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刮痧》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伯存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刮痧》 电影艺术 文化分析 精神困境 文化误读 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 中国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伯存 王冬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6-29,共4页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教学改革 路径 方法
下载PDF
挑战阅读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伯存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32,共6页
关键词 长篇 《檀香刑》 莫言 小说 叙事艺术 意蕴 对读 挑战 内涵 可能性
下载PDF
抵抗现代性的寓言——重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伯存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3,共4页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其思想的深邃和形式的独特,在90年代甫一问世就引起文坛的高度关注、争议,随着时间流逝,毫无疑问,它业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①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多少受到西方哲学界“语言学转向...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其思想的深邃和形式的独特,在90年代甫一问世就引起文坛的高度关注、争议,随着时间流逝,毫无疑问,它业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①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多少受到西方哲学界“语言学转向”的启发,它探究、表现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如何介入人生、生活的。它的词典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桥词典》 韩少功 现代性 20世纪中国文学 “语言学转向” 重读 寓言 长篇小说
下载PDF
1980年代“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伯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
从男性气概、男性主体的角度论述1980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面向,能够看出"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如何表征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通过发掘文学文本中的社会文化要素的文化分析方法以及文学文本与其他社会文本、场域的互证分... 从男性气概、男性主体的角度论述1980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面向,能够看出"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如何表征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通过发掘文学文本中的社会文化要素的文化分析方法以及文学文本与其他社会文本、场域的互证分析,能够发现它们的表征机制以及时代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的支撑和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男子汉”文学 中国文学
下载PDF
征婚广告:从私人话语到公共叙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伯存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9-156,共8页
关键词 征婚广告 大众传媒 公共叙事 时代精神
下载PDF
莫言的民间狂欢世界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伯存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102,共2页
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山东高密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口头文学、说唱戏曲的影响。莫言小说不仅在思想蕴含上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狂欢化特质,而且在语言、结构、文本叙述层面上也体现出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是当之无愧的民... 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山东高密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口头文学、说唱戏曲的影响。莫言小说不仅在思想蕴含上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狂欢化特质,而且在语言、结构、文本叙述层面上也体现出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是当之无愧的民间文化的表现者和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民间文化 狂欢
下载PDF
无疆界写作——重读张承志《心灵史》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伯存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4期50-56,共7页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是90年代文学的重要收获。①无论从丰厚的思想容量还是从跨文体写作的形式来看,它都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90年代的评论家们解读该作关注的焦点往往是精神价值层面:信仰精神、理想主义、终极关怀、苦难意识等。
关键词 哲合忍耶 心灵史 张承志 黄土高原 宗教信仰 跨文体写作 理想主义 文学 方法论 历史学
下载PDF
王小波的文学世界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伯存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4-156,共3页
王小波的小说体现出谐趣和超拔恢宏的想象力。死亡叙事的种种悖谬,死刑游戏和狂欢化诗学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长篇小说《万寿寺》是王小波探求小说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后现代作品。王小波的杂文是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世... 王小波的小说体现出谐趣和超拔恢宏的想象力。死亡叙事的种种悖谬,死刑游戏和狂欢化诗学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长篇小说《万寿寺》是王小波探求小说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后现代作品。王小波的杂文是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世纪绝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小说 杂文
下载PDF
