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至善统善恶:方以智与晚明无善无恶之辨 被引量:1
1
作者 廖璨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95,共8页
“至善”与“无善无恶”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辩,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以“至善统善恶”这一命题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说做出了诠释和辩护,该命题中蕴含的对“绝待”和“对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宋代理学中朱熹与胡宏论性之善... “至善”与“无善无恶”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辩,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以“至善统善恶”这一命题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说做出了诠释和辩护,该命题中蕴含的对“绝待”和“对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宋代理学中朱熹与胡宏论性之善恶的继承和发展,即通过对道/理是否有对待来解释至善之性是否有对待,以形上建构的方式对晚明这一论争做出回应。一方面作为“绝待”的“至善”不落于具体相对待的善恶,也即“无善无恶”,这是从形上本体的层面言说;另一方面作为本体的“无善无恶”是先天之性,有善有恶是后天之性,统贯先天后天的“至善”意味着在具体现实的人性善恶之中要让本体的善性显露出来,这是从本然状态的层面言说。“至善统善恶”说以对“至善”的强调纠正阳明后学特别是王畿“四无”说导致的走空蹈虚之流弊,重新倡导价值层面上对“至善”的肯认,推崇实学的功夫论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阳明学 至善 无善无恶 实学
下载PDF
《易》統三教:方以智的三教會通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廖璨璨 《道家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361-394,共34页
三教會通是中晚明思想界的重要思潮,方以智作爲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其三教思想主要表現爲'《易》統三教'。這種《易》與三教的關係,一方面呈現在《易》中的象數義理與釋道二家在思想性和結構性上的對應,圓∴圖式中的絶待對待關係... 三教會通是中晚明思想界的重要思潮,方以智作爲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其三教思想主要表現爲'《易》統三教'。這種《易》與三教的關係,一方面呈現在《易》中的象數義理與釋道二家在思想性和結構性上的對應,圓∴圖式中的絶待對待關係是三教思想内部共同的思維方式和理論結構;另一方面,呈現出三教的具體位置是一種同體異用層面上的合一,'同體'是類似'鵝籠吞吐'式的互藏關係,即以道家和佛家藏於儒家之經世致用中,'異用'强調三教之間各因時爲用,有神迹、全偏之不同。因此,方以智'《易》統三教'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以《易》中藴涵的天地之理爲三教之教義的統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 方以智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思想探析
3
作者 廖璨璨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40-45,共6页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念 真如
下载PDF
从“分离”走向“和解”:黑格尔古希腊悲剧观中的“命运”思想
4
作者 廖璨璨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古希腊悲剧中汲取营养并提出"命运"的观念。"命运"作为一种否定运动本身已经暗示了"分离",其表现在伦理实体的美好个人全体性沦陷在否定的必然性之中,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通过...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古希腊悲剧中汲取营养并提出"命运"的观念。"命运"作为一种否定运动本身已经暗示了"分离",其表现在伦理实体的美好个人全体性沦陷在否定的必然性之中,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命运的承认个体又能够扬弃分离而达到"和解"。黑格尔的这种"命运"观念与其历史观是一致的,并且在其早期神学著作中体现出了某种预示,这也是黑格尔哲学中神学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命运 真理性 分离 和解 伦理
下载PDF
易学哲学视野下的方以智圆∴思想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廖璨璨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6,共7页
圆∴是方以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将易学中的太极、两仪与佛学中的∴(伊字三点)相结合成圆∴图式,通过对《周易》中相关思想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圆∴图式"公因反因"、"二虚一实"的哲学内涵。方以智对圆∴图式的理论... 圆∴是方以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将易学中的太极、两仪与佛学中的∴(伊字三点)相结合成圆∴图式,通过对《周易》中相关思想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圆∴图式"公因反因"、"二虚一实"的哲学内涵。方以智对圆∴图式的理论建构体现了象数和义理并重的易学观,旨在强调实学的重要性,主张中学与西学的互补,以中国的"通几之学"救弊西方的"质测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圆∴ 公因反因 二虚一实 实学
