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led thermally-driven mass transport in carbon nanotubes using carbon hoops
1
作者 李耀隆 李松远 +1 位作者 王美芬 张任良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6-69,共4页
Controlling mass transportation using intrinsic mechanisms is a challenging topic in nanotechnology.Herein,we emplo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mass transport inside carbon nanotubes(CNT)with te... Controlling mass transportation using intrinsic mechanisms is a challenging topic in nanotechnology.Herein,we emplo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mass transport inside carbon nanotubes(CNT)with temperature gradients,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adding a static carbon hoop to the outside of a CNT on the transport of a nanomotor inside the CNT.We reveal tha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the uneven potential energy created by the hoops,i.e.,the hoop outside the CNT forms potential energy barriers or wells that affect mass transport inside the CNT.This fundamental control of directional mass transportation may lead to promising routes for nanoscale actua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thermal drive nanotube hoop mass transport
下载PDF
层间共价键和拉伸应变对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的调控
2
作者 李耀隆 李哲 +1 位作者 李松远 张任良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33-141,共9页
石墨烯的层间键合是一种石墨烯的改性方式,能够改变石墨烯的机械和导电等性能,同时也会对其热学性质产生影响.本文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层间局部碳原子sp^(3)杂化(层间形成共价键)的双层石墨烯纳米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层间共价... 石墨烯的层间键合是一种石墨烯的改性方式,能够改变石墨烯的机械和导电等性能,同时也会对其热学性质产生影响.本文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层间局部碳原子sp^(3)杂化(层间形成共价键)的双层石墨烯纳米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层间共价键呈链状分布时,其浓度、角度以及拉伸应变对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的调控,并通过声子态密度对具有层间共价键的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变化的原因进行机理分析.研究发现: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热导率随层间共价键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依赖于共价键链的分布角度.随着层间共价键浓度的增加,层间共价键链与热流方向平行时,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下降的速率最慢,层间共价键链与热流方向呈现一定角度时,热导率下降的速率变快,且角度越大,热导率下降的速率越快.此外研究还发现,拉伸应变会导致具有层间共价键的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热导率进一步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层间键合和拉伸应变共同对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热导率进行调控.这些结论对石墨烯基纳米器件的设计及热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双层石墨烯纳米带 层间共价键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壁面微结构对管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任良 狄勤丰 +2 位作者 王新亮 顾春元 王文昌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29,共5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和Shan-Chen多相流模型,模拟液滴在常力驱动下在微管道内的流动,研究微孔道壁面润湿性和几何结构对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阐明具有一定粗糙度的疏水表面阻力减小的原因,研究表明,壁面润湿性和粗糙度对管流特性有显...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和Shan-Chen多相流模型,模拟液滴在常力驱动下在微管道内的流动,研究微孔道壁面润湿性和几何结构对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阐明具有一定粗糙度的疏水表面阻力减小的原因,研究表明,壁面润湿性和粗糙度对管流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用Lattice Boltzmann方法模拟,具有相当精确的可预测性,在石油储层微观渗流减阻机制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可为研究纳米降压增注效果提供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 润湿性 纳米颗粒 多相流 LATTICE Boltzmann模型
下载PDF
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任良 狄勤丰 +2 位作者 王新亮 丁伟朋 龚玮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8,共9页
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本质及Shan-Chen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应用实例角度对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han-Chen模型易于耦合微观条件下占主导作用... 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本质及Shan-Chen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应用实例角度对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han-Chen模型易于耦合微观条件下占主导作用的微观力,拓宽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应用.同时,Shan-Chen模型在润湿性边界条件表征方面的优势,使得这种方法在微结构表面的滑移效应模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动 Shan-Chen模型 格子BOLTZMANN方法 表面润湿性 滑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及其减阻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1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49,共9页
减阻技术对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液体流动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论述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基本理论、超疏水表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近年来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减阻技术的研究进... 减阻技术对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液体流动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论述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基本理论、超疏水表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近年来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减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其在石油储层微孔道纳米降压减阻方面的应用,展望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及其减阻技术的研究重点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润湿性 表面滑移 减阻 纳米颗粒吸附法
