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仁腾 姜辉 +3 位作者 王辉山 杨忠路 高昊 唐传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比较75岁以上与6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53例年龄75-85岁患者,及332例65岁以下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连续行限期CABG的患者。对比、分析上述... 目的:比较75岁以上与6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53例年龄75-85岁患者,及332例65岁以下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连续行限期CABG的患者。对比、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后结果等围术期临床参数。结果:高龄患者术前合并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陈旧性肺部病变及缺血性脑部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低龄组;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时间、术中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术后心律失常、呼吸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短期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术后住院时间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两组围术期病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高龄患者,CABG疗效满意;但高龄患者心脏耐受手术刺激的能力差,术中对麻醉要求高;术后心律失常及外周重要脏器功能紊乱为影响高龄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突出的因素,围术期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观念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并发症 高龄
下载PDF
体外循环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仁腾 汪曾炜 +3 位作者 王辉山 宋恒昌 李宁 石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年第2期105-107,114,共4页
目的建立方便、合理的体外循环肺损伤动物模型,以促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中肺保护的研究。方法 6只健康家犬阻断左肺动脉及并行体外循环90 min,再灌注3 h。对比体外循环前后右肺功能、再灌注后左、右肺功能的变化比例,判断体外循环过... 目的建立方便、合理的体外循环肺损伤动物模型,以促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中肺保护的研究。方法 6只健康家犬阻断左肺动脉及并行体外循环90 min,再灌注3 h。对比体外循环前后右肺功能、再灌注后左、右肺功能的变化比例,判断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同因素对肺组织的损伤。结果较之基础值,并行循环90 min后,右肺顺应性及氧合指数均明显下降,肺血管阻力明显升高。左肺再灌注3 h后,较之右肺,左肺顺应性、氧合指数及肺血管阻力的恶化程度均明显增加。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既能反映体外非生理循环所引起的肺损伤,也能反映缺血再灌注对肺组织的损伤,可明确体现体外循环是心脏手术过程中主要的肺损伤因素。相对临床实际情况,该模型减少了动物创伤,提高了动物的耐受性,有利于开展体外循环肺损伤或肺保护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损伤 肺功能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仁腾 姜辉 +3 位作者 王辉山 杨忠路 高昊 唐传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11-614,共4页
目的:分析制约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恢复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高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3例,年龄75~86岁,均以左侧乳内动脉吻合左前降支;大隐静脉吻合其它分枝。所有... 目的:分析制约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恢复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高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3例,年龄75~86岁,均以左侧乳内动脉吻合左前降支;大隐静脉吻合其它分枝。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序贯吻合。并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在全麻下施行,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入胸,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分析影响上述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心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再次机械辅助通气及脑血管意外为高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前二者最为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心功能Ⅲ-Ⅳ级、明显颈内动脉狭窄、慢性肾功不全、糖尿病及术中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术前及术中因素为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并发症中,除肾功能不全,其余并发症为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多种合并症影响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过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提示心脏耐受力不佳,并影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见且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机械辅助通气、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发生率不高,但明显影响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冠心病 并发症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肾损伤风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仁腾 王辉山 +3 位作者 姜辉 罗欣 陈朝晖 刘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1 050例OP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肾功能状况,分为AKI组139例(13.2%)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1 050例OP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肾功能状况,分为AKI组139例(13.2%)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AKI的风险因素。结果:高龄、代谢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左心室低射血分数(35%~40%)患者的比例,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水平,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与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AKI组明显短于于对照组;术前规律应用他汀药物患者比例,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用量、术中目标冠状动脉吻合总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因冠状动脉弥散狭窄无法完全再血管化、术中及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液体补给容量,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55;95%CI:1.34~4.45;P〈0.01)、代谢综合征(OR=2.35;95%CI:1.42~4.76;P〈0.01)、术前高CRP水平(OR=2.24;95%CI:1.31~4.46;P=0.01)、术前高胱抑素C水平(OR=2.54;95%CI:2.11~5.36;P〈0.01)、急诊手术(OR=3.23;95%CI:2.22~6.76;P〈0.01)、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OR=1.67;95%CI:1.21~4.06;P=0.04)、左心室低射血分数(OR=4.12;95%CI:2.26~7.76;P〈0.01)、术前短时间冠状动脉造影(OR=1.75;95%CI:1.34~3.76;P=0.03)、术前未规律应用他汀药物(OR=1.81;95%CI:1.37~3.96;P=0.03)、无法完全再血管化(OR=3.05;95%CI:2.21~5.39;P〈0.01)、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4.12;95%CI:3.54~8.09;P〈0.01)、术中及术后IABP辅助(OR=3.23;95%CI:2.34~6.19;P〈0.01)为术后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论:术前对比剂等肾毒性物质加重肾脏负担,他汀类药物一定程度提供保护作用;高龄、术前较差的机体代谢状况、慢性肾功能受损,预示肾功能储备下降;术前应激状态、术中心肌供血改善不足、围术期低下的心肌收缩状态,加重了肾脏损害或导致肾脏损害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肾损伤
