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近4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廖美玉 方秀琴 +4 位作者 蒋心远 朱求安 金佳鑫 任立良 颜亦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7,189,共14页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基于黄河流域1980-2021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地...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基于黄河流域1980-2021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地学信息图谱、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探究近4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结果](1)1980-2021年林地、灌丛、水域、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湿地显著减少。(2)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段可划分为1980-1992年,1993-2001年,2002-2012年,2013-2021年,数量结构逐渐呈现快速变化特点,建设用地、湿地和水域变化敏感。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逐渐增强,呈现的阶段性变化与实施的重大战略措施关联性高,并与划分的阶段较符合。(3)流域中上游以2012-2021年和间歇变化型、耕地和草地的相互转换为主,下游以2001-2012年和2012-2021年变化型、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为主。流域内宁夏北部、内蒙古东部及部分沿黄河水系分布的地区变化频繁。(4)湿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重心向西迁移,分别呈现向西南集中分布、向东分散、向西北集中分布态势。[结论]土地利用结构在政策导向下总体趋势变好,未来应重点关注湿地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 MANN-KENDALL检验 滑动t检验 地学信息图谱
下载PDF
1980—2020年全球重大洪灾时空特征探析
2
作者 方秀琴 蒋心远 +4 位作者 廖美玉 任立良 朱求安 金佳鑫 江善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为充分理解全球洪涝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长时间序列全球历史洪灾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和年代际、年际的时间尺度上,全面分析了1980—2020年重大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全球洪灾次数在21世纪... 为充分理解全球洪涝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长时间序列全球历史洪灾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和年代际、年际的时间尺度上,全面分析了1980—2020年重大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全球洪灾次数在21世纪前10 a达到峰值,死亡和影响人口在1990s达到峰值,累计经济损失在2010s达到峰值,次均经济损失在1990s和2010s最高;②洪灾发生次数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980—2020年期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次洪灾造成的人口损失呈现下降趋势;③亚洲洪涝灾害严重,洪灾的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影响人口及经济损失的累计值分别占全球总数的41%、68%、95%和63%,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诸多国家的洪灾人口损失呈下降趋势;④全球重大洪灾呈东西向分布,灾害重心有南移趋势,洪灾由集中趋于分散,影响区域逐渐变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洪灾 时间变化 空间分析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4
3
作者 廖美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130,共11页
