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919,共9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RO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以石栎-青冈次生林土壤为参照,计算土壤CMI,分析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层ROC含量、ROC分配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ROC含量表现为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ROC分配比例为水田〉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农用旱地〉苗圃〉杉木人工林;与石栎-青冈次生林相比,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ROC含量依次下降了9.8%-15.6%、22.0%-36.3%、27.6%-40.1%、47.4%-51.2%、58.0%-65.5%,水田、毛竹林、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CMI依次下降了11.6%-18.4%、9.1%-20.9%、40.0%-44.1%、48.6%-51.5%和59.3%-66.6%;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较秋冬季高,夏季最高,冬季或秋季最低;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SOC、全N、全P、水解N、有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全K、速效K不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ROC含量、CMI影响显著,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或农用地后,土壤碳库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有机碳 次生林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李胜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研究湘中丘陵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和SMBC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SOC和S...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研究湘中丘陵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和SMBC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SOC和SMBC含量,且SOC与SMBC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MBC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比SOC、微生物商更为敏感。与青冈+石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含量分别下降了36.99%~55.60%,31.70%~51.23%,23.73%~41.51%,且差异极显著,杉木人工林SOC含量也下降了25.75%~27.74%,且差异显著,水田SMBC含量增加了71.63%以上,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分别减少了34.06%~35.20%,46.93%~57.04%,48.46%~55.06%,水田SMBC/SOC增加了130%以上,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分别减少了6.77%~10.93%,7.20%~15.04%和10.15%~13.14%。SOC和SMBC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SOC、SMBC与全N、碱解性N、全P、有效P、全K、速效K的相关性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SMBC可作为衡量SOC变化的敏感指标,SOC和SMBC含量均可作为衡量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表明湘中丘陵区天然次生林开垦为水田降低了SOC的积累,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天然次生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不同程度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壤养分流、维持土壤肥力和完善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定义、组分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多种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养分管理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有机质退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可矿化碳 综述
下载PDF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及其碳库管理指数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徐桂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3-217,226,共6页
研究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SOC含量、LOC含量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随着土壤深度增加,SOC含量呈指数下降趋势(R2≥0.953 5),LOC含量呈直线下... 研究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SOC含量、LOC含量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随着土壤深度增加,SOC含量呈指数下降趋势(R2≥0.953 5),LOC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R2≥0.789 9)。SOC含量由高至低的排序为:板栗林地(14.759 g/kg)〉杉木林地(12.807 g/kg)〉自然更新林地(11.501 g/kg)〉芒草地(10.088 g/kg)。土壤LOC含量在1.00~1.80 g/kg之间,由高至低排序为:自然更新林地(1.744 g/kg)〉杉木林地(1.559 g/kg)〉芒草地(1.268 g/kg)〉板栗林地(1.119 g/kg),林地土壤LOC分配比例在0.07~0.16之间,自然更新林最高,为0.152,板栗林最低,为0.076,自然更新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最高,板栗林地最低。可见,杉木林采伐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采伐迹地 更新方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论新时期高校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仕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5期93-95,共3页
针对网络化、教育国际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认真探讨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搞好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他们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高等学校 政工干部 素质
下载PDF
新形势下高校中层党务干部队伍素质提高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仕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5-46,共2页
高校中层党务干部在高校党务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学校党委、行政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抓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队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转... 高校中层党务干部在高校党务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学校党委、行政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抓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队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转型,高校中层党务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这支队伍的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高等学校 中层党务干部 内部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转型 教育改革 素质培养 党务工作
