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的作用
1
作者 周文洋 廖烨晖 +2 位作者 田明昊 何宝强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849-2860,共12页
背景: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焦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调控NLRP3有利于诱导小胶质细胞... 背景: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焦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调控NLRP3有利于诱导小胶质细胞从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极化和调节小胶质细胞焦亡,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目的:归纳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NLRP3,microglia,polarization,pyroptosis”,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NLRP3,小胶质细胞,极化,焦亡,炎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9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关于脊髓损伤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脊髓损伤与炎症因子和信号通路关系密切,以NLRP3炎性小体作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突破口的相关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②NLRP3炎性小体在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恢复等起到关键作用。③小胶质细胞是脑和脊髓中的免疫细胞,是继发性脊髓损伤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对内部环境作出调整,主要表现为极化及焦亡,产生大量炎症因子,阻碍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另一个关键因素。④NLRP3炎性小体与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后NLRP3炎性小体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其会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1极化和促进促裂解蛋白D的产生,进一步破坏神经稳态,从而加重脊髓损伤的进展。⑤许多分子参与NLRP3炎性小体调控小胶质细胞,其中核转录因子κB及MAPK信号通路促进NLRP3炎性小体表达,其他信号通路抑制该炎性小体表达。⑥目前有大量的外源性分子及药物调控NLRP3炎性小体,临床应用前景广泛,已有相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良好疗效,如NLRP3特异性抑制剂MCC950,但如何精准控制靶向递送、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影响等关键问题亟需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在脊髓损伤治疗方式上作出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NLRP3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焦亡 炎症 非编码RNA 中药活性成分 干细胞 特异性抑制剂
下载PDF
全脊柱MRI评估骨质疏松患者椎体骨折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周佳俊 马飞 +8 位作者 冷叶波 徐世财 何宝强 李洋 廖烨晖 唐强 唐超 王清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3-1889,共7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脊柱MRI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方面的灵敏度远高于X射线平片。但全脊柱MRI费用高,扫描时间长。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是否都需要进行全脊柱...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脊柱MRI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方面的灵敏度远高于X射线平片。但全脊柱MRI费用高,扫描时间长。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是否都需要进行全脊柱MRI扫描以及哪些患者需要行全脊柱MRI,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定论。目的: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学资料,分析椎体骨折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9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和MRI图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903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史特点(病程时间、脊柱外伤手术史、叩击痛区域、疼痛评分等);通过全脊柱MRI图像分析其椎体骨折特点。首先根据患者椎体骨折数量将患者分为单椎体骨折组(n=484)和多椎体骨折组(n=419),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然后再根据骨折椎体间的最远间隔数是否≥5将多椎体骨折组再分为2个亚组,其中A组(骨折椎体最远间隔数<5)306例,B组(骨折椎体最远间隔数≥5)113例,分析2个亚组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903例患者中,骨折椎体≥2个的患者有419例(46.4%);发生胸腰椎区域骨折的患者有654例(72.4%),在胸椎区域加腰椎区域和整个胸椎到腰椎区域同时发生骨折的患者有54例(6%);B组患者中96.5%的患者均存在多区域的叩击痛;②单椎体骨折组和多椎体骨折组相比,两组患者在骨密度、病史时间是否≥1个月、低能量损伤史、查体脊柱轴向叩击痛区域分布及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伴基础疾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是否伴老年胸腰椎骨折史、是否伴胸腰椎手术史与骨折椎体数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与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叩击痛区域分布及数量、低能量损伤病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是否伴陈旧性骨折病史、目测类比评分、体质量指数、病史时间是否≥1个月、是否伴基础疾病史、是否伴胸腰椎手术史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对于有多次低能量创伤史、病史时间大于1个月伴多重叩诊痛、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应警惕多发椎体骨折、跳跃骨折的发生,建议这些患者进行全脊柱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全脊柱MRI 骨折特点 骨密度 多椎体骨折
下载PDF
脊柱椎间盘退变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
3
作者 李洋 马飞 +8 位作者 冷叶波 徐世财 何宝强 周佳俊 廖烨晖 唐强 唐超 王清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091-5096,共6页