下载PDF
纳米颗粒在储层微流道中的减阻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2 位作者 施利毅 王新亮 张任良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15,共6页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2种水基纳米液分别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17.5%和75%,5种纳米液都具有减阻效果,但不同纳米液的效果差异明显,这说明增注液不具有唯一性,但纳米粒径、修饰剂和分散剂对减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测试了SNP2-2油基纳米液处理岩心的耐冲刷能力,岩心经180倍孔隙体积(PV)水的驱替,仍具有一定的效果,说明纳米边界层流道壁面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现场采用SNP2-2和ND4配制的纳米液进行了三口井的增注试验,注水压力最大降幅12.5MPa。研究结果与实验前的设想相符,较好地说明了纳米减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材料 减阻机理 吸附 耐冲刷能力 岩心流动实验
下载PDF
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2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王掌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米降压增注材料的开发和矿场试验。通过制作纳米颗粒吸附岩心片,测试岩心片表面接触角的大小来分析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试验温度和pH值等对纳米颗粒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关井时间和试验温度都存在使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达到最大的最佳值。碱性环境对纳米颗粒吸附的影响较大,而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疏水表面 影响因素 矿场试验
下载PDF
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华军 徐格林 +4 位作者 朱武生 张任良 殷勤 刘新峰 毛广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分型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835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其中356例患者采用数...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分型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835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其中356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评价临床症状对侧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在356例患者中,TACI组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型(P<0.05);38.9%(35/90)PACI患者、43.7%(28/64)POCI患者、43.6%(24/55)TACI患者和45.6%(67/147)LACI患者存在颅内动脉50%以上狭窄,且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症状对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与OCSP分型相关,TACI组患者比其他三型更易出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脑梗死 分型 数字血管减影技术 狭窄
下载PDF
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的快速评价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狄勤丰 丁伟朋 +3 位作者 王新亮 张任良 顾春元 龚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米边界层水流滑移减阻机制,应用岩心等径毛管组模型和Tolstoi提出的滑移长度与接触角的关系,从理论上简要阐述该方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新方法能有效缩短评价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快速评价方法的内在机制为纳米颗粒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吸附使表面的接触角超过120°,产生较显著的滑移效应,从而达到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减阻 电镜扫描测试 接触角 快速评价
下载PDF
气-液界面对亲水微通道减阻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任良 徐博 +1 位作者 严相毅 赵丰泽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6,共6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和Shan-Chen多相流模型,模拟研究了气-液两相流体在具有疏水凹坑的亲水微通道中的流动减阻特性,重点研究了凹坑中滞留的气体与液体形成的气-液界面的曲率对流动减阻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气-液界面随流体流动的变形...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和Shan-Chen多相流模型,模拟研究了气-液两相流体在具有疏水凹坑的亲水微通道中的流动减阻特性,重点研究了凹坑中滞留的气体与液体形成的气-液界面的曲率对流动减阻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气-液界面随流体流动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液界面的曲率对流体流动有显著影响,当气-液界面曲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显著地减小流体的流动阻力,而当气-液界面曲率超过某一临界值,反而增加了流动阻力,在流动过程中气-液界面的形状改变与毛细管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界面 减阻 润湿性 格子BOLTZMANN方法
下载PDF
岩心表面疏水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形成与表面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1 位作者 张任良 丁伟朋 《纳米科技》 2012年第3期5-8,41,共5页
通过将超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表面,可以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纳米颗粒吸附层,吸附纳米颗粒后的岩心表面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微纳米双重结构特征,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存在可以将原来强亲水的岩心表面转化为强疏水状态,纳米颗粒分... 通过将超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表面,可以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纳米颗粒吸附层,吸附纳米颗粒后的岩心表面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微纳米双重结构特征,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存在可以将原来强亲水的岩心表面转化为强疏水状态,纳米颗粒分散液具有较为明显的减阻性能,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分散液处理后的岩心最大降压幅度可达159%,平均降压幅度为73.4%。研究结果对纳米颗粒吸附法降压增注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表面 纳米颗粒吸附层 表面特性 降压减阻
下载PDF