直接从诗歌文本爬梳物候诗学,从"诗人在场"的角度切入,诗人纵情置身于春天物色中,意识到"众生"的同在与精彩,使物与我成为可以相互转换者,从而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春天谈起,唐诗人的徜... 直接从诗歌文本爬梳物候诗学,从"诗人在场"的角度切入,诗人纵情置身于春天物色中,意识到"众生"的同在与精彩,使物与我成为可以相互转换者,从而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春天谈起,唐诗人的徜徉春光,更忙着与自然对话,有李白细听"春风语流莺",杜甫要"传语风光共流转",要"嫩蕊商量细细开"而撩动"报答春光"的诚意,而韩愈面对中唐极端气候,先后以《感春》为题创作三组诗,回归晚春,开拓出春天物候的另一个面向。可见可闻的"物色"与"事情"结合,使"义意"因物色形象而具体化,是建构物候诗学的一个重要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天 唐代 物候诗学 诗人在场
下载PDF
韩、白对中唐寒燠异常的不同感知与书写 被引量:2
4
作者 廖美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4,共9页
《新唐书·五行志》所录唐代寒燠异常现象,首见于显庆四年(659),至中唐时期(765—835)而明显加剧,除了贞元十九年(803)的三月大雪、夏季亢旱、秋天早霜,甚至在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先后出现了三月雹、八月雪、仲春二月海... 《新唐书·五行志》所录唐代寒燠异常现象,首见于显庆四年(659),至中唐时期(765—835)而明显加剧,除了贞元十九年(803)的三月大雪、夏季亢旱、秋天早霜,甚至在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先后出现了三月雹、八月雪、仲春二月海水冰的寒燠异常极端气候。与《五行志》的记载相比较,中唐诗人的寒/燠感知与书写,整体而言,未能充分反映当时剧烈的寒燠异常现象,并且集中在白居易与韩愈两大家身上。藉由韩愈、白居易对寒/燠的同时异感,探讨诗人对自然环境变迁议题的敏感度与掌握能力,以期能对诗歌的抒情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有所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气候异常 韩愈 白居易 同时异感
下载PDF
祭墓与踏青:唐代“清明”所展演的生命伦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廖美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清明"原指自然物象的澄澈光明,引申而为人文修养的清净明理,映现在礼乐上更成为自然与人文的共通质性,展现出"清明"意涵的多元丰富性。在历史进程中,更融摄寒食禁火与上巳修禊,相互挹注而成为清明节令群,同时具有... "清明"原指自然物象的澄澈光明,引申而为人文修养的清净明理,映现在礼乐上更成为自然与人文的共通质性,展现出"清明"意涵的多元丰富性。在历史进程中,更融摄寒食禁火与上巳修禊,相互挹注而成为清明节令群,同时具有节气与节令的双重意义。这样的发展,唐代是一个关键,以水流澄澈、万物滋长、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的大自然为舞台,有慎终追远的家族祭墓,郊游踏青的两性恋情,雅集宴聚的人际关系,乃至拔河、蹴踘、秋千等体能活动,无一不在演示着以人法天的生命伦理,尤可见传统节气与节令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气 清明 唐代 节令群 生命伦理
下载PDF
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被引量:1
6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所开启的问题意识,爬梳"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探讨"江山"的南方属性与时序特质;聚焦讨论杜甫的图画山水与实体山水,尝试提出杜甫所形塑的"山水"新典范;从"江山有待"论述时序与山水的交响,藉由细读诗歌文本与历代诗评、诗话,寻绎建构物候诗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江山 时序 杜甫 物候诗学
下载PDF
驻足与追忆——李白在天地行旅中浮现的浙东诗景 被引量:1
7
作者 廖美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17,共11页
李白性乐山水,好结交朋友,行迹所至,每多佳篇。文章聚焦在李白五入越中,首先探讨李白以诗所绘制的天下图景,再爬梳几度的越中行,参照学者所作诗歌系年,逐一阐明李白驻足所捕捉的浙东风景与情思。更进一步探索李白离开越中后,在不同的时... 李白性乐山水,好结交朋友,行迹所至,每多佳篇。文章聚焦在李白五入越中,首先探讨李白以诗所绘制的天下图景,再爬梳几度的越中行,参照学者所作诗歌系年,逐一阐明李白驻足所捕捉的浙东风景与情思。更进一步探索李白离开越中后,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藉由想象与追忆,不断浮现的越中图景,呈现出比在越诗作更为阔大而细致的景象。由此归结出:李白入越停留的时间虽不长,藉由闻名、亲临与追忆的反复而多重对话,以驻足与记忆交织而成的浙东诗景,兼具山川美景、历史意涵、人文风情与诗人性情,特别丰美而多姿,成为形塑李白生命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越中 行旅 山水 诗景
下载PDF
杜甫在唐代詩學論爭中的意義與效應 被引量:1
8
作者 廖美玉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2期37-72,共36页