背景:高尿酸血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尿酸结晶形成导致痛风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研究仅报道了尿酸结晶会导致脊柱椎间盘的退变,但关于高尿酸血症与脊柱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脊柱... 背景:高尿酸血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尿酸结晶形成导致痛风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研究仅报道了尿酸结晶会导致脊柱椎间盘的退变,但关于高尿酸血症与脊柱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脊柱椎间盘的退变特点以及血尿酸浓度与脊柱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脊柱椎间盘退变的所有患者,纳入97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高尿酸血症组,然后根据性别、年龄按照1∶2进行匹配,将194例非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检验结果,并在全脊柱MRI图像上对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Pfirrmann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分析血尿酸浓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高尿酸血症组的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评分大于对照组,且高尿酸血症组的椎间盘退变总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高尿酸血症组内的多个节段,男性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C_(3/4):r=0.317,C_(4/5):r=0.333,C_(5/6):r=0.309,L_(2/3):r=0.443;P<0.05);女性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也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C_(3/4):r=0.354,C_(4/5):r=0.388,C_(6/7):r=0.312,T_(7/8):r=0.282,T_(9/10):r=0.305,T_(11/12):r=0.277,L_(4/5):r=0.319,L_(5)-S_(1):r=0.367,P<0.05);③在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结果提示: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血尿酸浓度越高,椎间盘退变程度越严重。因此,高尿酸血症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椎间盘退变 Pfirrmann评分 脊柱MRI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形状对颈椎前路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世财 马飞 +7 位作者 唐超 廖烨晖 唐强 陈诗雨 李洋 周佳俊 王清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4830-4835,共6页
背景:目前研究报道椎间融合器材料是影响颈椎病患者术后疗效的因素之一,但关于相同材料不同几何形状对颈椎病患者术后疗效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形状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 背景:目前研究报道椎间融合器材料是影响颈椎病患者术后疗效的因素之一,但关于相同材料不同几何形状对颈椎病患者术后疗效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形状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2例,根据术中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形状不同分为柱形组(n=60)、马蹄形组(n=62)。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融合节段高度、C_(2-7)角、融合节段矢状成角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 d、1年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影响降低(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马蹄形组术后6,12个月的融合率高于柱形组(P<0.05),术后6,12个月的改良Brantigan评分均低于柱形组(P<0.05);③末次随访时,马蹄形组融合器下沉高度低于柱形组(P<0.05),两组融合器沉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间手术前后的C_(2-7)角、融合节段矢状成角、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矢状成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显示,在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中,使用马蹄形及柱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其中应用马蹄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可提高早期融合率并减少椎间隙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 椎间融合器 形状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66
下载PDF
胰腺囊性病变1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入裴 张新凤 +2 位作者 廖烨晖 夏天 肖秀丽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98-606,共9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检索2014年1月—2021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胰腺囊性病变病例,共125例。在2名高职称病理医生指导下,根据其组织学形态,最终确诊纳入病例110例,并对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检索2014年1月—2021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胰腺囊性病变病例,共125例。在2名高职称病理医生指导下,根据其组织学形态,最终确诊纳入病例110例,并对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最后收集临床资料,整理数据,总结、分析胰腺囊性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胰腺囊性疾病共110例,年龄4岁~76岁,平均年龄48岁,男性38例,女性72例,临床上大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影像学检查常常提示囊性或囊实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根据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包括假性囊肿37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14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cysticneoplasm,MCN)12例,浆液性囊腺瘤(serouscystadenoma,SCA)24例,实性-假乳头瘤(solid-pseudopapillaryneoplasm,SPN)23例。结论胰腺囊性疾病发病年龄广,多见于中年人,女性稍多。胰腺囊性疾病临床无特异性,影像具有一定提示作用,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故准确掌握该组病变的病理特征十分重要,对于提高影像诊断精确度及术后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囊性病变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对小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6
作者 王钰宏 罗凯旋 +3 位作者 李俊瑞 廖烨晖 陈茉弦 敖丽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FUS)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安全性,并通过对FUS辐照后紧密连接蛋白的检测探究FUS开放BBB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US联合微泡开放BBB组,...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FUS)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安全性,并通过对FUS辐照后紧密连接蛋白的检测探究FUS开放BBB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US联合微泡开放BBB组,并进一步分为FUS开放BBB1h、4h、24h组。采用Garcia量表评估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超声辐照脑区的出血情况;ELISA动态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表达水平。经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动态观察不同分组小鼠脑内EB的渗透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量的变化分析脑组织的水肿情况;分别检测不同时段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表达水平评估超声对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结果:FUS诱导BBB开放后,小鼠不同时段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显示FUS辐照后小鼠脑实质内无明显的红细胞渗出,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在BBB开放后的1h、4h、24h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EB渗透实验中,1h组小鼠脑实质内有EB渗透,而其他分组均未观察到EB。不同时段AQP4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FUS辐照后1h,occludin(P=0.034)、claudin-5(P<0.001)、ZO-1(P=0.00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4h后ZO-1、occludin蛋白水平逐渐上升至对照组水平(P>0.05)。而claudin-5蛋白表达量在24h仍低于对照组(P=0.002)。结论:FUS可以安全有效的开放BBB,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 微泡 血脑屏障 安全性 紧密连接蛋白
