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文刚 张仰慧 +2 位作者 王晓丹 高俊奎 刘兴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在研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比容量与电极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配方优化,成功制作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交流... 在研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比容量与电极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配方优化,成功制作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等技术,分析了循环前后负极的变化,研究了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加入量较高时,可与硅负极材料形成更加稳定的SEI膜,抑制负极材料的粉化,电池18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71.3%,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复合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FEC
下载PDF
不同合成方法对LiFePO_4/C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仰慧 刘恒 +1 位作者 陈亮 王远洪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0-754,共5页
以磷酸亚铁为原料,分别采用磷酸亚铁与磷酸锂的直接合成法(直接法)和磷酸亚铁与原位合成磷酸锂的合成法(磷酸锂原位合成法)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 以磷酸亚铁为原料,分别采用磷酸亚铁与磷酸锂的直接合成法(直接法)和磷酸亚铁与原位合成磷酸锂的合成法(磷酸锂原位合成法)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样品具有橄榄石晶体结构。两种方法制得的材料都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磷酸锂原位合成法得到的样品形貌较规则,粒径较细且分布较均匀,其放电比容量略高于直接法合成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亚铁 磷酸铁锂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氮化钒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吕玲 刘恒 +1 位作者 张仰慧 王远洪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599,共4页
Vanadium pentoxide gel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sol-gel method,and freezed drying to get the vanadium pentoxide xerogel,which were ammonolyzed to vanadium nitride nanoparticals in high purity anhydrous NH3 atmosphere.... Vanadium pentoxide gel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sol-gel method,and freezed drying to get the vanadium pentoxide xerogel,which were ammonolyzed to vanadium nitride nanoparticals in high purity anhydrous NH3 atmosphere.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and X-ray diffraction(XRD),the vanadium nitride nanoparticles have homogeneous spherical structure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12 nm,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belongs to face-cub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钒 氮化还原 纳米颗粒 球形结构
下载PDF
7度(0.15g)地区某塔楼超限结构设计
4
作者 牛丽军 张仰慧 孙德峰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9-62,共4页
位于7度(0.15g)地区的某塔楼,高142.65m,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其高宽比为7.03>6(高规限值),通过设置剪力墙筒体来增强结构的抗侧刚度。为使墙肢在中震不屈服下的拉应力处于合理区间,需要不断调整剪力墙和框架地震作用的分担比例... 位于7度(0.15g)地区的某塔楼,高142.65m,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其高宽比为7.03>6(高规限值),通过设置剪力墙筒体来增强结构的抗侧刚度。为使墙肢在中震不屈服下的拉应力处于合理区间,需要不断调整剪力墙和框架地震作用的分担比例,最终使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也进一步说明抗震性能设计对于超限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 高宽比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