唐代在君王奖掖、时人爱好的文学氛围下,表面上文学似乎获得了执政者的高度重视,实则文学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受到了淡化乃至斯伤。本文旨在探讨杜甫如何藉由“诗学论争”的喧哗,破解“无声无臭”的窘境,进而引领唐代诗风。其一,恻隐... 唐代在君王奖掖、时人爱好的文学氛围下,表面上文学似乎获得了执政者的高度重视,实则文学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受到了淡化乃至斯伤。本文旨在探讨杜甫如何藉由“诗学论争”的喧哗,破解“无声无臭”的窘境,进而引领唐代诗风。其一,恻隐之美与狂筒斐然——初唐官修史书所确立的诗文典范;其二,典范移转与诗学论争——从四杰到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三,戏题剧论与大雅之作——杜甫的后继者与韩、白分流;其四,诗坛、诗选的杜诗定位与诗史的提出。本文由此厘清杜甫在唐代诗学论争中的评价与定位,及其对唐诗创作发展的意义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学论争 戏题剧论 大雅之作 诗史
下载PDF
渡海之后:丘逢甲诗中的台湾印记与沧海苍生情
9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共17页
丘逢甲生长台湾,中进士即辞官返台主讲书院,反对清廷弃台而首倡台湾民主国,抗日不成内渡而欲行民主于中国。从"书生报国:几次渡海与去住两难的苦心孤诣"探讨丘逢甲几次渡海的心事与去住两难的纷纭;以"念兹在兹:台湾印记... 丘逢甲生长台湾,中进士即辞官返台主讲书院,反对清廷弃台而首倡台湾民主国,抗日不成内渡而欲行民主于中国。从"书生报国:几次渡海与去住两难的苦心孤诣"探讨丘逢甲几次渡海的心事与去住两难的纷纭;以"念兹在兹:台湾印记与太平蓝图的绘制"阐述台湾印记的形塑及以台湾为蓝图的太平图景;以"挺身而出:极目沧海与胸怀苍生情"说明丘逢甲从海洋变局映现的沧海雄心与苍生情;从"渡海视域:东周遗老与跨海诗情"论述丘逢甲的东周遗老观与尊孔设学,着力以诗建立的跨海连结。丘逢甲身处清末民初的易代之际,几次渡海,一生志向,全在天下苍生与文化传承,而"诗"更成了斯文在兹且绵延不绝的明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逢甲 台湾 渡海 苍生 诗情
下载PDF
歌禾赋麦与题柳看花——阅读吴梅村《圆圆曲》的几个视角
10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9-689,共11页
明清鼎革,吴梅村历经甲申(1644)之恸,崇祯自缢,李自成陷京,清军入关,亡国的惊惧、屈辱与痛楚,乃于八年后写下《圆圆曲》,以犹具"时事"性的陈圆圆为主角所绘制的时代容颜,引发后续许多有关陈圆圆的创作与讨论。本文分为"... 明清鼎革,吴梅村历经甲申(1644)之恸,崇祯自缢,李自成陷京,清军入关,亡国的惊惧、屈辱与痛楚,乃于八年后写下《圆圆曲》,以犹具"时事"性的陈圆圆为主角所绘制的时代容颜,引发后续许多有关陈圆圆的创作与讨论。本文分为"如何记忆一个令人同情的亡国君王"、"倖存者的余悸:世变沧桑中的儿女故事"、"《圆圆曲》的身世记忆:首发其端而成千古绝唱"三部分,尝试从草野齐民、为女性作传、诗性叙事、身世记忆、"歌禾赋麦"与"题柳看花"等阅读视角,探讨吴梅村在创作上合抒情、叙事与表演而为一,以游走在"时事"和"故事"之间的诗歌叙述,带着同情的了解与哀怜,采取戏剧性的手法与抒情声音,藉由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兴亡故事,牵动着同处沧桑巨变的劫后幸存者,乃能在个人名节、国家兴亡与文化存毁之外,关注到更为广大而无辜的"天下苍生",以一代兴亡入诗史的"梅村体",为时代留下最真切的见证,自非比兴寄托的抒情传统所能拘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变 时事 《圆圆曲》 吴梅村 多元视角
下载PDF
浪迹穷荒:唐代诗人的边境书写与天下想象
11
作者 廖美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87-101,共15页
在唐代统治者"开边"的大背景下,唐代诗人迈出了"浪迹穷荒"的步伐,并用诗歌展开了对边境的书写和对天下的想象。而这一书写题旨的开拓,有很大的成分缘自浪诗人们浪迹异乡的生命经验,特别是在边城绝域、殊风异俗的多... 在唐代统治者"开边"的大背景下,唐代诗人迈出了"浪迹穷荒"的步伐,并用诗歌展开了对边境的书写和对天下的想象。而这一书写题旨的开拓,有很大的成分缘自浪诗人们浪迹异乡的生命经验,特别是在边城绝域、殊风异俗的多重冲击下,产生传统与当下、故乡与他乡、自我与他者的多元交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边 浪迹 边境 天下 家国
下载PDF
睹物增怀——唐代别诗的展义与骋情
12
作者 廖美玉 《唐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3-34,共32页
伤离怨别是人人共有的情感,“别”之情状各殊,南朝梁江淹已有难能摹写之叹。唐代疆域辽阔,科举盛行,征戍、应试、仕宦乃至访友寻胜,行人往来,别诗自然大兴。本文尝试从“睹物”的视角切入,长时段观察“情”与“物”在文学创作上的作用,... 伤离怨别是人人共有的情感,“别”之情状各殊,南朝梁江淹已有难能摹写之叹。唐代疆域辽阔,科举盛行,征戍、应试、仕宦乃至访友寻胜,行人往来,别诗自然大兴。本文尝试从“睹物”的视角切入,长时段观察“情”与“物”在文学创作上的作用,特别是真挚难舍、幽邈难言的情怀,每因物而增怀。首先探析“情与物:送别与咏物的相激融成”,提出两汉《古诗》作为别诗典范的意义;再分别从“我有一樽酒:延续未了的情缘”“临风对月:望望的怅惘与缱绻”“微物关情:无所不在的日常思念”“天上人间:古今遽分的憾恨”四个面向,细读唐诗文本,拣择好诗与佳句,探析唐人别诗如何因“物”而展义骋情,成为宋严羽所称能感动激发人意的好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离别 物与情 展义 好诗
