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庸》哲学意义溯源——学术界《四书注释》中修改《中庸》版本之误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之权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69-78,共10页
鉴于学术界《四书注释》群中修改《中庸》版本之风日见滋长,经反复研读《中庸》原文及对照朱熹与众多学者的注释,发现这些注释对于"中庸"二字的解释和原文完全不同,朱熹的"中庸之道"更是无稽之谈。"中庸"... 鉴于学术界《四书注释》群中修改《中庸》版本之风日见滋长,经反复研读《中庸》原文及对照朱熹与众多学者的注释,发现这些注释对于"中庸"二字的解释和原文完全不同,朱熹的"中庸之道"更是无稽之谈。"中庸"二字里面没有中庸之道,但《中庸》全书确实存在另外一个"中庸之道",那就是求真求实之道。《中庸》要求修身必须做到"诚身",这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认为诚者,真也,实也。而求取真实的最高行为准则是"择善而固执之",其具体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整套"用中以求实"之道才是正宗的"中庸之道"。它从哲学的高度证明了"诚身"的重要性,也正由此,《中庸》发出了闪亮的唯物主义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大本 诚之 中庸之道 求实之道
下载PDF
试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解读——兼及《论语》利、仁、命、与四字使用状况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之权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历代学者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有各种解读。经过对《论语》的详细分析和比对,认定句中的"与"肯定不是连词,而只是表示"认同"和"赞许"之义的动词。句中的"罕言"和"与"... 历代学者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有各种解读。经过对《论语》的详细分析和比对,认定句中的"与"肯定不是连词,而只是表示"认同"和"赞许"之义的动词。句中的"罕言"和"与"表达的是孔子的两种不同态度。句中的"罕言利"符合孔子态度,"罕言命与仁"则严重失实。由于孔子是认同"命"与"仁"的,则本句正确标点应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由于两"与"字同义,第二个"与"字在现代译文中也可作为连词"和"使用,因此,该句唯一合理的译文应是:"孔子很少谈论私利,赞许命运和仁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句读 解读 “仁” “命” “与”
下载PDF
《中庸》断句,千古一憾
3
作者 张之权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49-52,共4页
近两千年来,对于《中庸》第20章的一处文字,学者们都是这样断句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种断句将"圣人也"断入上句,并入"... 近两千年来,对于《中庸》第20章的一处文字,学者们都是这样断句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种断句将"圣人也"断入上句,并入"天道"里去了,百般解释都不通。如将这三字断入下句,变成"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内容合理,但是破坏了原文复句排比的格式,也欠妥当,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可能是由于错简和漏简造成的,只要补齐和调整几个字,矛盾就解决了。做法是将原文中"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挪移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后面,而在原处补上"诚之者"三字,下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那一段,矛盾就合情合理地解决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断句 两难 调整 错简
下载PDF
“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之权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9-20,共2页
“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张之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它是孔子提倡的为人子者对父母克尽孝道的内容之一。这段话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显豁,现实意义也不大,没有讨论的必要。本文主要... “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张之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它是孔子提倡的为人子者对父母克尽孝道的内容之一。这段话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显豁,现实意义也不大,没有讨论的必要。本文主要讨论“方”的含意和“游必有方”的社会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原文的社会意义 本义 《四书集注》 《十三经注疏》 朱熹 社会生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孔子 杨伯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