下载PDF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仕吉 《中国林业教育》 2003年第6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 党员发展工作 党员质量 入党条件 党员队伍结构 党员培养教育 政工干部队伍
下载PDF
关于党的先进性问题认识的理性思考
8
作者 张仕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8-81,共4页
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 ,首先要掌握党的先进性判断标准 ,善于从党的理论、党的纲领、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根本宗旨等方面来认识 ;其次要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全面地把握党的先进性 ;... 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 ,首先要掌握党的先进性判断标准 ,善于从党的理论、党的纲领、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根本宗旨等方面来认识 ;其次要以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全面地把握党的先进性 ;最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建设 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识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 ~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6.4%,均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呈现出“夏高冬低”型或“秋高春低”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其他2种森林明显,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季节波动幅度没有其他2种森林明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o.o1),但与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初步揭示该地区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不直接受控于土壤自然含水率,4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杉木人工林 演替阶段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特征 被引量:24
10
作者 孙伟军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张仕吉 李胜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765-7773,共9页
为了解天然次生林保护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研究方法,对湘中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4种林分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进... 为了解天然次生林保护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研究方法,对湘中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4种林分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土层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均表现为: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杉木人工林,在0—30cm土层,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TOC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出13.40%、19.40%和29.91%,MBC含量分别高出15.62%、32.89%和53.33%,DOC含量分别高出8.52%、8.75%和13.76%,EOC含量分别高出32.79%、38.48%和78.30%;2)天然次生林各土层MBC占TOC的比率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为其次,马尾松+石栎混交林最低,均高于同一土层杉木人工林(除马尾松+石栎混交林15—30cm土层外),天然次生林各土层DOC占TOC的比率随着演替进展而下降,均低于同一土层杉木人工林(除马尾松+石栎混交林0—15cm土层外),天然次生林各土层EOC占TOC的比率随着演替进展而增加,且均高于同一土层杉木人工林;3)土壤MBC、DOC、EOC含量与TOC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天然次生林土壤MBC、DOC、EOC含量与TOC含量的相关系数随着演替进展而增高,均高于杉木人工林;4)4种林分土壤TOC、MBC、DOC、EOC含量与土壤全N、碱解N、全P、有效P、全K、速效K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演替进展 杉木人工林 活性有机碳库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林地CO_2释放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张仕吉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1-16,共6页
对湖南省株洲市樟树人工林不同坡向 (南、北坡 )林地 CO2 释放量进行定位观测 .结果表明 :樟树人工林林地 CO2 释放量一般是在 0 .0 40 6~ 0 .42 2 9g·m- 2 h- 1之间 ,平均值为 0 .2 669g·m- 2 h- 1 ,且呈一定的季节变化 ;... 对湖南省株洲市樟树人工林不同坡向 (南、北坡 )林地 CO2 释放量进行定位观测 .结果表明 :樟树人工林林地 CO2 释放量一般是在 0 .0 40 6~ 0 .42 2 9g·m- 2 h- 1之间 ,平均值为 0 .2 669g·m- 2 h- 1 ,且呈一定的季节变化 ;坡向对林地 CO2 释放量的影响不明显 ;林地 CO2 释放量与各层土壤温度、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性 ;林地 CO2 释放量昼夜变化有一定规律性 .根据观测的林地 CO2 释放量日平均值计算得出 ,樟树人工林林地释放 CO2 通量估计范围为 13. 5 6~ 94.42 kg· hm- 2 d- 1 ,平均为61.78kg· hm- 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林地 二氧化碳释放量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系统N、P储量的垂直分配格局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婵 朱小叶 +4 位作者 陈金磊 王留芳 李尚益 张仕吉 方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3-1409,共17页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养分因子,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N、P积累、分配及其耦合关系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且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4个植物群落(4—5年灌草丛、10—12年...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养分因子,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N、P积累、分配及其耦合关系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且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4个植物群落(4—5年灌草丛、10—12年灌木林、45—46年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90年常绿阔叶林)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采集植被层(叶、枝、干、根)、凋落物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土壤层(0—10、10—20、20—30、30—40 cm)样品,测定全N、全P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组分(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全N、全P储量。结果表明:植被层全N、全P储量均随植被恢复增加,全N储量增长速率呈先慢后快的特征,而全P储量则呈慢—快—慢增长,地上(叶、枝、干)、地下(根)部分表现为异速增长;随植被恢复,凋落物层全N、全P储量先增加后下降,增长速率为先快后慢,4—5年灌草丛全N、全P储量最低;土壤层全N、全P储量随植被恢复显著增加(P<0.05),全N储量增长速率呈快-慢-快特征,而全P储量呈先慢后快特征;从4—5年灌草丛到>90年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全N、全P储量分别增加了6031.5、454.7 kg/hm^(2),增幅分别为231.5%、41.1%;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全N、全P均主要存储于土壤中,分别占生态系统全N、全P储量的87.3%—99.0%、96.5%—99.9%;生态系统全N、全P储量的垂直分配格局随植被恢复而变化,植被层全N、全P储量贡献率增加,而土壤层全N、全P储量贡献率下降,凋落物层变化较小;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全N、全P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随植被恢复,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N、P含量协同发展,P变化滞后于N。因此,可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植被层生物量以及N、P间的耦合协调性,以提高生态系统养分固持潜力和促进养分间的高效协调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被层 凋落物层 土壤层 全N、全P储量 耦合关系