下载PDF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
13
作者 廖美玉 《唐代文学研究》 2018年第1期172-176,共5页
一、前言面对天地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除了政治上有四时郊祭礼仪,农业上有耕种收藏的四时农务,思想上有繁复的天、人论述,文学上有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更留存有长时段且极其丰厚的四时物候文献.笔者近几年着力于爬梳历代诗话之... 一、前言面对天地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除了政治上有四时郊祭礼仪,农业上有耕种收藏的四时农务,思想上有繁复的天、人论述,文学上有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更留存有长时段且极其丰厚的四时物候文献.笔者近几年着力于爬梳历代诗话之关注物候者,借由细读诗歌文本与历代诗评、诗话,深入探索诗人对自然宇宙的观察与诠释,寻绎建构物候诗学的可能路径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春思 诗歌文本 诗评 长时段 四时 秋悲 物候
下载PDF
唐代《月令》组诗的物候感知与地志书写
14
作者 廖美玉 《唐代文学研究》 2016年第1期1-25,共25页
一、前言。古人观察天文星象、四季物候等自然现象,成为政治措施与农牧生产的指标,发展出“月令”体的著作,如《逸周书》有《月令》篇,已佚②,今存《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内容大同小异... 一、前言。古人观察天文星象、四季物候等自然现象,成为政治措施与农牧生产的指标,发展出“月令”体的著作,如《逸周书》有《月令》篇,已佚②,今存《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内容大同小异,保存了秦汉之际所累积的物候知识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周书》 吕氏春秋 《月令》 时则训 《礼记·月令》 淮南子 天文星象 物候
下载PDF
唐代闽诗所映现的边陲视域与黎元家园(摘要)
15
作者 廖美玉 《唐代文学研究》 2014年第1期145-149,共5页
一、前言。唐前文献有关“闽”的记载,为数不多且不明确,依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班固《汉书·高帝纪》,秦以前闽地应已有社稷血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偏险难治,遂以强制移民的手段使闽越地区终止发展②.另一方面,闽地僻处... 一、前言。唐前文献有关“闽”的记载,为数不多且不明确,依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班固《汉书·高帝纪》,秦以前闽地应已有社稷血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偏险难治,遂以强制移民的手段使闽越地区终止发展②.另一方面,闽地僻处东南海滨,与浙江、江西交界处又有太姥山、武夷山与雁荡山比肩耸峙,形成与中原地区阻绝的封闭性空间,因而长期保留有较多原住民的生活模式,同时也成为中原战乱时士民的避祸之地,在唐代更交会出极独特的诗歌创作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越列传 诗歌创作 雁荡山 太姥山 闽诗 原住民 封闭性 唐前
下载PDF
大雅的失落与召唤——唐代诗人的盛世论述与王道想象(摘要)
16
作者 廖美玉 《唐代文学研究》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一、前言,钟嵘《诗品》论诗标举《国风》、《小雅》、《楚辞》为五言诗的三大源头,独漏《大雅》,其中《小雅》也只有阮籍一人。大雅,唐人有时也称作“风雅”,着重在忧国忧民、忧生念乱的诗人之志,在阮籍之后已日趋寂寥。本文着眼于关注... 一、前言,钟嵘《诗品》论诗标举《国风》、《小雅》、《楚辞》为五言诗的三大源头,独漏《大雅》,其中《小雅》也只有阮籍一人。大雅,唐人有时也称作“风雅”,着重在忧国忧民、忧生念乱的诗人之志,在阮籍之后已日趋寂寥。本文着眼于关注政治层面的诗人,探讨唐代诗人如何以干谒求仕的热情,呼应《大雅》的创作精神,从而对“盛世”与“王道”怀抱着更高的期待,不论是逸出官僚体系,如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还是长期身处官场,如元稹与白居易者,如何在君臣之间寻找独立论述的空间,勇于向权贵说真话,是本文所要探究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雅》 《大雅》 钟嵘《诗品》 《国风》 《楚辞》 论诗 干谒 阮籍
下载PDF
海外傳衣鉢——李穡《牧隱詩藁》的唐詩接受與物候感知 被引量:2
17
作者 廖美玉 《人文中国学报》 2014年第1期343-385,共43页
