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节点——“关于李炳训“艺e触即发”展的对话
1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8-24,共7页
近期,业内知名设计师李炳训先生的绘画作品展“艺e触即发”在中国书画报艺术馆开幕。画展主题本身也颇具玩味,带有时代网络虚拟性质的字眼直接运用在标题之中,使人诵读起来略显朦胧。而英文字母与汉字同时并置在横幅之上,除却其本... 近期,业内知名设计师李炳训先生的绘画作品展“艺e触即发”在中国书画报艺术馆开幕。画展主题本身也颇具玩味,带有时代网络虚拟性质的字眼直接运用在标题之中,使人诵读起来略显朦胧。而英文字母与汉字同时并置在横幅之上,除却其本身带有隐喻意味,或许也揭示了这次画展本身就是一位并非墨守成规的艺术创作者正在进行两种语言间的共融性尝试。他的画作富有诗性的独特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节点 空间 网络虚拟 英文字母 艺术馆 作品展 设计师
下载PDF
“象由心生”,潜藏在象变之下的心性修炼——谈陈红汗水墨艺术的心象之路
2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3-18,3,共6页
与其说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实验水墨家,我更倾向于称他是一位在艺术的心象之路上不断完成心性修炼的智者,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个追求宁静高远至善至美人生的参禅之人,一个始终保持本我,不断自省,内心向往世界大同,在人生这条道路... 与其说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实验水墨家,我更倾向于称他是一位在艺术的心象之路上不断完成心性修炼的智者,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个追求宁静高远至善至美人生的参禅之人,一个始终保持本我,不断自省,内心向往世界大同,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执著修行的得道行者。再次凝望那一幅幅抽象水墨作品,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属于画家的内在激情,置身于充满玄思的意象之前,我仿佛也被带入到了陈红汗那"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自然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艺术 陈红 心性修炼 心象 水墨作品 抽象意味 实验水墨 画家
下载PDF
人之彼岸——人工智能、艺术与人性之爱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5-81,共7页
科学与新技术的迭代对人类生态始终是把双刃剑,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存危机尚属人类所控范畴,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在信息时代的并行发展则打破了人类的安全边界,人的价值、意义、自由意志等终极问题面临重创与挑战。郝景芳在《... 科学与新技术的迭代对人类生态始终是把双刃剑,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存危机尚属人类所控范畴,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在信息时代的并行发展则打破了人类的安全边界,人的价值、意义、自由意志等终极问题面临重创与挑战。郝景芳在《人之彼岸》中用6个力透纸背的故事探讨了人与AI从隔岸相望到彼此映照的矛盾和困惑。当人与AI共处成为既定事实,“人类中心主义”将不再是解决问题、洞见未来的正确视角。重要的从来都不是AI如何强大,人类最大的威胁是自身不自知的转变。AI的强大正是重新审视人类命运的契机,机器的缺位也将是人性延续的希望。目前,AI是否会超越人类反客为主仍是人们共同关注的核心命题,当机器代替更多脑力工作,也为人类集中从事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工作缔造了条件。然而,当我们将文学、艺术等职业看作人性智能的最后堡垒时,AI在图像、文本生产与制造上又涌现出惊人的算法突破,这是否意味着人性最玄妙难测的部分也将被机器所掌握?科学的理性实践因欲望膨胀而走向失控无序,人文从业者关于人性自处及未来图景的思考理路和主观想象或许能够帮助人类与必将发生遽变的社会结构、伦理秩序、生活方式自对抗走向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 深度学习 生命科学 人性之爱
下载PDF
发现,对话,如何成长?——由“常青藤计划”年展项目谈青年艺术推广平台的机制建构与运行发展
4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40-51,共12页
常青藤计划是当下以青年艺术为主题的重要年展活动之一,不同的青年艺术活动具有不同的立足点和"卖点",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统筹者之一,张予津女士基于活动策划经验的分析思考,以及来自策划活动第一线的生动数据资料,或可为青年... 常青藤计划是当下以青年艺术为主题的重要年展活动之一,不同的青年艺术活动具有不同的立足点和"卖点",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统筹者之一,张予津女士基于活动策划经验的分析思考,以及来自策划活动第一线的生动数据资料,或可为青年艺术推广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和机制建构提供一些良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管理 推广平台 当代艺术创作 机制建构 艺术群体 今日美术馆 美术馆馆长 布面油画 展览地点 学术主持