下载PDF
统一战线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殷丹 张仕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0-101,104,共3页
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统战工作的本质和工作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和谐是统战的基本之道。统战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在"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统战工作的本质和工作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和谐是统战的基本之道。统战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思想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统一战线怎样在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团结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与优势,将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最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统战 和谐 校园文化建设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
14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2 位作者 李岩 项文化 张仕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2-170,共9页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含量特征。【方法】在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湖南长沙大山冲选取6种土地利用方式(杉木人工林、次生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含量特征。【方法】在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湖南长沙大山冲选取6种土地利用方式(杉木人工林、次生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弃荒地)的样地,分别采集其0-15cm和15-3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MBP、全磷(TP)、有效磷(AP)、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并测定样地的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分析MBP与土壤养分(C、N、P)、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6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含量均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含量差异显著,毛竹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2)同一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P、AP含量差异显著,弃荒地、毛竹林较高,杉木人工林最低。(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占TP含量百分比差异显著,毛竹林最高,其次是次生林、弃荒地,杉木人工林最低。(4)整个研究区土壤MBP与SOC、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P、AP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杉木人工林、次生林土壤MBP与SOC、TP、AP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P、SOC、TN含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MBP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人为活动(如施肥、耕作措施)是导致土壤MBP含量差异的直接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土地利用方式 山地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磷
下载PDF
中亚热带2种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及区系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金磊 方晰 +4 位作者 辜翔 李雷达 刘兆丹 王留芳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林龄为45~50年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林龄为80~90年处于演替亚顶极阶段的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分别设置3块30 m×30 m固定样地,对胸径≥1 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值和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PLL、LAG树种丰富,具有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且在群落内空间分布比较均匀,LAG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PLL,且双子叶植物明显增加; PLL、LAG树种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乔木树种,特别是常绿阔叶乔木树种,PLL以松科、壳斗科为主,呈现针阔混交林特征,LAG以壳斗科、樟科、漆树科、金缕梅科和八角枫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呈现常绿阔叶林特征;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垂直结构层次分化明显,LAG各层次树种比PLL更丰富,特别是林下1~5 m层和林冠≥15 m层;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8 cm径级; LAG中大径级的种数和株数多于PLL; PLL中,马尾松林下更新失去优势,为衰退型,柯、檵木为增长型,表现出PLL向LAG演替; LAG中,马尾松衰退明显,柯、青冈为增长型,杉木为稳定型; PLL、LAG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具有较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LAG热带成分科、属、种多于PLL。【结论】PLL、LAG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植被恢复应遵循群落演替动态规律,对已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可采用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演替,或通过人工干预(如补植常绿阔叶树种)缩短恢复时间,搭配合理的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次生林改造或"针改阔"过程中,应加强泛热带分布型植物的利用,选择起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的阔叶树种作为建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恢复阶段 次生林 群落结构 地理成分 中亚热带 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 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尚益 方晰 +4 位作者 陈金磊 李雷达 辜翔 刘兆丹 张仕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111-6124,共14页