李穡年十四始學詩,善於觀察及摹寫自然物色,以詩作爲記憶自然與生活的印記,又歷經元、明及高麗、李朝兩國六朝的跨國易代,除了在父母國由高麗到李朝外,尚有中原的'遼前宋後交馳日,元北明南兩立年'(《北庭》)的經曆,朝代的興亡... 李穡年十四始學詩,善於觀察及摹寫自然物色,以詩作爲記憶自然與生活的印記,又歷經元、明及高麗、李朝兩國六朝的跨國易代,除了在父母國由高麗到李朝外,尚有中原的'遼前宋後交馳日,元北明南兩立年'(《北庭》)的經曆,朝代的興亡更迭與個人的進退出處,以及自然物候、風土人情之異,每見於詩,終身吟詠不輟,留下豐富的詩篇與許多值得探究的議题。李穡習朱子學,深得歐陽玄之賞識,視爲海外傳衣鉢者;而李穡又以李杜與程朱並列,成爲一生用力所在。是以本文從唐詩接受與物候感知切入,探討李穡以杜甫爲'正宗'而上溯《南風》,喚起順應自然物候以長養天下之民的帝王記憶,不斷召喚與天相親的農耕記憶,尤以時雨潤物、發榮滋工的物理,最爲深微而親切,從而跳脱抒情傳統側重的'悲秋傷春'主题,體現出以春天爲主軸的物候感知,映現潤物發榮與順性得所的自在清明。對於中國文化在三韓的發揚與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穡 唐詩 海外衣鉢 物候感知 與天相親
下载PDF
加压冷疗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镜检查后疼痛和肿胀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红 廖美玉 +1 位作者 陈伟眉 蔡文姬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1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加压冷疗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镜检查后肿胀和疼痛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肩关节镜检查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压冷疗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加压冷疗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镜检查后肿胀和疼痛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肩关节镜检查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压冷疗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检查后12 h、检查后24 h、检查后48 h疼痛和肿胀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检查前,两组患者疼痛和肿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后12 h、检查后24 h、检查后48 h疼痛评分与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检查后,应用加压冷疗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实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加压冷疗 护理 肿胀 疼痛
下载PDF
大雅的失落与召唤——唐代诗人的盛世论述与王道想象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美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8,共13页
唐代诗人关注政治层面的现象,以下谒求仕的热情,呼应《大雅》的创作精神,从而对"盛世"与"王道"怀抱着更高的期待。首先,"大雅"兼具有庙堂和布衣属性,所标示的是盛世想象,是一种诗人透过文学以参与政治的... 唐代诗人关注政治层面的现象,以下谒求仕的热情,呼应《大雅》的创作精神,从而对"盛世"与"王道"怀抱着更高的期待。首先,"大雅"兼具有庙堂和布衣属性,所标示的是盛世想象,是一种诗人透过文学以参与政治的期待,它使诗人成为庙堂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次,诗人群体渴望大雅盛世的降临,但现实是理想渺茫不可见,于是转而创作树立理解以针砭时世的大雅典范,至晚唐大雅甚乃至成为庙堂之外者相互慰藉的符码。再次,唐代诗人对大雅的王道想象主要体现在:君王的无私与包容、君王的戒奢与减赋、君王的自制与利民三个方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大雅 盛世 王道 布衣
原文传递
躬耕共感:以农民为主角的唐代新乐府辞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汉文帝宣示'农,天下之本也',唐太宗倡导'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影响所及,汉唐乐府围绕着农事与农民,除了与农事有关的祭祀乐歌,唐代诗人多有且耕且读的躬耕体验,新乐府乃多以农民为主角。本文从'躬耕共感'的阅读... 汉文帝宣示'农,天下之本也',唐太宗倡导'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影响所及,汉唐乐府围绕着农事与农民,除了与农事有关的祭祀乐歌,唐代诗人多有且耕且读的躬耕体验,新乐府乃多以农民为主角。本文从'躬耕共感'的阅读视角,关注士人躬耕之后对歌诗创作的影响,爬梳有关农事与农民的文献记载与乐府歌诗,分别从'遵循自然法则,回归乐府本质''不畏农事辛劳,惟恐征输无度''劳逸与所得不均的农民困境'三个面向,探求以农立国的深微意涵,期能更深入掌握农耕所映现的'传统力',并对现当代社会议题有所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躬耕 国计民生 唐代 新乐府辞 农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