下载PDF
高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仁腾 姜辉 +3 位作者 王辉山 周南 杨忠路 高昊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38例,其中75~86岁(高龄组)53例,65岁以下(低龄组)585例。对比、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数据。... 目的分析高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38例,其中75~86岁(高龄组)53例,65岁以下(低龄组)585例。对比、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数据。结果 1术中冠状动脉靶血管吻合时间、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再次机械辅助通气、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短期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两组围术期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是影响靶血管吻合时间、术中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次机械辅助通气、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3并发症为导致高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术后心脑血管意外、患者死亡率在高龄组并未明显增加;但高龄患者心脏耐受手术刺激的能力差,术中对麻醉要求高;术后心房颤动、呼吸功能不全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更易发生于高龄患者,是导致高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围术期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观念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围术期 并发症
下载PDF
肺动脉灌注压力对体外循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仁腾 汪曾炜 +3 位作者 王辉山 姜辉 宋恒昌 李宁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本实验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体外循环过程中,保护液肺动脉灌注时,不同的灌注压力对体外循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只健康家犬随机平均分为一个对照组及三个灌注组,模拟临床体外循环肺损伤特点建立动物模型。体外循环期间... 目的本实验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体外循环过程中,保护液肺动脉灌注时,不同的灌注压力对体外循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只健康家犬随机平均分为一个对照组及三个灌注组,模拟临床体外循环肺损伤特点建立动物模型。体外循环期间,分别以三个不同的压力段(低:15~20 mm Hg,中:25~30 mm Hg,高:40~45 mm Hg)对灌注组动物实验肺实施保护液灌注,对照组动物无保护液灌注。90 min体外循环肺缺血后,再灌注4 h,行实验肺肺功能变化测定。结果较之基础值,4组动物实验肺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较之对照组,中压灌注组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减低。较之中压组,低压组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减低。高压组各指标的变化幅度稍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可有效缓解体外循环后肺功能损害。灌注压力是影响肺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30 mm Hg以下的灌注压力是安全而有效的,15~20 mm Hg的效果更佳;高至40~45 mm Hg的灌注压力,未见明显有益的肺保护效应。不同灌注压力下的液体流量负荷和对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机械应力,可能是灌注压力影响肺保护效果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损伤 肺功能 肺动脉灌注 灌注压力
下载PDF
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式对脑组织的影响
7
作者 张仁腾 李彤 +2 位作者 蔡振杰 赵荣 段大为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00-302,共3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时有效的脑保护措施及可能机制。方法取家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深低温停循环组(II组)、深低温停循环+间断顺行脑灌注组(Ⅲ组)、深低温停循环+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组(IV组),每组6只。各组动物分别体外...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时有效的脑保护措施及可能机制。方法取家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深低温停循环组(II组)、深低温停循环+间断顺行脑灌注组(Ⅲ组)、深低温停循环+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组(IV组),每组6只。各组动物分别体外循环90 m in后,再灌注30 m in,取脑组织,备测兴奋性氨基酸(EAAS)浓度,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与I组比较,II组谷氨酸与天门冬氨酸的含量、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Ⅲ组与I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V组3项指标亦显著升高;与II组比较,Ⅲ组3项指标显著降低(P<0.01),IV组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较长时间深低温停循环后再灌注,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可能是引起相应脑组织损害的机制之一。间断顺行脑灌注可以有效抑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和累积,起到有效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兴奋性氨基酸 脑保护
下载PDF
多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早中期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仁腾 姜辉 +2 位作者 陶登顺 徐殊 祝岩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评估多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早期及中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74例多动脉OPCABG患者(MA组)及同期158例常规OPCABG患者(SA组)临床资料。采用PSM 1∶1匹配,得到术前基... 目的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评估多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早期及中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74例多动脉OPCABG患者(MA组)及同期158例常规OPCABG患者(SA组)临床资料。采用PSM 1∶1匹配,得到术前基础数据均衡的样本两组各69例。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术后早期、中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 匹配前MA组年龄、女性比例、体质量指数明显低于SA组;匹配后两组各项基础指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MA组明显高于SA组,两组围术期(术后30天)其他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中位随访时间3.8年(最高5.1年)。术后早期(1年),两组MACCE比例(P=0.515)及NYHA心功能分级(P=0.706)无明显差异。术后中期MACCE比例,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0);NYHA心功能分级MA组明显优于SA组(P=0.040)。结论 多动脉再血管化用于OPCABG不增加围术期心血管风险、胸骨愈合不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并可能有助于维护术后中期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动脉再血管化 乳内动脉 桡动脉 完全再血管化