下载PDF
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12
7
作者 廖烨晖 康敏 +4 位作者 唐强 李广州 王高举 钟德君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与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腰骶椎(L5-S1)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与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腰骶椎(L5-S1)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17~62岁(38.9±14.3岁);病程10~21个月(16.1±2.7个月)。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8例以椎体破坏为主,无脓肿形成/较小椎旁脓肿或椎管内脓肿;前方存在较高血管损伤风险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单纯后路手术组)。13例血管分叉高,具有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有流注脓肿形成;前中柱广泛破坏,后方病灶清除困难者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术后均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卧床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腰椎正侧位X线片或三维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评价结核控制情况。结果: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161.2±15.6min,失血量695.2±153.2ml,卧床时间8.5±2.5d;后前路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233.6±22.7min,失血量862.0±208.5ml,卧床时间16.9±2.0d。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后路组术后窦道形成2例;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患者前路手术术中髂血管损伤1例,男性患者术后出现逆行性射精1例。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单纯后路手术治疗以椎体破坏为主,无脓肿形成或较小椎旁脓肿或椎管内脓肿的腰骶椎结核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伴有较大骶骨前脓肿、病灶位于前柱的患者应采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且需要髂血管分叉高,具有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椎 手术方式 疗效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廖烨晖 唐强 +3 位作者 李广州 王高举 钟德君 王清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046-3049,共4页
目的 观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不植骨治疗老年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观察新鲜齿状突骨折并接受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不植骨手术方式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35例。出院后定期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评估,... 目的 观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不植骨治疗老年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观察新鲜齿状突骨折并接受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不植骨手术方式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35例。出院后定期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评估,VAS评分,JOA评分,NDI功能评分和颈部旋转活动度评估等。结果 23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7年,平均33个月。手术时间45~85 min,平均(55.0±11.4)min。术中出血35~80 m L,平均(50.1±10.7)m L。末次随访齿状突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未发现断钉、断棒及寰枢椎失稳等。VAS评分由术前(6.7±1.1)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3.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59,P〈0.001);JOA评分由术前(9.1±1.7)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15.2±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64,P〈0.001),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60.0%~91.0%,平均78.2%。NDI评分由术前(36.3±6.7)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13.8±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6,P〈0.001)。末次随访时颈部旋转活动度(42.3±14.5)°,6例患者因旋转功能受限影响生活要求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颈部旋转活动度恢复至(55.7±13.5)°。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不植骨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取出内固定后寰枢椎旋转功能可获得一定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固定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一期后路固定治疗严重内科疾病合并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廖烨晖 叶入裴 +6 位作者 唐强 唐超 马飞 罗宁 王高举 王清 钟德君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962-966,共5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或不行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脊柱结核临床疗效,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或不减压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切除或...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或不行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脊柱结核临床疗效,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单纯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或不减压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切除或不切除减压治疗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脊柱结核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30~76岁,平均(54.9±11.9)岁。病程12~21个月,平均(15.5±2.7)个月。