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英雄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
1
作者 王晓华 廖紫俨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3-97,共5页
长篇小说《苍茫大地》讲述了一个基于19世纪上半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故事:留学、归国、斗争、牺牲。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艺术尝试,以此期冀建构一个反纪念碑化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而探索了当代红色叙事学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英... 长篇小说《苍茫大地》讲述了一个基于19世纪上半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故事:留学、归国、斗争、牺牲。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艺术尝试,以此期冀建构一个反纪念碑化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而探索了当代红色叙事学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英雄叙事渐趋类型化的语境中,这种创新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茫大地》 红色叙事学 纪念碑性
下载PDF
次生文本叙事与性别身份观察——评陈崇辉系列作品
2
作者 廖紫俨 《油画》 2019年第3期130-135,共6页
在谈及后现代语境中的图像媒介符号意义时,美国艺术史学家大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援引了一个次生文本的思路——“当一个文本被另一个重复时,寓言就产生了。所以寓言即是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之中以及围绕它进行的重复一实际上,... 在谈及后现代语境中的图像媒介符号意义时,美国艺术史学家大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援引了一个次生文本的思路——“当一个文本被另一个重复时,寓言就产生了。所以寓言即是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之中以及围绕它进行的重复一实际上,是一种增殖。这种重复(或者增殖)恰恰是一种转置为符号学意义上的回归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意义 符号学意义 文本叙事 艺术作品 陈崇 大卫 系列作品 斯利特
下载PDF
诗化的线条——试论林风眠绘画的线条美
3
作者 廖紫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5年第12期27-28,共2页
致力调和中西方艺术的林风眠绘画中,运用多种形态的线条去表现其心中世界,力图在东西方的艺术本体语言交流下达到共融之境。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管窥林风眠绘画中的线条美,以具体作品为例进一步分析不同审美形态下的线条所展现出的表... 致力调和中西方艺术的林风眠绘画中,运用多种形态的线条去表现其心中世界,力图在东西方的艺术本体语言交流下达到共融之境。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管窥林风眠绘画中的线条美,以具体作品为例进一步分析不同审美形态下的线条所展现出的表现力和意蕴,以期大众在艺术本体语言上对林风眠绘画有更深层次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风眠 绘画 线条 审美形态
下载PDF
抽象艺术何为的美学维度再探索——以抽象绘画为例
4
作者 廖紫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7年第9期15-17,共3页
抽象艺术何为?考虑到艺术本身的难以界定性,不妨将此问题转译为:艺术中的抽象何为?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锋,它始终与以客观世界为主导的美学原则反抗着,抵触着,它试图以骄傲的姿态高歌猛进。它消解着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模仿"美... 抽象艺术何为?考虑到艺术本身的难以界定性,不妨将此问题转译为:艺术中的抽象何为?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锋,它始终与以客观世界为主导的美学原则反抗着,抵触着,它试图以骄傲的姿态高歌猛进。它消解着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模仿"美学理论,它众叛亲离,试图取消既往的所有造型原则。颠覆了美学权衡标准之后的抽象艺术到底最后追求的是什么呢?抽象艺术对于美学而言就仅仅是纯粹的破坏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绘画 艺术工艺品化 虚构悖论
下载PDF
谈论录像艺术的第二种方法——基于对电视公共神话的媒介解构与蓝图重置 被引量:2
5
作者 廖紫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2,共6页
对录像艺术的范畴讨论不应被苑囿于现当代艺术的史论模型中。在更广义的语境中,录像艺术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反思性褶皱,其作用的对象便是大众文化的结晶体——电视。在成为20世纪最兢兢业业的公共话语代理人后,电视接连不... 对录像艺术的范畴讨论不应被苑囿于现当代艺术的史论模型中。在更广义的语境中,录像艺术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反思性褶皱,其作用的对象便是大众文化的结晶体——电视。在成为20世纪最兢兢业业的公共话语代理人后,电视接连不断地续写着自己的公共性神话。然而,在电视公共神话的背后,非在场的资本逻辑力量正蚕食着电视,它用电视统摄现代社会的认识论,进而更好地完成其政治和消费等层面的社会意识渗透。在公共媒介变得暧昧混浊之际,录像艺术通过具有强烈媒介对抗性的艺术实践解构了电视的公共性神话,即运用业已被异化的电视媒介和文本来反抗电视本身,通过对电视语境的再定义后重置公共媒介的话语蓝图,再造媒介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公共性 录像艺术 语境再定义 媒介渗透论 白南准
原文传递
艺术哥白尼革命:17世纪欧洲风景画的去人性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廖紫俨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28,共7页
欧洲风景画从"有风景的绘画"过渡具有独立审美位格的风景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对于艺术本体论回归的过程,其背后隐藏的逻辑脉络便是对绘画真实性的重新定位。从中世纪的"神性现实背景"再到后文艺复兴的地志绘图,... 欧洲风景画从"有风景的绘画"过渡具有独立审美位格的风景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对于艺术本体论回归的过程,其背后隐藏的逻辑脉络便是对绘画真实性的重新定位。从中世纪的"神性现实背景"再到后文艺复兴的地志绘图,风景画始终是功能主义的附属品。然而,一场关于风景画艺术性的哥白尼革命在17世纪欧洲大陆悄然蔓延,这便是风景画中的去人性化。风景画创作者不再沉迷于透视法为其带来的科学真实,而转向一种内在、纯粹的抽象情结,继而反求诸己寻求一种不再关涉神性、记录性抑或是理性的纯粹艺术真实。自此,欧洲风景画的真实得以全然剥脱功能性的桎梏,回归纯粹艺术的本体论探讨,完成了这一次艺术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画 艺术本体论 透视法 去人性化
原文传递
透视性凝视下的风景——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风景画中的空间实践与权力逻辑
7
作者 廖紫俨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7-135,共9页
作为自然主义的表征,风景成为人类图像语义符码系统中的成员,并非偶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催化作用下,风景逐渐从自然空间环境场域中分化,渗透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形成风景画的概念。在其嬗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量便是社会资本的权力逻... 作为自然主义的表征,风景成为人类图像语义符码系统中的成员,并非偶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催化作用下,风景逐渐从自然空间环境场域中分化,渗透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形成风景画的概念。在其嬗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量便是社会资本的权力逻辑。这种权力逻辑的介入,在风景中重构了空间秩序。这种新的空间秩序便是透视法,一种杂糅了科学性和权力性的凝视形式。然而,风景的人文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风景经由风景印刷品和“风景作为背景的绘画”的洗礼,在透视法的作用下,才最终升华成一种兼容地理学、地志学,以及环境美学的叙事媒介——风景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画 权力符号 透视法 实践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