下载PDF
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组织ATP酶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荣 李彤 +5 位作者 赵生涛 段大为 庄小飞 郑帅 张仁腾 蔡振杰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对脑组织ATP酶活力及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DHCA+逆行脑灌注(RCP)组,DHCA+顺行间断脑灌注(IACP)组。降温至18℃后停循环90 m in,在停循环前、后及再循环后留取血液标本作...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对脑组织ATP酶活力及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DHCA+逆行脑灌注(RCP)组,DHCA+顺行间断脑灌注(IACP)组。降温至18℃后停循环90 m in,在停循环前、后及再循环后留取血液标本作ATP酶活力和乳酸含量测定。手术结束时取海马组织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停循环后,DHCA和RCP组ATP酶活力值显著降低,乳酸含量显著升高;IACP组ATP酶活力值无显著差异,乳酸含量仅在停循环后45 m in时显著升高。结论:DHCA时间较长时,脑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RCP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易发生神经细胞水肿;IACP的脑保护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ATP酶活力 乳酸
下载PDF
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荣 李彤 +5 位作者 庄晓飞 段大为 赵生涛 郑帅 张仁腾 蔡振杰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组,深低温停循环结合逆行脑灌注(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RCP,DH... 目的观察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组,深低温停循环结合逆行脑灌注(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RCP,DHCA+RCP组)组,深低温停循环结合顺行性间断脑灌注(intermittent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IACP,DHCA+IACP组)组。3组犬体外循环开始后将鼻咽温降至18℃,随后停循环90min,开放循环后复温至36℃,随后停机。在停循环前、停循环后45min、90min及开放循环后15min和30min由颈静脉插管留取血液标本进行S-100蛋白含量测定。手术结束时取脑海马组织作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脑组织及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3组犬在停循环前颈静脉血S-100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循环后DHCA组和DHCA+RCP组S-100蛋白含量较停循环前显著升高(P<0.01),DHCA+IACP组S-100蛋白含量停循环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DHCA时间较长时,脑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RCP对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易发生脑组织及神经细胞水肿;IACP的脑保护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逆行脑灌注 顺行性脑灌注 S-100蛋白
下载PDF
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荣 李彤 +5 位作者 蔡振杰 段大为 赵生涛 庄小飞 郑帅 张仁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1844-1846,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氧代谢及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DHCA结合逆行脑灌注(RCP)组,DHCA结合顺行间断脑灌注(IACP)组。术中鼻咽温降至18℃后停循环90min;在停循环前后及再循环后留... 目的:观察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氧代谢及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DHCA结合逆行脑灌注(RCP)组,DHCA结合顺行间断脑灌注(IACP)组。术中鼻咽温降至18℃后停循环90min;在停循环前后及再循环后留取血液标本作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测定,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及脑氧摄取率(CERO2)。手术结束时取海马组织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停循环后,DHCA和DHCA+RCP组CERO2值显著升高,SjvO2值显著降低;DHCA+IACP组SjvO2和CERO2值无显著变化。结论:DHCA时间较长时,脑组织会发生氧供需失衡;RCP方法由于受到灌注流量的限制,提供给脑组织的氧合血有限,并且易发生脑组织及神经细胞水肿;IACP方法的脑氧供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脑氧代谢 逆行脑灌注 顺行脑灌注
下载PDF
犬体外循环模型建立及麻醉处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贺 王承利 +1 位作者 王洋 张仁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44-47,共4页
目的建立CPB实验动物模型,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探索肺功能保护方法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方法 20只实验犬全部用于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丙泊酚复合麻醉后,开胸;全血肝素化后,连接体外循环管道开始体外循环,微量泵入丙泊酚50~150μ... 目的建立CPB实验动物模型,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探索肺功能保护方法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方法 20只实验犬全部用于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丙泊酚复合麻醉后,开胸;全血肝素化后,连接体外循环管道开始体外循环,微量泵入丙泊酚50~150μg/(kg·min)维持麻醉;监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CPB前即刻(T2)、降温至32.0℃(T3)、阻断主动脉前即刻(T4)、阻断主动脉后2min(T5)、开始复温即刻(T6)、停CPB即刻(T7)及停CPB后15min(T8)9个时间结点的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结果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鼻咽温度均低于T0及T2(P<0.05);T1、T2及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明显低于T0(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低于T2(P<0.05);T4的HR明显低于T0及T2(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MA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体外循环模型建立的成败与手术技术和麻醉管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模型 动物 麻醉 丙泊酚
下载PDF