基于三维井眼轨迹的管柱受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檀朝东 张任良 吕锐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本文充分考虑了三维井眼轨迹下的井下管柱与套管的摩擦力、弯曲所产生的附加力、管内流体与管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阻力以及振动载荷等。通过在空间上对管柱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计算任意井眼中管柱轴向载荷的通用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校核... 本文充分考虑了三维井眼轨迹下的井下管柱与套管的摩擦力、弯曲所产生的附加力、管内流体与管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阻力以及振动载荷等。通过在空间上对管柱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计算任意井眼中管柱轴向载荷的通用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校核任意井眼轨迹井中的生产与作业管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井眼轨迹 管柱 受力分析
下载PDF
石油储层渗流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本质
13
作者 龚玮 狄勤丰 +2 位作者 张任良 王新亮 丁伟朋 《渗流力学进展》 2013年第1期14-23,共10页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很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石油工程面临的对象变化很大,使得相关的渗流力学问题及相关模型繁多而复杂。本文对石油储层中的多种渗流力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其涉...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很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石油工程面临的对象变化很大,使得相关的渗流力学问题及相关模型繁多而复杂。本文对石油储层中的多种渗流力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其涉及的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石油储层渗流力学基本模型,探明了石油工程中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如化学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气驱采油技术、热力采油技术等)所涉及渗流力学模型的本质,对采用不同井型(如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等)开发方式时的渗流力学模型也进行了本质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何种技术环境,其渗流规律均可以表述为渗流力学基本方程在特殊条件下的改进模型。本文结果对研究新问题的渗流力学模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储层 渗流力学模型 内在本质 多孔介质 流体介质
下载PDF
井下管柱受力分析设计软件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任良 檀朝东 +3 位作者 冷显 李树翔 季亚辉 曾妮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年第16期44-46,共3页
本文基于三维井眼轨迹,运用现代力学理论及方法系统全面地分析生产、作业管柱在不同工况下所发生的复合受力及运动变化情况;校核井下工具和管柱的强度;优化管柱设计方案,形成了一套符合现场实际需求的井下管柱力学分析及安全强度计算、... 本文基于三维井眼轨迹,运用现代力学理论及方法系统全面地分析生产、作业管柱在不同工况下所发生的复合受力及运动变化情况;校核井下工具和管柱的强度;优化管柱设计方案,形成了一套符合现场实际需求的井下管柱力学分析及安全强度计算、校核与评估系统,编制了《井下管柱受力分析设计》软件。软件的计算结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柱 井眼轨迹 受力分析 设计 校核
下载PDF
关注方法引导提升复习效率——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浅析
15
作者 张任良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第28期4-4,共1页
高三学生的学习与高一、高二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高一、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基础阶段,当学生迈入高三阶段,就要对之前两年的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开始有规律的进行复习。这不仅加大了高中教师的统筹工作难度,更加大了学生的心... 高三学生的学习与高一、高二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高一、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基础阶段,当学生迈入高三阶段,就要对之前两年的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开始有规律的进行复习。这不仅加大了高中教师的统筹工作难度,更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复习难度。因此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复习计划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辅导,帮助每位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有效率的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英语复习 方法策略 复习备考 提升效率
下载PDF
Lateral Migration and Nonuniform Rotation of Biconcave Particle Suspended inPoiseuille Flow
16
作者 闻炳海 陈艳燕 +2 位作者 张任良 张超英 方海平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14-117,共4页
A biconcave particle suspended in a Poiseuille flow is investigated by the multiple-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with the Galilean-invariant momentum exchange method.The lateral migration and equilibrium o... A biconcave particle suspended in a Poiseuille flow is investigated by the multiple-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with the Galilean-invariant momentum exchange method.The lateral migration and equilibrium of the particle are similar to the Segré-Silberberg effect in our numerical simulations.Surprisingly,two lateral equilibrium positions are observed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easing positions of the biconcave particle.The upper equilibrium positions significant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Reynolds number,whereas the lower ones are almost insensitive to the Reynolds number.Interestingly,the regular wave accompanied by nonuniform rotation is exhibited in the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biconcave particle.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biconcave shape in various postures interacts with the parabolic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Poiseuille flow.A set of contours illustrate the dynamic flow field when the biconcave particle has successive postures in a rotati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CONCAVE POSITIONS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空心玻璃微珠/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余为 王亚东 +2 位作者 张任良 李婷 李慧剑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0-308,共9页
