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蔡士宾 任丽娟 +4 位作者 颜伟 吴纪中 陈怀谷 吴小有 张仙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8-934,共7页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QTXb1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种质创新 QTL分析 病情指数 数量遗传
下载PDF
电导法测定小麦种子活力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银 颜伟 +3 位作者 杨欣 许大光 张仙义 周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80,共3页
以人工加速老化的3个小麦品种种子为材料,测定20℃恒温条件下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浸泡液电导率,对电导法测定小麦种子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芽率有较大差异的小麦种子浸泡24 h后的电导率与发芽率、发芽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电导法... 以人工加速老化的3个小麦品种种子为材料,测定20℃恒温条件下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浸泡液电导率,对电导法测定小麦种子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芽率有较大差异的小麦种子浸泡24 h后的电导率与发芽率、发芽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电导法可作为快速测定小麦种子活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电导率 种子活力 发芽率 发芽指数
下载PDF
小麦抗梭条花叶病的分子标记及QTL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颜伟 蔡士宾 +3 位作者 吴纪中 任丽娟 张仙义 吴小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0-904,共5页
为了探寻小麦抗梭条花叶病的遗传机制,以外引种质ARz与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杂交获得的包含137个株系(F9)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连续三年利用人工病圃对其进行抗梭条花叶病鉴定,发现株系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SR标... 为了探寻小麦抗梭条花叶病的遗传机制,以外引种质ARz与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杂交获得的包含137个株系(F9)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连续三年利用人工病圃对其进行抗梭条花叶病鉴定,发现株系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该群体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97个位点的多态性资料,用JionMap3.0对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作图,共拟合获得了由66个SSR标记位点组成的17个连锁群,涉及2A、2D、3A、3B、3D、5A、7B、7D等8条染色体;使用MapQTL5.0对与群体抗性显著相关的连锁群进行区间作图,结果在2D染色体长臂上检测到1个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相关的QTL,位于标记Xgwm539-Xg-wm608之间,LOD值5.8,LOD值峰距标记Xgwm608 1.7 cM,加性效应值为-0.458,可解释24.7%的表型变异。该抗性基因来源于亲本ARz。这此结果表明,在小麦2D染色体上存在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相关的位点,标记Xgwm608可以用于抗病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梭条花叶病 抗性 分子标记 QTL定位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小麦种子发芽率测试 被引量:4
4
作者 朱银 颜伟 +2 位作者 杨欣 张仙义 周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113,共3页
以534份发芽率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种子为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发芽率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 以534份发芽率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种子为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发芽率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对7 502.3~4 246.8 cm-1波段范围所建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校正集决定系数R2为0.914 4,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E)为7.38,平均绝对误差为5.925%;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904 4,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为7.91,平均绝对误差为6.467%。近红外光谱与种子发芽率具有较高相关性,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小麦 发芽率
下载PDF
ARz×扬麦158群体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纪中 蔡士宾 +4 位作者 颜伟 任丽娟 陈怀谷 吴小有 张仙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9-345,共7页
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含130个家系的ARzx扬麦158F。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并采用田间病圃自然发病和喷洒悬浮孢子液两种方法对该群体进行赤霉病田间抗性鉴定;利用SSR标记对群体中控制抗赤霉病性的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中各... 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含130个家系的ARzx扬麦158F。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并采用田间病圃自然发病和喷洒悬浮孢子液两种方法对该群体进行赤霉病田间抗性鉴定;利用SSR标记对群体中控制抗赤霉病性的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中各家系的病情指数在所有试验中都存在很大的变异,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其变异幅度分别为20.0%-80.0%,10.6%-74.6%和33.2%-89.0%;不同年份间的病情指数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5);Xgwm114、Xgwm296、Xgwm111.2等15个SSR标记位点与群体抗赤霉病性显著相关,这些位点分别位于2DL、3BL和7DL等染色体上;经区间作图分析发现位于染色体7D上的Xwmc94-Xwmc273.2区间存在一个抗赤霉病QTL,它在3年试验中的LOD值分别为1.5、2.6和2.0,可解释病情指数变异率的5.8%、8.7%和6.7%,Xgwm114是与该抗赤霉病QTL紧密连锁的标记位点,位于该抗性QTL的峰佰及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赤霉病性 QTL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颜伟 吴纪中 +2 位作者 蔡士宾 张仙义 吴小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49,共4页
