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渗透
1
作者 弋西巴毛 《收藏界(名师探索)》 2018年第6期20-20,共1页
教育没有情感,就像河塘里没有水一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同时也对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要彻底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教育没有情感,就像河塘里没有水一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同时也对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要彻底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呢?一、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模式,全面分析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力求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激发学习兴趣。这个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尊重,正是因为教师迎合了学生的心理诉求,方能促进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比如在教学关于“诚信”的知识时,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说话算话,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然后再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做过哪些欺骗他人的事情,最后再讲述古代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等小故事,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取得道德内化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内化 情感渗透 法治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 情感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