为揭示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4种处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地域相邻的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 为揭示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4种处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地域相邻的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设置固定样地,结合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测定和估算群落生物量。结果表明:(1)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减弱,群落总生物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增长(P<0.05),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异速生长,LAG与PLL乔木层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各器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先下降再增高,凋落物层现存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LVR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相当,LCQ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占明显优势,草本层生物量下降,PLL和LAG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低于10%;(3)群落总生物量与树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表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群落树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灌草丛 灌木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金磊 张仕吉 +4 位作者 李雷达 辜翔 刘兆丹 王留芳 方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73-4086,共14页
为揭示亚热带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演变,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oropetalum chinense+Vaccinium bracteat... 为揭示亚热带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演变,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oropetalum chinense+Vaccinium bracteatum+Rhododendron simsii scrub-grass-land,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hinense+Cunninghamia lanceolata+Quercus fabri shrubbery,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Lithocarpus glaber+L.chinense coniferous-broad leaved mixed forest,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glaber+Cleyera japonica+Cyclobalanopsis glauca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未分解层(U层)、半分解层(S层)、已分解层(D层)凋落物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率,分析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凋落物层现存量、养分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凋落物层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恢复阶段D层凋落物现存量最高,占凋落物层现存量的41.59%—51.02%,不同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各恢复阶段凋落物分解率为0.44—0.61,周转期为1.65—2.28 a。2)凋落物层及各分解层凋落物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均表现为:N>Ca>Mg>K>P,随着植被恢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N、P含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K含量LAG(除U层外)最高,PLL最低,Ca含量LCQ最高,PLL最低,Mg含量LAG(除U层外)最高,LVR最低;同一恢复阶段N、P(除PLL、LAG外)、K、Ca、Mg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层主要养分元素的储量依次为:N>Ca>Mg>K>P;凋落物层及各分解层凋落物主要养分元素总储量及各种养分元素的储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恢复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分解,N、P储量增加,而K、Ca、Mg储量变化不大;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储存能力和转化归还能力提高,特别是N,养分元素总释放率下降,有利于养分的固持。4)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乔木层的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恢复 凋落物层 养分元素 释放率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变异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冼应男 陈婵 +4 位作者 方晰 王留芳 陈金磊 辜翔 张仕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8,共10页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类型 植被恢复 土壤全磷 土壤有效磷 土壤元素季节变化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振鹏 陈金磊 +2 位作者 李尚益 张仕吉 方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8,共10页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80、1.17、67.05和139.02 tC·hm-2;植被层、生态系统碳储量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快后慢的特征,而土壤层呈快—慢—快的特征;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一致的垂直分配格局:0~40 cm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随植被恢复,植被层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层碳储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枯落物层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植被层、土壤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除植被层外)、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随着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层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增加,但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为了提高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植被恢复早、中期阶段,可合理经营促进植被恢复,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来提高植被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在植被恢复后期阶段,要通过保护好植被来保证土壤碳含量持续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被层 土壤层 碳储量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株洲市油茶生产现状、开发前景与对策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常伦 张仕吉 《经济林研究》 2004年第2期78-80,共3页
介绍了株洲油茶生产、加工现状。通过对油茶几种改造方式的比较,在分析株洲市所属各县、市油茶生产与开发、油茶的生产潜力及市场容量3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政手段、进行科学分类、集约经营,加强依法治林、强化林政... 介绍了株洲油茶生产、加工现状。通过对油茶几种改造方式的比较,在分析株洲市所属各县、市油茶生产与开发、油茶的生产潜力及市场容量3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政手段、进行科学分类、集约经营,加强依法治林、强化林政管理,建立加工和营销体系等对策。得出了油茶开发潜力很大,是株洲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致富林农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洲市 油茶 生产现状 开发对策 市场容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