现代文学教学中重“史”轻“文”误区之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伯存 孔庆林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前存在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史实"轻"文本"误区,是一种偏离教学目的的本末倒置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时缩减的客观因素,更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现代文学的教学应是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兼顾,某种意义... 目前存在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史实"轻"文本"误区,是一种偏离教学目的的本末倒置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时缩减的客观因素,更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现代文学的教学应是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兼顾,某种意义上,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作品文本的分析、鉴赏,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误区 文学史 文本
下载PDF
离散中追寻生命踪迹的自我书写——论张爱玲小说《小团圆》及其晚年的文学书写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伯存 《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团圆 张爱玲 离散 生命踪迹 自我书写
下载PDF
周氏兄弟的古砖收藏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伯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5-78,共4页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有着太多的同与异,在改造国民性、“立人”思想等方面有着高度一致,他们的差异性也很明显,荣与辱、冷与热、刚健与恬静、战斗人生与审美人生等等,构成“有意味的参照”。他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镜像。在...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有着太多的同与异,在改造国民性、“立人”思想等方面有着高度一致,他们的差异性也很明显,荣与辱、冷与热、刚健与恬静、战斗人生与审美人生等等,构成“有意味的参照”。他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镜像。在生活情趣、个人爱好方面他们颇有相通相似之处,比如,收藏古砖及拓片,鲁迅勉力搜集、研究古砖十余年,周作人深受鲁迅影响,对古砖迷恋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藏 兄弟 “立人”思想 审美人生 改造国民性 生活情趣 个人爱好
下载PDF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与1990年代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伯存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北京人在纽约》塑造了一个具有“痞子”气质的男性形象,“痞子”也是表征中国1990年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符号。该剧通过对王起明的塑造,在1990年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媒体神话和时代偶像,他的“成功”使受众产生强烈的精神认同。该... 《北京人在纽约》塑造了一个具有“痞子”气质的男性形象,“痞子”也是表征中国1990年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符号。该剧通过对王起明的塑造,在1990年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媒体神话和时代偶像,他的“成功”使受众产生强烈的精神认同。该剧表征了无视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是错误的。该剧中的“景观”建构勾起了剧中人和广大受众对美国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无尽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北京人在纽约》 1990年代
下载PDF
国族情怀 身体政治 私己爱欲——解析李安电影《色·戒》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伯存 《枣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1-36,共6页
影片《色·戒》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以时代洪流为背景和底色,以身体政治学为焦点,由性到情的生发,叙述了不可能环境中之可能的一场旷世奇恋,表现了复杂、模糊、幽深、微妙的人性人情。李安以特有的细腻、绵密、从容将这场&qu... 影片《色·戒》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以时代洪流为背景和底色,以身体政治学为焦点,由性到情的生发,叙述了不可能环境中之可能的一场旷世奇恋,表现了复杂、模糊、幽深、微妙的人性人情。李安以特有的细腻、绵密、从容将这场"荒腔走板"岁月里的奇情叙述得无奈而凄美、委婉而悸动,将个体生命在感性(色)与理性(戒)、天性冲动与社会规范间的纠缠与冲突中的挣扎与沉沦演绎得酣畅淋漓。这是历史大叙事覆盖、笼罩下的小叙事,是关于个体生命、情感的私语,影片在历史的背面反写历史,解构了几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僵化的、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和英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李安 电影研究
下载PDF
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张爱玲《异乡记》释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伯存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5期95-99,共5页
《异乡记》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此作建构起一种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历史观,由此它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 《异乡记》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此作建构起一种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历史观,由此它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深邃的大境界,具有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幽远的审美纵深,这是这部三万多字的残稿最大的文学价值之一。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还是一个孤独的"内面的人"对"风景的发现"的过程,呈现出"风景的心灵化",此作对风景的描绘存在着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反转"、"颠倒"现象。此外,《异乡记》还是自我心灵的自白,对"我"内心的关注和对文本表现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一样重要,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内视"的文本,面向自我的文本,这是一个"心火"在燃烧的自我。再者,还要关注那个一直没有现身而又无所不在的隐形(身)人,他的"缺席的在场"的意义,他如何左右了叙事者。《异乡记》是内与外、火与冰、实与虚、个人与民族、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异乡记 游历小说 中国 风景 心火
