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地质地理环境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2 位作者 陶际春 孙芸 赵庆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8-905,共8页
利用舟曲气象和地质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8日发生的"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和地质地理环境.这次泥石流是在舟曲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下,由于前期干旱,突遇强降水而发生的一次特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 利用舟曲气象和地质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8日发生的"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和地质地理环境.这次泥石流是在舟曲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下,由于前期干旱,突遇强降水而发生的一次特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震和人为因素,特别是"5.12"汶川地震,较大程度上破坏了舟曲地质,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前期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次灾害;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是触发泥石流的直接因素.通过对舟曲气候研究表明,7、8月降雨频繁,而且过程雨量大,尤其8月上旬大雨发生频率最高,应密切关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强对地质地貌的保护,研究历史气候及月季气候特征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确定在不同地形和地质地貌背景下的泥石流降水量阈值,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地质地貌 气候 强降水 多因素耦合
下载PDF
陇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降水反演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2 位作者 赵庆云 孙芸 张立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0-538,共9页
利用雷达基数据对比分析了天水、庆阳和兰州3部多普勒雷达等距离水平剖面上同步观测的回波强度差异,并研究了陇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和反演降水。结果表明,当回波强度】10 dBz时,这3部雷达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区域站和自动... 利用雷达基数据对比分析了天水、庆阳和兰州3部多普勒雷达等距离水平剖面上同步观测的回波强度差异,并研究了陇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和反演降水。结果表明,当回波强度】10 dBz时,这3部雷达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区域站和自动站的降水量对比分析可知,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学尺度较小,对雷达回波的统计也映证了这一结论。有75%的强降水尺度【20 km,表明原有的气象站并不能较好的反应局地降水;运用分组估测法、整体和分型Z-I关系法定量估测降水,结果发现分型Z-I关系法可以较好的反映陇东南地区的降水特点,较好的解决了低量值高估和高量值低估的问题,其中雨强在15~20 mm·h-1时反演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反射率因子差 分型Z-I关系 多因子估测
下载PDF
“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2 位作者 赵庆云 孙芸 陶际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0-29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是在高空冷平流入侵,与700hPa切变线配合,由地面冷空气扩散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强对流天气。由于地形等原因形成的一...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是在高空冷平流入侵,与700hPa切变线配合,由地面冷空气扩散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强对流天气。由于地形等原因形成的一系列γ中尺度气旋造成降水的分配极不均匀;强降水与亮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亮温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速度对γ中尺度气旋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表现在旋转速度可以指示涡旋强度;降水与γ中尺度气旋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γ中尺度 强对流天气 天气学
下载PDF
定量反演降水及其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面雨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2 位作者 赵庆云 张立阳 蔡云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1-629,共9页
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降水结合了雷达区域覆盖和雨量计单点精度高的优势,利用雷达进行区域降水量估计是提高雷达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利用在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的雷达回波-降水反演关系式,对2012年5月10日的这一地区的一次区域... 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降水结合了雷达区域覆盖和雨量计单点精度高的优势,利用雷达进行区域降水量估计是提高雷达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利用在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的雷达回波-降水反演关系式,对2012年5月10日的这一地区的一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反演比较,并利用平均校准法、最优插值法和用卡尔曼滤波确定变分系数的变分-卡尔曼滤波进行空间校准.结果表明:利用最优化法得到的本地降水反演关系式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波段或地域的固有关系式,可以有效改变过低估计的状况;变分-卡尔曼滤波由于考虑了雷达区域扫描的优势,校准效果最好,可以细致反映空间降水分布,对降水预报、地质灾害预警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多仰角多变量的降水关系式,并进一步对反演结果采用有效的数学校正法可能会对空间面雨量估测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化法 平均校准法 最优插值法 变分-卡尔曼滤波 区域强降水
下载PDF