下载PDF
由“常青藤计划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谈青年艺术项目的良性发展与运行机制
5
作者 张予津 《当代美术家》 2015年第5期84-88,共5页
引言"常青藤计划"年展项目从2014年第一届开始,就以非常学术的面貌出现,围绕青年艺术的发生系统、文化地图与区域生态三个层面共同探寻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之可能,2015年9月12日,第二届"常青藤计划"年展于今日美... 引言"常青藤计划"年展项目从2014年第一届开始,就以非常学术的面貌出现,围绕青年艺术的发生系统、文化地图与区域生态三个层面共同探寻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之可能,2015年9月12日,第二届"常青藤计划"年展于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全球化"和"在地化"为主要呈现的主题,试图总结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艺术家该如何面对当代的历史和现状,如何面对国际风格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图 今日美术馆 国际风格 地域划分 主流价值观 叙事语言 汪民安 互文关系 靳尚谊 语言暗示
下载PDF
永生:从古代艺术到人工智能——常青藤计划2018学术论坛综述
6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64-69,共6页
“永生:从古代艺术到人工智能——常青藤计划2018学术论坛”,于2018年12月1日举行。本次论坛以人类族群对永生的不竭追求为引,横亘漫长的历史叙事及多领域的创造实践,立足科技主导的全球化新媒体时代,探究从古代艺术到人工智能的历程中... “永生:从古代艺术到人工智能——常青藤计划2018学术论坛”,于2018年12月1日举行。本次论坛以人类族群对永生的不竭追求为引,横亘漫长的历史叙事及多领域的创造实践,立足科技主导的全球化新媒体时代,探究从古代艺术到人工智能的历程中形态各异的图像遗存与文化符号,通过13位各有所向的专家学者具体的案例分析与陈述及论文写作,展开纵向的比较,以达到人文视角的学科融合互动,为艺术史学科在当下新语境中的视野拓展提供多元思考路径,并发掘史料调研中能够焕发全新图像意义的遗留问题与现象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坛 人工智能 古代艺术 永生 综述 学科融合 新媒体时代 创造实践
下载PDF
成为青年策展人,你准备好了吗?——“常青藤计划2016青年策展人项目”背后的操作逻辑
7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0-33,共14页
2016年8月14日,"常青藤计划2016启动展"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并首次对外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本项目以项目制的方式面向海内外青年策展人征集展览方案,最终组委会从递交的44份有效方案中选出优秀方案辅以多层面的扶... 2016年8月14日,"常青藤计划2016启动展"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并首次对外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本项目以项目制的方式面向海内外青年策展人征集展览方案,最终组委会从递交的44份有效方案中选出优秀方案辅以多层面的扶持引导,助力青年策展人将艺术构想变成展览现实。新生代策展人们与艺术家协同发力,敢于挑战常规策展机制与方法,"剑走偏锋"地赋予展览鲜明的实验性和冷思考,彰显了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策展力量。本文作者是"青年策展人项目"的核心执行者及负责人,通过对该项目的全程参与和与青年策展人近距离了解合作,对青年策展人生存实况、策展环境及现实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了解。本文尝试以项目经验为蓝本,对青年策展人群体在未来良性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批评式解读,并揭秘青年策展人推介项目背后的操作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展人 青年 逻辑 中国当代艺术 操作 新闻发布会 艺术中心 艺术构想
下载PDF
艺术的幻象还是社会的微缩?——评“UTOPIA艺术理想国”青年艺术家年展
8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48-50,共3页
"艺术理想国"展览是一个模式新颖的展览。这篇展评向我们展示了策展思路、展览形式、参展作品等各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在展览的喧哗背后,作者对作为现象级艺术事件的青年艺术展的发展本身作出了反思。我们读到的不是对... "艺术理想国"展览是一个模式新颖的展览。这篇展评向我们展示了策展思路、展览形式、参展作品等各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在展览的喧哗背后,作者对作为现象级艺术事件的青年艺术展的发展本身作出了反思。我们读到的不是对展览的片面赞美,还看到了当下的问题所在。这种理性反思的态度,在近年来批评界对艺术展览的评论中较少出现。此可谓难能可贵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艺术家 理想国 展览形式 社会 幻象 理性反思 艺术展览 参展作品