原文传递
体用互余:论方以智易学哲学的“四分用三”说 被引量:2
6
作者 廖璨璨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38,共8页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体用互余",强调体用相对待之中有统贯体用的无对待之至体。同时,体用交轮体现为"一其体用",这是方以智对《系辞传》"易无体"而"以前民用"的诠释。方氏的体用思想与其"先天即在后天中"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纠正阳明后学以先天之本体而废后天之工夫的流弊,强调后天之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四分用三 体用 先天后天
原文传递
方以智的“格物穷理”说及其对明清之际西学的回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廖璨璨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在阳明后学"蹈虚"和西学东渐"重实"的思想背景下,明清之际儒家学者对传统"格物"说进行了重新诠释,试图以此会通中学与西学。其代表性人物方以智折中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说,以"格"为能格之物和... 在阳明后学"蹈虚"和西学东渐"重实"的思想背景下,明清之际儒家学者对传统"格物"说进行了重新诠释,试图以此会通中学与西学。其代表性人物方以智折中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说,以"格"为能格之物和所格之物的心物交格,以"理"为物理、宰理和至理三者而一的天理,将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均纳入到格物穷理的范围。方氏的这一格物观,使其一方面注重吸纳西学中合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又以"质测"与"通几"互藏观扬弃西学,特别是批判天主教神学,从而保有儒家的价值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西学东渐 格物穷理 心物交格
原文传递
竹簡《緇衣》與《禮記·緇衣》對讀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廖璨璨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5年第1期213-233,共21页
郭店簡《緇衣》和上博簡《緇衣》的相繼出土,爲研究《禮記·緇衣》的相關問題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文本。本文通過對簡本《緇衣》與傳本《緇衣》在結構及内容上差異的具體分析,認爲傳本對簡本的變動並非僅僅是錯簡或簡單的編次問題... 郭店簡《緇衣》和上博簡《緇衣》的相繼出土,爲研究《禮記·緇衣》的相關問題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文本。本文通過對簡本《緇衣》與傳本《緇衣》在結構及内容上差異的具體分析,認爲傳本對簡本的變動並非僅僅是錯簡或簡單的編次問題所造成,傳本的產生有可能奥改編者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調整行爲有關,而這種調整的背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改編者自身的思想傾向。從文本徵引和思想繼承的角度來看,子思子和荀子或與傳本《緇衣》的改編有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緇衣》 君臣 君民 君子
原文传递
方以智人性论思想探析
9
作者 廖璨璨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155,共6页
方以智的人性论思想以公性、独性、习性的三分架构来论性,强调后天生成之习性,主张"性在习中"的同时又提出"逆习复性",是对《易·系辞传》中"继善成性"一章的阐释和发挥。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其主张... 方以智的人性论思想以公性、独性、习性的三分架构来论性,强调后天生成之习性,主张"性在习中"的同时又提出"逆习复性",是对《易·系辞传》中"继善成性"一章的阐释和发挥。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其主张至善统善恶,认为既有善恶相对待之性,亦有不与善恶相对待的至善之性。方氏的人性论从思想来源上本于对易学中太极和先天、后天关系的重新诠释,其理论结构的基础是圆∴图式所蕴含的公因反因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公性 独性 性在习中 至善统善恶
原文传递
西汉政治文化中的“五德终始”说
10
作者 廖璨璨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2期133-155,共23页
“汉家尧后”说为汉朝统治者普遍接受,其最初是为汉帝具有传国之运以及汉朝当用夏之忠等政治主张提供依据,但在西汉后期经过《世经》和谶纬对其通过“五德终始”说的帝德谱系进行重新阐释后,“汉家尧后”说的思想内涵和政治目的便转向... “汉家尧后”说为汉朝统治者普遍接受,其最初是为汉帝具有传国之运以及汉朝当用夏之忠等政治主张提供依据,但在西汉后期经过《世经》和谶纬对其通过“五德终始”说的帝德谱系进行重新阐释后,“汉家尧后”说的思想内涵和政治目的便转向论证汉朝的圣统及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此后《世经》及谶纬中这种主相生的“五德终始”说与“汉家尧后”“汉为火德”说的亲和关系逐渐为汉代统治者以及世人所普遍认可,而王莽在篡汉时自述为“舜后”并定新朝德运为“土德”等举措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开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家尧后 五德终始 《世经》 谶纬 王莽篡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