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膨胀率实体膨胀管膨胀载荷的塑性力学计算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丛雷 李春福 +3 位作者 张凤春 申文竹 宋开红 王燕群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共6页
已有的可膨胀管膨胀模型的力学分析和载荷计算多数建立在弹塑性力学基础上,忽略了套管材料在塑性阶段的应力强化效应,以及膨胀区向定径区过渡时的管体弯曲对轴向应力增量的影响。鉴于此,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单一曲线假设和幂强化力... 已有的可膨胀管膨胀模型的力学分析和载荷计算多数建立在弹塑性力学基础上,忽略了套管材料在塑性阶段的应力强化效应,以及膨胀区向定径区过渡时的管体弯曲对轴向应力增量的影响。鉴于此,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单一曲线假设和幂强化力学模型,建立了大膨胀率膨胀管膨胀载荷的力学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14.5建立了膨胀管膨胀过程的三维轴对称模型,并进行了大膨胀率膨胀管膨胀载荷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膨胀率在15%~30%之间变化、膨胀力最优半锥角在12°~22°之间变化时,所需膨胀力最小;当其他参数恒定,摩擦因数、管半径、壁厚和膨胀率中任一个作为自变量时,膨胀力与该自变量呈线性递增关系。因此,选择合适的摩擦因数、膨胀率和壁厚对降低膨胀管施工难度相当重要;膨胀管应选择强化系数相对较小、硬化指数较大的管材,这样膨胀时所需膨胀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膨胀率 实体膨胀管 膨胀力 幂强化力学模型 最优膨胀锥角
下载PDF
大膨胀率膨胀管的工艺参数优选及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丛雷 李春福 +3 位作者 张凤春 申文竹 宋开红 王燕群 《石油矿场机械》 2014年第8期65-69,共5页
根据膨胀管膨胀过程的大塑性变形特点,讨论了膨胀管模拟过程中强化方式、应力-应变类型、膨胀锥半锥角以及膨胀锥膨胀区末端的倒角半径对膨胀载荷的影响,并把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膨胀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倒角半径取值介于... 根据膨胀管膨胀过程的大塑性变形特点,讨论了膨胀管模拟过程中强化方式、应力-应变类型、膨胀锥半锥角以及膨胀锥膨胀区末端的倒角半径对膨胀载荷的影响,并把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膨胀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倒角半径取值介于膨胀管膨胀前后管内半径之间时,膨胀载荷和膨胀锥的等效应力最小;采用真应力-应变曲线所得到的模拟结果与膨胀试验相比,误差较小,而采用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和理想弹塑性力学模型进行模拟时,所得结果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管 工艺参数 优化
下载PDF
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
3
作者 邓治国 李春福 +3 位作者 张丛雷 文平 肖淇 王燕群 《石油机械》 2015年第1期27-31,37,共6页
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根据结构失稳理论分析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在20 MPa内压作用下相贯线部分出现鼓包变形问题。首先,模拟双相钢和IF钢不同壁厚、管径的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在内压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并测量分岔装置最大鼓包变形量... 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根据结构失稳理论分析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在20 MPa内压作用下相贯线部分出现鼓包变形问题。首先,模拟双相钢和IF钢不同壁厚、管径的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在内压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并测量分岔装置最大鼓包变形量与位置。然后,通过未加压分岔装置相贯线截面与加压变形后相同位置截面对比分析,发现相贯线截面存在的结构几何缺陷与厚度缺陷导致分岔装置变形,得出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结构失稳极值点位置和导致最大鼓包变形的最大几何缺陷;在内压作用下,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相贯线部分产生的变形主要是不稳定结构趋向平衡稳定结构变化的过程。该项研究结果对分岔装置的稳定性设计和校核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级分支井 分岔装置 有限元 结构失稳 仿真
下载PDF
H2S,HS自由基以及S原子在Fe(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凤春 李春福 +1 位作者 张丛雷 冉曾令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8-297,共10页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下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H2S,HS自由基以及S原子在Fe(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吸附特性,计算了吸附能、功函数、差分电荷密度、态密度和电荷布居,讨论了覆盖度对表面吸附的影响作用,对比分析了H2S,HS自由...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下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H2S,HS自由基以及S原子在Fe(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吸附特性,计算了吸附能、功函数、差分电荷密度、态密度和电荷布居,讨论了覆盖度对表面吸附的影响作用,对比分析了H2S,HS自由基,S在Fe(111)表面的吸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度的增大,吸附物与表面的作用力逐渐减弱;H2S,HS自由基,S三者与Fe(111)表面的作用力大小依次为:H2S<HS<S,表面容易形成FexSy腐蚀产物膜,只是随着覆盖度的不同,其致密度将发生变化.各吸附物在低指数晶面上的吸附结果表明:Fe(111)面吸附作用最强,而Fe(110)和Fe(100)吸附作用相对较弱,二者吸附能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Fe(111)表面 表面吸附 H2S分解片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