定位致痫灶101例,占99.02%;致痫灶未明确定位1例,占0.98%。(2)并发症:出现并发症3例,占2.94%,其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例、局部脑挫伤1例、头皮切口化脓感染1例;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死亡1例,占0.98%。(3)致痫灶切除术治疗效果:施行了致痫灶切除术98例,根据Engel手术效果分级,Ⅰ级61例,占62.24%;Ⅱ级15例,占15.31%;Ⅲ级15例,占15.31%;Ⅳ级7例,占7.14%;Ⅰ+Ⅱ级共76例,占77.55%;结论:硬脑膜下条状和(或)栅状电极植入视频脑电图监测致痫灶定位的效果良好,且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颅内电极 视频脑电图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