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酸酯乳液在氯乙烯悬浮聚合体系中稳态原位增韧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夏宇正 王熙宁 +4 位作者 石淑先 陈晓农 张作岐 张德龙 徐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nm左右的均相交联共聚乳液(AC),并将其作为氯乙烯悬浮聚合用接枝改性剂,原位接枝共聚和原位共混进行增韧改性,以制备高抗冲复合聚氯乙烯树脂(AC-PVC)。研究了乳化剂...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nm左右的均相交联共聚乳液(AC),并将其作为氯乙烯悬浮聚合用接枝改性剂,原位接枝共聚和原位共混进行增韧改性,以制备高抗冲复合聚氯乙烯树脂(AC-PVC)。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EA用量对AC乳液稳定性及乳胶粒粒径的影响,模拟了AC乳液在三氯乙烯悬浮聚合体系中的稳定性,并在20 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氯乙烯悬浮聚合试验,对不同分散剂用量下所得AC-PVC颗粒形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釜粘釜现象明显改善,粗粒径的AC-PVC比例降低,且AC-PVC的抗冲性能显著提高,最高缺口冲击强度可达普通SG-5型PVC树脂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乳液 悬浮聚合 稳态 原位增韧改性 高抗冲聚氯乙烯
下载PDF
氯乙烯悬浮聚合用ACR乳液及抗冲PVC树脂的制备 被引量:3
2
作者 夏宇正 赵秋颖 +2 位作者 石淑先 赵永禄 张作岐 《聚氯乙烯》 CAS 2015年第11期17-22,共6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ACR乳液,并与氯乙烯悬浮聚合制备了抗冲PVC树脂,考察了种子单体配比对种子乳液粒径的影响,种子乳液用量对ACR乳液粒径的影响,ACR乳液粒径对抗冲PVC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共聚的2种种子单体的结构相...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ACR乳液,并与氯乙烯悬浮聚合制备了抗冲PVC树脂,考察了种子单体配比对种子乳液粒径的影响,种子乳液用量对ACR乳液粒径的影响,ACR乳液粒径对抗冲PVC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共聚的2种种子单体的结构相近,因此其配比对种子乳液粒径影响不大;2采用不同种子乳液用量制得的ACR乳液,实测粒径与理论粒径相差在7 nm以内,表明ACR乳液的粒径是可控的;3ACR乳液的适宜粒径为(200±10)nm,此时PVC树脂的冲击强度得到大幅提升,拉伸强度略有下降,维卡软化温度基本不受影响;4该ACR乳液与氯乙烯悬浮聚合时没有粘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 ACR 冲击性能 悬浮聚合 乳液 核壳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ACR接枝氯乙烯树脂(ACR-g-VC)合成专利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小宁 赵永禄 +1 位作者 张磊 张作岐 《聚氯乙烯》 CAS 2017年第8期17-23,共7页
对国内外ACR-g-VC树脂合成专利进行解析、归纳,重点分析了ACR乳液存在下的VC悬浮接枝聚合工艺。认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ACR-g-VC树脂须具备以下特点:采用单一结构、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AC R乳液,且胶乳粒径控制在100~150 nm,并具有适宜的... 对国内外ACR-g-VC树脂合成专利进行解析、归纳,重点分析了ACR乳液存在下的VC悬浮接枝聚合工艺。认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ACR-g-VC树脂须具备以下特点:采用单一结构、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AC R乳液,且胶乳粒径控制在100~150 nm,并具有适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 PVC 接枝共聚 抗冲改性 专利 解析
下载PDF
高发泡PVC阻燃保温材料应用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作岐 杨秉贵 《聚氯乙烯》 CAS 2015年第11期1-4,共4页
分析了高发泡PVC保温材料的性能指标,并与目前市场上其他的保温发泡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以及酚醛树脂泡沫塑料(PF)等进行对比,指出高发泡PVC阻燃保温材料作为一种新... 分析了高发泡PVC保温材料的性能指标,并与目前市场上其他的保温发泡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以及酚醛树脂泡沫塑料(PF)等进行对比,指出高发泡PVC阻燃保温材料作为一种新的保温材料,具有难燃、质轻、热导率低、隔音性好、缓冲性能和比强度高等优点,可以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发泡PVC 阻燃材料 保温材料 建筑节能
下载PDF
ACR接枝共聚高抗冲PVC树脂的制备
5
作者 张作岐 赵秋颖 《化工管理》 2015年第6期132-133,共2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高抗冲PVC树脂,将丙烯酸酯类复合胶乳与氯乙烯单体进行悬浮接枝聚合,利用氯乙烯单体在聚丙烯酸酯中的溶胀特性制备而成。该新型树脂综合性能优异,缺口冲击强度高,应用领域广泛。
关键词 ACR 接枝共聚 高抗冲强度
下载PDF
石墨烯/PVC原位聚合树脂的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永禄 韩和良 +8 位作者 王雅玲 叶鹏 王猛 黄胜兵 李波 胡玲玲 张作岐 周菊 丁风丽 《聚氯乙烯》 CAS 2015年第9期24-29,共6页
