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园环境丰容技术及其效果评估方法 被引量:71
1
作者 田秀华 张丽烟 王晨 《野生动物》 2007年第3期64-68,共5页
通过对国内动物园调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十几年,人们对动物园环境丰容这一概念逐步得到认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1995年北京动物园开始尝试对猩猩馆进行环境丰容后,随后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上海动物园、成都动物园等也有... 通过对国内动物园调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十几年,人们对动物园环境丰容这一概念逐步得到认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1995年北京动物园开始尝试对猩猩馆进行环境丰容后,随后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上海动物园、成都动物园等也有这方面的试验,其他动物园也相继开展相关工作。本文对国内动物园环境丰容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出动物园环境丰容技术及效果评估方法,并对环境丰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环境丰容 评估方法
下载PDF
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田秀华 张丽烟 +1 位作者 高喜凤 于建华 《野生动物》 2007年第6期33-37,共5页
2005年10月~2007年7月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访问法,调查了我国60家动物园的保护教育情况,对游客受教育途径、效果及意愿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途径选择通过阅读动物说明牌所占比例最高(34.21%),依次为观察动物(31.5... 2005年10月~2007年7月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访问法,调查了我国60家动物园的保护教育情况,对游客受教育途径、效果及意愿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途径选择通过阅读动物说明牌所占比例最高(34.21%),依次为观察动物(31.54%)、同伴或其他游客(14.43%)、动物园工作人员(5.66%)、科普教育馆(5.26%)及其他途径(9.41%);游客在游园后认识更多动物比例最高(34.03%),依次为了解动物行为方式(21.32%)、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16.10%)、了解动物生活习性(15.27%)、了解动物生存环境(12.87%);游客希望配备讲解员占42.93%,希望提高说明牌质量占22.40%,希望有宣传手册占19.77%。方差分析显示,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及专业类型野生动物园的游客从动物园工作人员(P=0.028<0.05)、科普教育馆(P= 0.011<0.05)获得教育的差异性显著;三者在认识更多动物效果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3<0.01)、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存在显著差异(P=0.03<0.05)。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提出了长期开展动物园保护教育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保护教育
下载PDF
大鸨生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玉荣 田秀华 +1 位作者 于学伟 张丽烟 《野生动物》 2007年第4期10-12,共3页
通过对7只不同年龄♂♀体大鸨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解剖发现:大鸨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组成,无真正的阴茎,而具有阴茎体。睾丸一对,黑色、长形、豆状,右侧在前,左侧睾丸略大于右侧。大鸨睾丸从孵化出壳到性成熟无颜... 通过对7只不同年龄♂♀体大鸨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解剖发现:大鸨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组成,无真正的阴茎,而具有阴茎体。睾丸一对,黑色、长形、豆状,右侧在前,左侧睾丸略大于右侧。大鸨睾丸从孵化出壳到性成熟无颜色变化,只是体积和重量增长。附睾在幼年时不明显,而在成体发情期时显著,呈前端较大的纺锤形。输精管外观为半透明、黑色弯曲的线状,沿输尿管向后延伸至泄殖腔壁形成突起,即输精管乳头;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和输卵管仅左侧正常发育,右侧输卵管退化为—短白色盲管。左卵巢因卵泡发育而呈葡萄串状。左输卵管在性未成熟时为一直形细管,性发育成熟后有较多弯曲,管径也增大,可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和阴道5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生殖系统 形态
下载PDF
闽江河口春季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短叶茳芏沼泽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家兵 张秋婷 +1 位作者 张丽烟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28-3638,共11页
2014年4月,选择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中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群落(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以及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C)为研究对象,基于时空互代研究方法,探讨了互花米草入侵序列下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 2014年4月,选择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中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群落(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以及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C)为研究对象,基于时空互代研究方法,探讨了互花米草入侵序列下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显著降低了土壤的NO_3^--N含量(P>0.05),但整体增加了NH_4^+-N含量,这与其入侵后导致湿地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砂砾含量增加33.81%),进而促进了土壤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并有助于硝态氮的垂直淋失有关。互花米草入侵整体增加了土壤的碳氮含量和C/N比,与入侵进程和入侵前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土壤的碳储量分别增加了8.73%和24.37%,氮储量则分别增加了10.22%和17.87%,这主要与其对闽江口湿地植物群落格局、养分生物循环以及强促淤作用引起的土壤颗粒组成等显著改变有关。研究发现,闽江口互花米草入侵对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相对于江苏盐城、长江口以及杭州湾湿地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其互花米草入侵较大改变了土壤中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来源比例,使得入侵后湿地土壤养分的自源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入侵 短叶茳芏 碳含量 氮含量 闽江口
下载PDF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家兵 陈庆燎 +1 位作者 张丽烟 仝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2-248,共7页
对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氮矿化影响进行时空变化研究,选择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及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沼泽群落(C)为研究对象,探讨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并... 对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氮矿化影响进行时空变化研究,选择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及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沼泽群落(C)为研究对象,探讨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后,从时空两个方面均改变了原有湿地土壤氮的矿化水平,总体上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土壤的矿化作用。从季节上来看,春夏秋冬4个季节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A)矿化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50-6.25),(-5.0-8.5),(-0.35-0.9),(-0.37-0.22)mg/(kg·d);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分别为(-3.37-6.25),(-7.5-5.5),(-0.15-0.55),(-0.25-0.21)mg/(kg·d);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沼泽群落(C)分别为(-5.8-3.6),(-5.7-5.4),(-0.12-0.55),(-0.13-0.09)mg/(kg·d)。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显著的规律,即入侵过程中3种不同土壤类型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同季节3种样地同层土壤氮矿化速率总体表现为A〉B〉C。从土壤分层来看,在培养时期内各土层土壤氮矿化速率总体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同一培养时期内,不同土层土壤矿化速率总体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温度、湿度、微生物活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生长特性等因子随时空变化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河口 互花米草入侵 土壤氮矿化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湿地对福州市热岛效应影响遥感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项小云 杜嘉 +5 位作者 宋开山 赵博宇 周昊昊 郭萍萍 张丽烟 胡雅婷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411-424,共14页
以4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基础,利用大气校正后的单窗算法对福州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验证。进而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进行湿地对福州市热岛效应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地表温度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 以4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基础,利用大气校正后的单窗算法对福州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验证。进而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进行湿地对福州市热岛效应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地表温度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验证,二者之间R;值为0.9475,满足研究需要;(2)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建设用地和道路的温度最高,成为城市热岛的主要热源。建设用地在所有地物中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10.6%增大到2015年的23.4%,其城市热岛贡献指数(UHI)由1985年的24%上升到93%;(3)湿地的冷岛效应对周围地物的高温环境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针对不同地物类型其影响范围并不相同;(4)1985—2015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冷岛效应正在逐渐减弱。湿地对周边地物地表温度的影响距离400 m减小到360 m,影响面积也由352 km^(2)减小到320 km^(2),影响范围下降的平均速度为0.94 k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湿地冷岛效应 单窗算法 Landsat影像
下载PDF
晋安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现状
7
作者 张丽烟 《林业勘察设计》 2020年第1期29-32,36,共5页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的基础上实地调查了晋安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现状,结果显示晋安区共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隶属9科13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8种,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物种...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的基础上实地调查了晋安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现状,结果显示晋安区共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隶属9科13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8种,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物种5种。共记录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23株,其中幼树114株、幼苗6株,分布区共78处,总面积51.5483 hm^2。晋安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起源古老,年龄结构不平衡,自我更新能力差,亟需加强栖息地保护和人工干预种群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保护 野生植物 资源数量 种群生态 种群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