深低温体外循环时脑海马神经元凋亡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帅 李彤 +5 位作者 蔡振杰 段大为 赵荣 赵升涛 庄晓飞 张仁腾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时,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对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常温体外循环组,深低温停循...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时,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对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常温体外循环组,深低温停循环组,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每组6只。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常温体外循环组不降温,不阻闭主动脉及腔静脉,转机流量70-80 mL/(kg·min),维持120min,其余两组转机10 min后,阻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15 mL/kg,鼻咽温降至18℃时深低温停循环组停循环90 min,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停循环,阻断降主动脉,每停循环15 min,再灌注1 min, 流量25 mL/(kg·min),总停循环时间维持90 min,复温30 min至鼻咽温 36℃。造模结束后,取各组大鼠海马头部,经病理常规处理后,切片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观察海马 CA3区神经元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各组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18只实验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常温体外循环组比较,深低温停循环组、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海马CA3区凋亡细胞数及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6.83±1.02,22.17±1.47),(24.5±0.77,37.13±2.16), (12.07±1.12,29.93±1.51),(P<0.01-0.05)],与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比较, 深低温停循环组海马CA3区凋亡细胞数及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0.05)。结论:间断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效果优于深低温停循环,神经生长因子可能参与了深低温停循环脑缺血缺氧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再灌注 细胞凋亡 神经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用于深低温停循环器官保护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仁腾 刘宇 +3 位作者 李宁 徐殊 唐亮 张永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于深低温停循环器官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A组)与深低温停循环缺血后适应组(B组),每组各6只。两组均经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并降温...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于深低温停循环器官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A组)与深低温停循环缺血后适应组(B组),每组各6只。两组均经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并降温至直肠温度为15℃,暂停循环90 min后恢复体外循环并复温,先后脱离体外循环、呼吸机辅助。B组在恢复体外循环之初,进行3个轮回的灌注30 s/阻断30 s操作。术后1、3、7 d抽血检测两组实验动物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肌钙蛋白(TNT)。结果所有动物均顺利度过围术期。两组动物麻醉诱导后、转流初期、停循环、心脏复跳、脱离体外循环等时间点的血压、心率、直肠温度等生命体征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天,A组动物的ALT、Cr、TNT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第3天及第7天,A组动物ALT、AST、Cr及TNT指标仍稍高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缺血后适应有缓解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近期肝、肾、心等多器官损伤的趋势,以术后第1天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停循环 缺血后适应 器官保护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用于深低温停循环的神经系统保护效应
15
作者 张仁腾 刘宇 +2 位作者 李宁 徐殊 张永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8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索缺血后适应(IPOC)对于深低温停循环(DHCA)相关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健康成年巴马香猪12只,随机分为A组(DHCA组)和B组(DHCA IPOC组),每组6只。两组均经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并降温至直肠温度15℃,暂... 目的探索缺血后适应(IPOC)对于深低温停循环(DHCA)相关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健康成年巴马香猪12只,随机分为A组(DHCA组)和B组(DHCA IPOC组),每组6只。两组均经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并降温至直肠温度15℃,暂停循环90 min后恢复体外循环并复温,先后脱离体外循环、呼吸机辅助,并观察神经系统功能状况至术后7天。B组在停循环后恢复体外循环之初,进行3个轮回的灌注/阻断操作,每个轮回时间为30 s/30 s。结果术后近期两组动物均有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第一天,B组神经系统功能评级明显低于A组,而评分明显高于A组(P <0.05);术后3~7 d,B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仍稍高于A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至第七天两组动物神经功能状况均渐接近正常。结论 IPOC有助于改善DHCA术后第一天神经系统功能,术后第三天及一周则未见其神经保护效应。进一步评估需假以更大样本量、更长的观测时间及组织病理学等微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停循环 缺血后适应 脑保护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应用替格瑞洛出血相关安全性分析
16
作者 张仁腾 祝岩 +2 位作者 徐殊 李宁 王辉山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第3期164-166,173,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早期应用替格瑞洛对出血相关安全性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单纯行OPCABG术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作为双抗血小板治疗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早期应用替格瑞洛对出血相关安全性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单纯行OPCABG术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作为双抗血小板治疗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应用替格瑞洛的时间分为两组,术后48 h内应用替格瑞洛的97例患者为A组,术后48 h后应用替格瑞洛的85例患者为B组。比较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出血相关事件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较B组有增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用量,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术后早期应用替格瑞洛一定程度上增加早期创面渗出,但并不增加活动性出血及出血相关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替格瑞洛 出血
下载PDF
A perfusion mode of pulmonary artery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17
作者 张仁腾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3期188-189,共2页