介绍了石墨烯的制备工艺与改性方法、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制备了氧化还原石墨烯/PVC原位聚合树脂,发现其耐热性能、热稳定时间(刚果红法)得到改善;改性的氧化还原石墨烯可明显提高PVC树脂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但拉伸... 介绍了石墨烯的制备工艺与改性方法、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制备了氧化还原石墨烯/PVC原位聚合树脂,发现其耐热性能、热稳定时间(刚果红法)得到改善;改性的氧化还原石墨烯可明显提高PVC树脂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但拉伸强度略微降低,而未改性氧化还原石墨烯则会降低PVC树脂的力学性能。电镜照片显示氧化还原石墨烯/PVC原位聚合树脂中石墨烯与聚合物基体呈现砖墙形纳米层层自组装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 石墨烯 原位聚合 改性
下载PDF
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胶乳增韧PVC共聚树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沈小宁 张作岐 杨松 《聚氯乙烯》 CAS 2018年第5期1-9,15,共10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胶乳增韧PVC共聚树脂(NCR)。先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制得粒径为120~140 nm的轻度交联复合胶乳,再利用氯乙烯单体对聚丙烯酸酯的溶胀特性,使上述胶乳与氯乙烯单体发生悬浮接枝聚合,形成... 介绍了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胶乳增韧PVC共聚树脂(NCR)。先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制得粒径为120~140 nm的轻度交联复合胶乳,再利用氯乙烯单体对聚丙烯酸酯的溶胀特性,使上述胶乳与氯乙烯单体发生悬浮接枝聚合,形成具有互穿包覆结构的聚丙烯酸酯类弹性体纳米粒子增韧PVC共聚树脂。通过与PVC-SG5共混CPE/ACR/MBS的改性材料进行对比,发现NCR具有优异的常/低温缺口冲击性能,而且其综合力学性能优越,具有刚韧平衡的优势。此外,该共聚树脂易塑化,加工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氯乙烯 纳米粒子 共聚 增韧 PVC 冲击强度 塑化性能
下载PDF
超低聚合度PVC树脂的研发与生产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治宁 赵永禄 +2 位作者 张作岐 宋志刚 杨松 《聚氯乙烯》 CAS 2018年第11期1-4,共4页
以α-巯基乙醇为链转移剂,在50 L聚合釜试验生产超低聚合度PVC树脂。考察了链转移剂、分散剂、引发剂的用量及配比对聚合反应及产品性能的影响,并在14 m^3聚合釜上进行了中试生产。
关键词 超低聚合度PVC树脂 链转移剂 α-巯基乙醇 分散剂 引发剂
下载PDF
大力推广高性能PVC建筑模板——符合绿色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洪欣 赵永禄 张作岐 《聚氯乙烯》 CAS 2017年第8期7-10,共4页
从建筑模板的发展情况、推广使用的意义、目前国内外使用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PVC建筑模板进行了具体介绍,旨在倡导和开发高性能、高质量的PVC建筑模板,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
关键词 PVC 建筑模板 绿色环保 以塑代木
下载PDF
PVC树脂性能对塑料加工的影响
10
作者 杨秉贵 张作岐 《化工管理》 2014年第17期143-143,共1页
在塑料加工中,采用PVC树脂来生成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即PVC塑料管材,其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则对PVC树脂性能对塑料加工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 PVC树脂 性能 塑料加工 PVC塑料管材
下载PDF
磺酸/羧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粒径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宇正 寇红叶 +5 位作者 石淑先 陈晓农 赵永禄 张作岐 王雅玲 刘伟海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6,共5页
以磺酸型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4-丁二醇(BDO)及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原料制备水性聚氨酯,讨论了初始R值(n(—NCO)/n(—OH))、DMPA含量、二异氰酸酯种类、预聚体—NCO含量对水性聚氨酯分散体... 以磺酸型聚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4-丁二醇(BDO)及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原料制备水性聚氨酯,讨论了初始R值(n(—NCO)/n(—OH))、DMPA含量、二异氰酸酯种类、预聚体—NCO含量对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的初始R值下,用IPDI与TDI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粒径差别不大;当—NCO质量分数在1.40%~2.78%之间、初始R值小于6、DMPA质量分数为2.00%时,所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粒径较小(24.5~63.2 nm)且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羧酸型 水性聚氨酯 粒径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