下载PDF
莫言的“灵幻现实主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伯存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6-19,共4页
用"灵幻现实主义"来概括莫言的小说,一方面突出幻觉、幻想、幻象的意蕴,一方面又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区别。从《生死疲劳》的思想内容上看,讲的是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由亡灵一次次投胎成动物和人的故事,"灵"... 用"灵幻现实主义"来概括莫言的小说,一方面突出幻觉、幻想、幻象的意蕴,一方面又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区别。从《生死疲劳》的思想内容上看,讲的是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由亡灵一次次投胎成动物和人的故事,"灵"一词令人联想到灵魂、幽灵、鬼魂、生灵、神灵、亡灵、灵灭、显灵等,说"灵幻现实主义",既与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相契合,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二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灵魂的六道轮回这一灵巧的艺术形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五十年时间跨度的中国社会风云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灵幻"让我们想到灵感、精灵、机灵、空灵、灵怪、灵异、灵光、灵活、灵机、灵敏、灵气、灵巧、灵通、通灵、灵犀、灵性等等。而这些词汇、概念的综合恰恰是莫言小说的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作家莫言有着一颗敏感、灵敏、机灵的赤子之心,他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像充满灵性的精灵,灵感泉涌,灵气四溢,灵异万端,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灵幻现实主义
下载PDF
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艺术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伯存 《枣庄师专学报》 2001年第6期10-13,共4页
本文从意象分析法的角度 ,论述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的意义 。
关键词 王小波 精神结构 小说 结构艺术 《三十而立》 《黄金时代》 文学评论 《我的阴阳两界》
下载PDF
尺牍:一种文体的接续与转化——以《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伯存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文体,像启、表、疏、檄、碑、制、铭、赞、颂、墓志铭等等,随着社会发展、文学演进和文体功能的衰退,已经逐渐消失了;而一些历史悠久的文体至今还葆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如尺牍(书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书信,在现代...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文体,像启、表、疏、檄、碑、制、铭、赞、颂、墓志铭等等,随着社会发展、文学演进和文体功能的衰退,已经逐渐消失了;而一些历史悠久的文体至今还葆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如尺牍(书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书信,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学中,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文学价值。沈从文的《湘行书简》就是如水墨画般的一组美文;而近期出版的《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不应仅当作文学史料看待,它是一部现代散文精品集,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美文,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接续了中国文学中的尺牍传统,并作了现代的转化与创新,是一种新式尺牍的集成,确立了尺牍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体在现代文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从文体的角度开展现代作家尺牍、书札研究,以周氏兄弟为中心,旁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张爱玲、沈从文、俞平伯、废名等等作家,也许不失为一条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俞平伯 通信集 尺牍
下载PDF
复堂和知堂
19
作者 张伯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71,共6页
晚清浙江出了两位以日记知名的大儒:李慈铭,号莼客,室名越缦堂,会稽(今绍兴)人,其《越缦堂日记》曾风行一时。谭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有《复堂日记》(《谭献日记》)行世。周作人在《鲁迅的文学修养》... 晚清浙江出了两位以日记知名的大儒:李慈铭,号莼客,室名越缦堂,会稽(今绍兴)人,其《越缦堂日记》曾风行一时。谭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有《复堂日记》(《谭献日记》)行世。周作人在《鲁迅的文学修养》一文中提到,鲁迅早年读过《越缦堂日记》。想来多少受过点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缦堂日记》 《复堂日记》 文学修养 李慈铭 杭州市 周作人 浙江 谭献
下载PDF
知堂题跋
20
作者 张伯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3,共4页
题跋是一种古典文体,是别一样的散文(收藏家关涉版本目录、金石之学的文字除外),在现代社会几近消失了,它起于何时已不可考,盖观书画赏碑帖阅书籍者,一时感兴勃发,兴之所至,在卷首书尾空白处疾书数行题识之辞,聊以述怀,是为... 题跋是一种古典文体,是别一样的散文(收藏家关涉版本目录、金石之学的文字除外),在现代社会几近消失了,它起于何时已不可考,盖观书画赏碑帖阅书籍者,一时感兴勃发,兴之所至,在卷首书尾空白处疾书数行题识之辞,聊以述怀,是为题记跋尾。最初应是无意为之,后来成了“自觉”的书写。明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指出:“汉晋诸集,题跋不载,至唐韩、柳有读某书及读某文题其后之名。迨宋欧、曾而后,始有跋语。”㈨欧阳修作有《杂题跋》27篇,苏东坡、黄庭坚不仅在诗词方面是开宗立派的一代文豪宗师,还是著名书法家,他们将题跋这种小众文体推向高峰,各有专集《东坡题跋》《山谷题跋》行世。明清时期,辑录前人题跋或者自撰题跋专集刊行者,风行一时。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甚至为苏黄题跋等19种题跋专集作题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谷题跋》 版本目录 现代社会 “自觉” 明清时期 苏东坡 收藏家 空白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