下载PDF
青年艺术“创客”背后的文化逻辑思考——评“创客创客:第二届CAFAM未来展”
9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可能迅速被接受,然后迅速被超越。身处这样瞬息遽变的年代,那些80、90后的"新"艺术青年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来探讨"什么是艺术",他们往往在其创作初期就表现出对宏大叙事的某种厌弃,转而追求...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可能迅速被接受,然后迅速被超越。身处这样瞬息遽变的年代,那些80、90后的"新"艺术青年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来探讨"什么是艺术",他们往往在其创作初期就表现出对宏大叙事的某种厌弃,转而追求个人化、情绪化和日常生活化的表达;而且,他们正在尝试着用更大胆也更尖锐的语言媒介和言说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这样的方式,既是他们的艺术,亦是他们的生命自身。在艺术加速走向大众化、商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青年 逻辑思考 文化 日常生活化 宏大叙事 言说方式 语言媒介 90后
下载PDF
重建一场展览的实践——“AMNUA策展研究计划第一回:策展身份”项目评述
10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21,共16页
“AMNUA策展研究计划”项目的推出旨在对中国当下的展览及策展现状进行分期的问题式探讨。此次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项目第一回邀请了6组策展人(他们中大多数的“固有身份”为艺术家),策划了五场展览,围绕主题“策展身份”与观众展... “AMNUA策展研究计划”项目的推出旨在对中国当下的展览及策展现状进行分期的问题式探讨。此次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项目第一回邀请了6组策展人(他们中大多数的“固有身份”为艺术家),策划了五场展览,围绕主题“策展身份”与观众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实践 南京艺术学院 问题式 艺术家 策展人 美术馆
下载PDF
由“常青藤计划”试论青年艺术项目引发的深层思考
11
作者 张予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13,共7页
毋庸置疑,"青年艺术热"现象巴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范畴内无可争议的既定事实,与此同时青年艺术项目也在前赴后继地积极加入。又一个迎着"青年热"浪潮推出的青年艺术项目"常青藤计划"于201.4年9月13日在北... 毋庸置疑,"青年艺术热"现象巴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范畴内无可争议的既定事实,与此同时青年艺术项目也在前赴后继地积极加入。又一个迎着"青年热"浪潮推出的青年艺术项目"常青藤计划"于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中间美术馆正式启动。而该项目的首次亮相活动即是同日开幕的"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本次展览主办方特邀来自全国的11位知名评论家、策展人和艺术家推荐了200余名青年艺术家的2000余幅作品,学术和策展团队按照主题从中遵选了近百名青年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与新媒体等多种形态,不仅聚焦当代中国不同地域的艺术生态及身处其中的青年艺术家的差异性创作,也为观者呈现了一个更为丰满的艺术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青年艺术家 中国历史 核心力量 艺术发展 艺术生态 创作群体
下载PDF
一张包装纸改变了西方绘画
12
作者 张予津 《中国收藏》 2018年第6期52-55,共4页
1853年,美国海军强迫日本向西方开放贸易并建立外交,日本的商品也一同流入欧洲市场。从日本进口的大量商品包装纸上常有浮世绘画作。
关键词 西方绘画 包装纸 美国海军 欧洲市场 日本 浮世绘 商品 画作
原文传递
安迪·沃霍尔的美国丽人
13
作者 张予津 《中国收藏》 2016年第5期44-45,共2页
“我认为艺术不是为挑选出来的少数人服务的,”安迪·沃霍尔说,“我认为他应该服务于美国大众。”像其他波普艺术家一样,安迪·沃霍尔擅于敏锐捕捉大众视野中喜闻乐见、深入人心、辨识度极高的文化标识和图像作为艺术创作的... “我认为艺术不是为挑选出来的少数人服务的,”安迪·沃霍尔说,“我认为他应该服务于美国大众。”像其他波普艺术家一样,安迪·沃霍尔擅于敏锐捕捉大众视野中喜闻乐见、深入人心、辨识度极高的文化标识和图像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元素:连载漫画、广告、摇滚乐和电影明星的照片,以及轰动性的新闻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霍尔 美国 新闻照片 艺术创作 电影明星 艺术家 少数人 摇滚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