肾结核伴肾功能障碍3例,单肾切除术后伴肾功能障碍1例,多椎体脊柱结核5例,HIV感染3例,严重肺功能障碍4例,心脑血管疾病3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Ⅲ级16例,Ⅳ级3例。统计本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背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切口感染、窦道形成等一般情况,正侧位X线片或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评价结核控制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6.3±11.6)min、术中出血量(104.7±27.6)mL;术前不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患者卧床时间(9.6±2.6)d,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患者卧床时间(27.8±6.8)d。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ESR、CRP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均恢复正常。5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患者术后无窦道形成,末次随访时脓肿完全消失;18例病灶获得骨性融合,1例病灶内部分骨性连接;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均未行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或不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优点;针对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较大手术创伤或多椎体破坏的患者,选择该方式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一期固定 内科疾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椎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术后并发脑膜炎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烨晖 叶入裴 钟德君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245-246,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高处坠落致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感觉、活动障碍24h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专科查体:腰部活动受限。双下肢屈髋、伸膝、踝背伸、拇背伸、踝跖屈等肌力0~1级,膝腱反射消失。腰2-4神经根支配...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高处坠落致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感觉、活动障碍24h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专科查体:腰部活动受限。双下肢屈髋、伸膝、踝背伸、拇背伸、踝跖屈等肌力0~1级,膝腱反射消失。腰2-4神经根支配区域感觉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术后并发 脑脊液漏 脑膜炎 感觉缺失 腰背部疼痛 腱反射消失 临床资料
下载PDF
PDCA循环在脊柱外科本科实习带教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烨晖 叶入裴 +2 位作者 唐强 唐超 钟德君 《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2期35-36,共2页
PDCA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全面质量管理需要遵循的科学程序。此种方法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共四个部分组成,并按照这个顺序对质量进行管理并不断循环下去,是一个科学的管理程序。目前,PDC... PDCA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全面质量管理需要遵循的科学程序。此种方法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共四个部分组成,并按照这个顺序对质量进行管理并不断循环下去,是一个科学的管理程序。目前,PDCA循环已被广泛应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它使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的宗旨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临床实习的带教质量,为临床提供合格的住院毕业生,是各个临床教学医院和临床实习基地的重要责任。部分教学医院将PDCA循环应用于临床教学的管理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我科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反复循环的模式应用于脊柱外科本科实习带教中,对加强实习带教的管理、规范实习带教老师的行为、提高实习质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脊柱外科 实习带教 教学管理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的置入方式对腰椎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强 廖烨晖 +2 位作者 唐超 马飞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71-1079,共9页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向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植骨面积、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边缘的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断裂和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植骨面积横向组(322.26±32.36mm2)大于斜向组(198.40±22.08mm2)(P<0.05);斜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8.5±1.2mm、21.2±1.5mm,距椎体后缘距离4.2±0.5mm,横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13.1±1.8mm、14.2±1.4mm,距椎体后缘距离9.8±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横向组(90%)大于斜向组(71%)(P<0.05),12个月、24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度横向组(1.8±1.6mm)低于斜向组(2.6±1.7mm)(P<0.05),植骨面积横向组(423.56±23.29mm2)大于斜向组(299.64±21.68mm2)(P<0.05);随访过程中斜向组4例出现断钉,5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横向组无断钉,2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采取斜向和横向置入椎间融合器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椎间融合器横向置入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早期融合率更高,可减少术后钉棒断裂、腰背部疼痛再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融合器置入方式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植骨 融合率
下载PDF
CT和MRI在腰椎管狭窄症中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田洋 唐超 +3 位作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882-3887,共6页