为了正确评价抗病亲本和选配杂交组合,本研究选用3个感病岽本和3个抗病程度不同的抗性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9个组合,用播种沟接菌法埘各组合杂种F1进行纹枯病诱发鉴定,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配合力。试验结果表... 为了正确评价抗病亲本和选配杂交组合,本研究选用3个感病岽本和3个抗病程度不同的抗性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9个组合,用播种沟接菌法埘各组合杂种F1进行纹枯病诱发鉴定,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病情指数都一致倾向于病害较轻的亲本;品种之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异明显。一般配合力效应变幅范围在-9.59%~14.54%之间,既有正向又有负向,亲本P,中Niavt14的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最低,为一9.59%,其次是ARz,为-4.95%,在抗性育种中,这两个品种可以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12.66%-19.15%,组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Rzx宁麦8号、Niavt14×宁麦8号、水涝麦×徐州25、水涝麦×扬麦158,这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低,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抗性 配合力
下载PDF
外源赤霉酸对小麦Rht12矮秆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7
作者 王书文 张仙义 +3 位作者 王艳平 姚金保 姚国才 杨学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4,共3页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赤霉酸处理对小麦Rht12矮秆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赤霉酸对主茎和分蘖的作用是相同的。拔节期赤霉酸处理促进第 1至第 4节间伸长 ,第 5节间缩短 ,穗粒数减少 ,千粒重和穗粒重增加 ,熟相改善 ,处理浓度越高 ...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赤霉酸处理对小麦Rht12矮秆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赤霉酸对主茎和分蘖的作用是相同的。拔节期赤霉酸处理促进第 1至第 4节间伸长 ,第 5节间缩短 ,穗粒数减少 ,千粒重和穗粒重增加 ,熟相改善 ,处理浓度越高 ,与对照的差异越大。开花期赤霉酸处理对穗粒数和后期熟相没有作用 ,使千粒重略减。拔节期高浓度的赤霉酸处理对千粒重和熟相的改善作用为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赤霉酸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分析
8
作者 吴纪中 蔡士宾 +2 位作者 颜伟 吴小有 张仙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5,共5页
为了揭示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特点,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杂交组合IDO580×宁麦13号、鄂恩1号×IDO580的两套P1、F1、P2、B1、B2和F2的6个世代群体的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 为了揭示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特点,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杂交组合IDO580×宁麦13号、鄂恩1号×IDO580的两套P1、F1、P2、B1、B2和F2的6个世代群体的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合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0)混合遗传的控制;在两对主基因的一阶遗传参数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但以上位性效应所占比例为最大;在二阶遗传参数中,主基因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B1、B2和F2的3个分离世代中,以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最高,其在这两个组合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49%和8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酚氧化酶 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下载PDF
意大利优尼布制冷机组故障处理
9
作者 许大光 颜伟 +2 位作者 张仙义 杨欣 朱银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3年第3期66-66,共1页
1.故障现象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低温库使用两台意大利优尼布公司低温除湿机组。室外机为半封闭活塞式压缩机,室内机为除湿冷风机,采用氟利昂R404a环保型制冷剂,定时电热化霜。某段时间1台除湿冷风机蒸发器和... 1.故障现象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低温库使用两台意大利优尼布公司低温除湿机组。室外机为半封闭活塞式压缩机,室内机为除湿冷风机,采用氟利昂R404a环保型制冷剂,定时电热化霜。某段时间1台除湿冷风机蒸发器和排水盘内结冰严重,堵塞了蒸发器翅片间隙,送风口几乎无风吹出,导致库内温度下降缓慢,制冷压缩机工作时间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机组 意大利 故障处理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活塞式压缩机 环保型制冷剂 工作时间 R404A
下载PDF
人工加速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银 颜伟 +2 位作者 杨欣 张仙义 周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6-146,147,148,共3页
利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模拟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自然老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率、硬度、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等指标都呈整体下降趋势,种子老化对小麦形态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 利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模拟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自然老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率、硬度、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等指标都呈整体下降趋势,种子老化对小麦形态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麦种子活力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活力与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硬度等指标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加速老化 小麦 种子活力 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全文增补中
盾构隧道下穿京广铁路道岔区保护措施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仙义 《铁道建筑技术》 2012年第S2期91-94,116,共5页
为保证京广铁路道岔区安全,从盾构掘进、地层加固和横抬纵挑等3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同时针对不同铁路相关设施要求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铁路道岔区 隔离桩 铁路便梁 转辙机 接触网立柱
下载PDF
长沙地铁明挖区间围护结构设计的几点总结
12
作者 张仙义 《铁道建筑技术》 2012年第S2期59-61,共3页
分析了地铁明挖区间与车站围护结构设计的不同之处,采用分段设计、施作日字型环框梁、优化支撑布置的方式,左右线箱体间设置板撑和中隔墙后做等方式,优化了明挖区间围护结构设计。
关键词 地铁明挖区间 围护结构 支撑布置 封闭冠梁 中隔墙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圆形隧道应力位移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宏辉 张仙义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8年第2期73-78,共6页
利用现阶段国内外流行的岩土数值分析软件FLAC3D,模拟分析了圆形隧道围岩不同阶段的应力和位移,并把数值解和理论解析解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剪胀性对于隧道围岩应力位移的影响,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FLAC3D 数值分析 圆形隧道 应力位移 剪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