混凝土构造物现场滑模施工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之贤 郝喜 刘洪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26,共6页
路缘石、边沟、防护墙等混凝土构造物位于公路、桥梁的两侧,主要起到规整、排水、安全和美化交通的作用,是现代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述混凝土构造物的传统施工工艺有两种:预制法(图1)和现场固定模具浇筑... 路缘石、边沟、防护墙等混凝土构造物位于公路、桥梁的两侧,主要起到规整、排水、安全和美化交通的作用,是现代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述混凝土构造物的传统施工工艺有两种:预制法(图1)和现场固定模具浇筑法(图2)。同滑模机现场滑模施工工艺相比,这两种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构造物 滑模施工技术 高等级公路 施工工艺 组成部分 路缘石 防护墙 滑模机
下载PDF
陇东南地区短历时降水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1 位作者 赵庆云 张立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4-1190,共7页
本文使用1971—2000年的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和2009—2010年的区域站逐时降水资料,研究了陇东南地区短历时降水的特征及其分布。研究发现4—9月是一年降水的主要时段,占到了80%以上,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东南迅速增大,离高原近的地区高低... 本文使用1971—2000年的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和2009—2010年的区域站逐时降水资料,研究了陇东南地区短历时降水的特征及其分布。研究发现4—9月是一年降水的主要时段,占到了80%以上,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东南迅速增大,离高原近的地区高低值中心较多,可能是因为高原季风和高原地形的影响更大;随持续时间的增加,峰值呈现出了反位相分布,并且振幅逐渐减弱;短历时降水无论是频数还是对降水的贡献都占了很大比例,有40.3%的降水事件属于短历时降水,甚至有部分测站短历时降水的贡献超过了90%,表明短历时降水是研究地区的一种重要降水形式;在短历时降水量构成中有19.4%的降水由短历时强降水产生,表明短历时强降水是短历时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短历时强降水傍晚达到最大,此外还有一个次峰值是在午夜时分;用新定义的概念计算了研究地区的集中期和集中度分布,发现集中度普遍较大,基本在0.6以上,主要集中在7—8月,进一步印证了"七下八上"的主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降水 持续时间 集中度 集中期 日变化
原文传递
陇东南地区中尺度物理量分布特征及其短历时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1 位作者 赵庆云 张立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3-197,共5页
探空资料在强降水天气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强天气的出现必然对应某些中尺度物理量的异常。文中通过使用站点降水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在强降水和无降水时中尺度物理量分布规律,并且通过确定物理量阈值,计算了在不同不稳定和稳定物理量个数... 探空资料在强降水天气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强天气的出现必然对应某些中尺度物理量的异常。文中通过使用站点降水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在强降水和无降水时中尺度物理量分布规律,并且通过确定物理量阈值,计算了在不同不稳定和稳定物理量个数时的命中率、降水概率等。研究发现:相对而言热力稳定度类物理量相关系数最高,表明陇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是由热力不稳定所引起,发现对流抑制能量(CIN)大于500J/Kg时基本不会发生强降水,大多集中在300J/Kg以下;尝试使用多物理量组合综合预报,随着不稳定物理量个数的增加,降水几率稳步增加,虚假警报率逐渐减小,说明组合多个物理量是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且发现随着不稳定物理量个数的增加,将会有更大的产生更强降水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短历时强降水 中尺度物理量 组合预报 陇东南地区
原文传递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流降水的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166,共6页
采用2006—2011年的降水、探空和陆面资料,分析了对流降水时的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特征,发现在对流降水前3 d至后1 d的最大混合层厚度逐日变化中,在降水之前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厚并在降水前日达到最大,说明边界层热力对流环境很可能是对流性... 采用2006—2011年的降水、探空和陆面资料,分析了对流降水时的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特征,发现在对流降水前3 d至后1 d的最大混合层厚度逐日变化中,在降水之前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厚并在降水前日达到最大,说明边界层热力对流环境很可能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重要能量基础。基于此,又重点分析了陆面通量的角色和作用,发现对流降水发生时段不同,陆面热通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傍晚对流降水的感热通量累积值是最大的,而午后对流降水的潜热通量最小;按降水量分类对比,感热通量与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潜热通量则与降水量的关系复杂;当前1 d最大混合层厚度超过3 000 m或当日的感热通量累计值超过2 000 W·m^(-2)时,则在当日发生降水量超过17 mm的对流性降水的概率较大。综合分析表明,陆面热力作用对对流天气形成,尤其是对傍晚时段的对流降水具有重要作用,而局地蒸发对局地水循环的形成还不足以对对流降水产生实质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降水 最大混合层厚度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陇中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边界层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一次冰雹天气影响的数值诊断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陶际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28,共8页