背景:国内外学者已应用CT或MRI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管面积测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个体差异、椎管形态差异以及测量方法、测量平面的不同,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具有较好信度的测量方式,未见CT和MRI测量腰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 背景:国内外学者已应用CT或MRI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管面积测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个体差异、椎管形态差异以及测量方法、测量平面的不同,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具有较好信度的测量方式,未见CT和MRI测量腰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报道。目的:分析腰椎CT三维重建和腰椎MRI测量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狭窄腰椎管横截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探讨狭窄腰椎管横截面积的最佳影像学测量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0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前腰椎CT三维重建和腰椎MRI影像资料,由2名脊柱外科主治以上医师分别在腰椎CT三维重建、腰椎MRI图像上3次不同时间测量狭窄椎管面积,取狭窄椎管对应的椎间盘中线且平行于上位椎体下终板平面的椎管面积进行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的相关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使用Z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ICC值大小。实验方案得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Y2020176)。结果与结论:①腰椎CT三维重建及腰椎MRI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值分别为(136.28±2.38),(139.98±2.30)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呈正相关(r=0.950,P<0.001);②腰椎CT三维重建及腰椎MRI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ICC值分别在0.908-0.937及0.942-0.971之间,腰椎MRI的测量结果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ICC值皆高于CT三维重建(P<0.05);③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差值的95%分布范围为-8.0-5.5 mm^(2),6个点位于此范围外,占比3.66%;④结果提示,腰椎CT三维重建和腰椎MRI在量化评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面积值时存在差异,但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两种影像学检查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都较好,但腰椎MRI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较CT三维重建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管面积 测量 CT MRI 一致性 可重复性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酶ABC及Nogo-66受体拮抗剂联合鼠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余永涛 廖烨晖 +2 位作者 唐强 彭道琥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7-536,共10页
目的:研究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 ABC)、Nogo-66受体拮抗剂[Nogo-66(1-40)antagonist peptide,NEP1-40]及鼠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 目的:研究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 ABC)、Nogo-66受体拮抗剂[Nogo-66(1-40)antagonist peptide,NEP1-40]及鼠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浓度1.0μmol/L)诱导NSCs(前期实验分离、培养并冻存的鼠胚NSCs),诱导后鉴定NSCs特异性标志物,移植前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 Uridine,Brdu)标记NSCs。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10)、损伤对照组(B组,n=10)、NSCs治疗组(C组,n=10)、NSCs联合Ch ABC治疗组(D组,n=10)、NSCs联合NEP1-40治疗组(E组,n=10)、NSCs联合Ch ABC和NEP1-40治疗组(F组,n=10)。移植前分别对B、C、D、E及F组的大鼠制作胸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3d,E和F组经留置的导管注入NEP1-40 20μl/d,连续28d;术后8d,C、D、E及F组经留置导管注入经ATRA干预和Brd U标记的NSCs 10μl;术后8d,D组和F组经留置导管注入Ch ABC 10μl/d,连续7d;各时间点通过留置导管注入生理盐水保持各组移植液等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用BBB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潜伏期对大鼠后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移植后8周通过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NSCs存活、神经元分化及轴突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应用1.0μmol/L的ATRA诱导NSCs培养,可提高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移植后2周开始各组大鼠BBB评分、SEP潜伏期开始观察到改善,移植治疗各组均优于损伤对照组,组间BBB评分和SEP潜伏期有差异(P<0.05);移植后2周、5周、8周各时间点,B组与C、D、E及F组比较,BBB评分和SEP潜伏期较差(P<0.05);在移植治疗各组中,F组神经功能的恢复最明显,F组与C、D及E组比较具有较高的BBB评分和较短SEP潜伏期(P<0.05)。移植后8周,HE染色显示:A组细胞结构完整、排列规则;B组组织结构严重破坏,细胞排列紊乱,见大量较大的囊腔及胶质瘢痕形成;C、D、E及F组细胞增生明显,囊腔较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E及F组内可见橘红色Brdu标记阳性细胞,F组阳性细胞数多于C、D和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F组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标记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F组多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F组MAP-2标记阳性细胞面积大于B组,F组大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诱导后N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功能的恢复,且联合Ch ABC和NEP1-40移植对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胞移植 全反式维甲酸 神经干细胞 硫酸软骨素酶ABC Nogo-66受体拮抗剂 大鼠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飞 凡元和 +5 位作者 徐世财 廖烨晖 唐强 唐超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7-885,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1.3±0.8分,B组1.5±0.9分,NDI A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后路寰枢椎固定 单纯固定 固定融合
下载PDF