制备了纤维长度为1 mm和2 mm的碳纤维增强空心玻璃微珠/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纤维质量比分别为0.2%、0.5%、1%和3%。对材料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压缩实验,研究了纤维长度和纤维质量比对其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压缩强度和压缩弹性模量... 制备了纤维长度为1 mm和2 mm的碳纤维增强空心玻璃微珠/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纤维质量比分别为0.2%、0.5%、1%和3%。对材料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压缩实验,研究了纤维长度和纤维质量比对其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压缩强度和压缩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两种长度的碳纤维都能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压缩力学性能。随着碳纤维质量比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5%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则随纤维含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当碳纤维的长度为1 mm质量比为0.5%时,复合材料试件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比未添加纤维时分别提高198%和110%。碳纤维的长度为1 mm时纤维含量的变化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压缩弹性模量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当纤维长度为2 mm时纤维含量的变化对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纤维 空心玻璃微珠/环氧树脂 弯曲强度 压缩强度
原文传递
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在岩心微通道中的双重减阻机制及其实验验证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3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丁伟朋 龚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36-342,共7页
提出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并通过对比岩心切片吸附纳米颗粒前后以及冲刷前后的表面微结构、润湿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处理之后的岩心切片表面表现为强亲水性,并且存在一... 提出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并通过对比岩心切片吸附纳米颗粒前后以及冲刷前后的表面微结构、润湿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处理之后的岩心切片表面表现为强亲水性,并且存在一层致密的纳米颗粒吸附层;冲刷之后岩心切片表面的纳米颗粒吸附层依然存在,但其表面已逐渐转变为强/超疏水性,反映了纳米颗粒吸附层表面的表面活性剂被逐渐清洗干净.注水初期,主要表观为表面活性剂的化学减阻作用.随着注水过程的进行,主要体现为以疏水表面的滑移效应为主的力学减阻机制.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驱替后的岩心的水相渗透率平均提高幅度达84.3%,减阻效果显著,证实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颗粒 分散液 双重减阻机制 岩心微通道
原文传递
纳米颗粒吸附岩心表面的强疏水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3 位作者 张任良 丁伟朋 龚玮 程毅翀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57-364,共8页
通过将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可以形成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双重微结构表面,从而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在岩心微通道壁面产生水流滑移,达到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对纳米颗粒... 通过将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可以形成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双重微结构表面,从而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在岩心微通道壁面产生水流滑移,达到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对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叙述了荷叶、蚊子腿以及水黾腿的超疏水特征;介绍了制备具有亚微米、纳米双重微结构的强疏水表面的纳米颗粒吸附法;给出了规则排列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的物理机制,根据真实的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给出了接触角的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分散液处理后,岩心的平均水相渗透率提高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法 双重微结构 疏水
原文传递
Seepage model and experiments of drag reduction by nanoparticle adsorp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龚玮 狄勤丰 +3 位作者 王新亮 华帅 张任良 叶峰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6期871-876,共6页
The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HNP)adsorption is a new technique of drag reduction,which changes the wettability of the porous walls of the core,generates the slip-boundary of the fluid flow and consequently enhances th... The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HNP)adsorption is a new technique of drag reduction,which changes the wettability of the porous walls of the core,generates the slip-boundary of the fluid flow and consequently enhances the oil recovery.In the present work,a seepage mod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lip effect in the micro-channel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quivalent pore radius modified by the HNP adsorp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arcy’s law.The permeability of the non-wetting phase in the porous media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its dependence on the slip length,while the slip length is determined by a function of the contact angle and the equivalent pore radius.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by use of the COMSOL multiphysics,and an acceptable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is achieved(with an error less than 2.5%).The present model can then be used for the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 oilfield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模型 吸附 纳米颗粒 实验 减阻 滑移边界 孔隙半径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