Objective Lung injury occurred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s a result of both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critical for patients’recovery.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stablish ... Objective Lung injury occurred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s a result of both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critical for patients’recovery.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stablish a convenient and appropriate mode for pulmonary arteryperfusion and evaluate its effects on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A perfusion mode of pulmonary artery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下载PDF
桡动脉桥血管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仁腾 姜辉 +2 位作者 王辉山 吴海波 刘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桥血管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连续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75例,男49例,...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桥血管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连续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75例,男49例,女26例;年龄(56.8±8.2)岁;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材料;组2: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57.7±8.1)岁;使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材料,不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材料;两组患者左乳内动脉使用率均为100%。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其它临床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均存活。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虽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组1较组2有减少趋势。术后因心功能不佳需较长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方面,两组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组2患者的比率高于组1[16%(16/100)vs.12%(9/75)]。组1患者术后无新发心肌缺血和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组2有3例患者出现新发心肌缺血,新增2例IABP辅助。结论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取代部分大隐静脉,不仅并未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桡动脉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大隐静脉 心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中有效的肺动脉灌注方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仁腾 汪曾炜 +3 位作者 王辉山 宋恒昌 方敏华 张南滨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 探索方便、有效的肺动脉灌注模式,以缓解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损伤.方法 14只健康家犬模拟临床体外循环肺损伤特点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及灌注组.体外循环期间,分别于实验肺缺血之初及再灌注之前,以15~20 mm Hg(1 mm Hg... 目的 探索方便、有效的肺动脉灌注模式,以缓解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损伤.方法 14只健康家犬模拟临床体外循环肺损伤特点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及灌注组.体外循环期间,分别于实验肺缺血之初及再灌注之前,以15~2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灌注压力短时间对灌注组动物实验肺实施改良低钾右旋糖酐保护液灌注;对照组动物无保护液灌注.90 min体外循环肺缺血后,再灌注4 h,行实验肺肺功能变化测定.结果 再灌注后,两组动物实验肺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对照组,再灌注后实验肺顺应性及氧合指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为(30±4)%及(45±5)%,肺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上升,幅度为(76±7)%;与对照组比较,灌注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2±2)%,t0.01/2,12=4.885,P<0.01];[(19±2)%,t0.01/2,12=5.656,P<0.01];[(28±3)%,t0.01/2,12=6.853,P<0.01)].结论 应用肺动脉灌注方式可明显减轻体外循环过程中肺组织的损伤,保护肺功能;实验的灌注方式可望方便地应用于临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不会明显干扰既定手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心肺转流术 器官保护 机械应力 肺损伤
原文传递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手术期疗效分析
20
作者 张仁腾 姜辉 +3 位作者 葛玉光 孟庆涛 高昊 唐传乙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02-505,共4页
目的总结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手术期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014年2-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为20例75-84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11例、女9例,主要... 目的总结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手术期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014年2-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为20例75-84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11例、女9例,主要病变均为三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伴左主干狭窄,其中5例患者伴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为限期手术。分析全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结果等。结果全组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大隐静脉吻合其他分支,平均桥血管数量为3.2支;平均手术时间3.3 h;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9.6 h;术后平均重症监护时间26.4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3 d。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3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期间低氧血症2例,术后因咳痰无力及误吸并发严重肺炎1例;术后明显腹胀、纳差6例,其中1例因腹胀行短期胃肠减压及完全胃肠道外营养,1例因纳差再次入院治疗;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清创缝合1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胃肠功能、呼吸功能及手术耐受力为影响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恢复较为突出的因素,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