通过使用WRF V3.4模式,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的一次区域性严重冰雹灾害事件从边界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次灾害是由于前期能量积蓄和地形等原因导致分配不均匀,进而引发次级环流,配合天气尺度环流系统,造成了这一历时短、强... 通过使用WRF V3.4模式,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的一次区域性严重冰雹灾害事件从边界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次灾害是由于前期能量积蓄和地形等原因导致分配不均匀,进而引发次级环流,配合天气尺度环流系统,造成了这一历时短、强度强、突发性强、局地性强和多灾种并发的特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强天气过程发生时的对流边界层高度远小于平均状况,但是前期的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呈逐步增厚的特征,说明在进行能量积蓄,且边界层对强天气过程有显著影响;潜热和感热通量在发生前远超过平均状况,而其中又以感热通量差异最大,说明热力作用对对流天气过程占有主导地位;在近地面的条件不稳定层结之上存在一个绝对稳定层结,它的厚度逐渐减小,绝对稳定层结之上的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假相当位温减温率在13:00峰值达到0.88 K·(100m)-1,而水平位温梯度也基本在这时达到最大;边界层的摩擦速度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均呈现出了显著增大,这可能是由于湍流动量和中尺度动量输送异常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WRF模式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层结稳定度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陆面蒸散量观测方法比较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强 张之贤 +1 位作者 问晓梅 王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47,共10页
陆面蒸散是陆面水分平衡的主要分量,也是地球系统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但陆面蒸散量测量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利用LOPEX试验区内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在参考对照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的基础上,... 陆面蒸散是陆面水分平衡的主要分量,也是地球系统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但陆面蒸散量测量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利用LOPEX试验区内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在参考对照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的基础上,对蒸渗计法、涡动相关法、彭曼方法等3种方法观测的陆面蒸散量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各观测方法测量的蒸散量差异较大。并且,研究了涡动相关法与蒸渗计法之间、彭曼方法和蒸发皿法之间、彭曼方法与蒸发皿法之间的蒸散观测量的差异特征,揭示了各种微气象要素对陆面蒸散观测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测量方法 差异特征 微气象因素 影响规律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裸地水、热特征对比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胜 张强 +2 位作者 王兴 李宏宇 张之贤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6-1173,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陆地表面水、热通量的空间差异,利用2009年和2010年1月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LOPEX)的陆面过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区主要地表水、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区的定西在近地层气象要素、土壤湿度、动量通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陆地表面水、热通量的空间差异,利用2009年和2010年1月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LOPEX)的陆面过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区主要地表水、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区的定西在近地层气象要素、土壤湿度、动量通量、地表能量及CO2通量等主要陆面特征物理量与半湿润区的平凉、庆阳差异明显;气候背景相接近的平凉、庆阳的主要陆面特征量比较接近。虽然地形、地势、海拔、下垫面影响因子也是影响陆面特征的重要因素,但是气候背景差异愈明显,陆面特征差异也愈大,即一个地区的气候背景是陆面过程特征的主要决定因子,对陆面特征产生综合影响,而地形、地貌只对一个或几个陆面物理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热特征 地表通量 半干旱 半湿润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冰雹天气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立阳 杨昆 张之贤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6-451,共6页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60个台站的冰雹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冰雹的年代际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一般情况下,冰雹出现在每年的4—11月,6月出现频率最高;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2:00—20:00(北京时间...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60个台站的冰雹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冰雹的年代际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一般情况下,冰雹出现在每年的4—11月,6月出现频率最高;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2:00—20:00(北京时间,下同),其中14:00—18:00最盛,并且不同月、不同年代际的日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不同月的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一个参考指标。②冰雹的地理分布从西南向东北递减,西北和东南分布较少,中部地区较多,并且冰雹次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③从年代际距平空间分布来看,20世纪80年代高原边缘地区的冰雹次数达到峰值,但近十几年却显著减少,这一特征与气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④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增加,90年代开始又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近10 a来减少趋势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天气 日变化 月变化 年代际变化 时空分布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