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超 廖烨晖 +5 位作者 唐强 马飞 罗宁 杨胜 何洪淳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9-825,共7页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脑脊液漏 止血海绵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对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飞 廖烨晖 +5 位作者 唐强 唐超 罗宁 何洪淳 杨胜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4-640,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患者共1562例,其中HBV感染者148(9.5%)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121例纳入观察组;以同样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段相匹配121例非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乙级愈合:切口红肿、渗出、硬结、血肿、脂肪液化、裂开;丙级愈合:切口感染)患者与切口愈合良好(甲级愈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细胞总数、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情况。结果:观察组121例患者中,乙级愈合11例,丙级愈合5例;对照组121例中,乙级愈合4例,丙级愈合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切口愈合良好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淋巴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肝功能异常病例数、HBV-DNA(+)病例数、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BV再激活23例,与未激活患者相比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HBV-DNA(+)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患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更高;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术中出血多是HBV感染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可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术前HBV-DN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 感染 切口愈合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乳腺叶状肿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入裴 廖烨晖 +1 位作者 肖秀丽 龙汉安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9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的4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8例PT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1岁。均以乳腺...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9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的4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8例PT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1岁。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直径从1.5~25 cm不等,平均6.7 cm。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2例行肿块单纯切除术,14例行肿块扩大切除术,12例行乳房切除术。参照2003版WHO标准将组织学分级分为良性PT 27例,交界性PT 15例,恶性PT 6例。其中30例获随访3~48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结论:PT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肿瘤,准确把握PT的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叶状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叶入裴 廖烨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3419-3422,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UI-PKP)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UI-PKP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187例,男63例,女124例;年龄60~89岁,平均73.5岁。骨折椎体分布,胸椎(T)1027例,T1... 目的探讨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UI-PKP)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UI-PKP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187例,男63例,女124例;年龄60~89岁,平均73.5岁。骨折椎体分布,胸椎(T)1027例,T1140例,T1249例,腰椎(L)143例,L228例;PKP术后再骨折18例。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全脊柱MRI及压缩椎体三维重建,针对不同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穿刺钉道设计,指导术中穿刺。观察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在骨折椎体的填充情况、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与术后3d、3个月、1年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压缩椎体前缘、中线高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骨水泥注入量(4.3±1.7)ml。术后3d、3个月、1年,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骨折椎体前缘、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充分填充166例(88.8%),不充分填充21例(11.2%)。23例(12.3%)发生骨水泥渗漏(硬膜外渗漏3例,椎间隙渗漏12例,椎旁软组织渗漏8例);2例椎旁渗漏致肋间神经压迫,术后出现放射性疼痛和麻木,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封闭等治疗好转;其余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未行翻修手术。未出现气胸、血管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UI-PKP治疗胸腰段椎体OVCF,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弥散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全麻下颅骨牵引在寰枢椎脱位手术选择中的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飞 廖烨晖 +4 位作者 李广州 唐强 唐超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目的 :评价全麻下颅骨牵引指导寰枢椎脱位手术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断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8~65岁(45.0±5.6岁)。26例均在术中全麻状态下行颅骨牵引,牵引下评... 目的 :评价全麻下颅骨牵引指导寰枢椎脱位手术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断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8~65岁(45.0±5.6岁)。26例均在术中全麻状态下行颅骨牵引,牵引下评估为可复位者通过预弯固定棒、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撑开固定等辅助下行单纯经后路固定融合术,评估为不可复位者一期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手术前后测量寰齿前间隙(ADI)及斜坡枢椎角评估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Symon临床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6例患者在全麻颅骨牵引下评估为可复位23例(88.5%),行单纯经后路固定融合术;评估为不可复位3例(11.5%),行一期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25.3±6.3个月)。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的ADI、斜坡枢椎角、JOA评分、NDI分别为:7.4±1.5mm、121.3°±5.1°、8.0±0.9分、36.6±3.0,2.1±0.9mm、143.7°±6.2°、14.1±1.6分、15.7±5.6;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ymon临床标准评估有效(改善1级)12例,显效(改善2级)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显效率50%。结论:根据全麻下颅骨牵引后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选择单纯后路固定或者联合前路松解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颅骨牵引 术式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