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者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运用——基于南京大学图书馆NLSP系统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侃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97-204,共8页
海量的读者信息数据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发并运用的NLSP系统所产生的相关读者数据为样本,从读者综合借还、读者分类借阅、文献利用率、文献周转率、读者借阅量、读者请求等六个方面,分析... 海量的读者信息数据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发并运用的NLSP系统所产生的相关读者数据为样本,从读者综合借还、读者分类借阅、文献利用率、文献周转率、读者借阅量、读者请求等六个方面,分析读者大数据在阅读推广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大数据 NLSP系统 阅读推广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域中的学术文本翻译——以Handbook of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节选)汉译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侃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35-139,共5页
以Handbook of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部分章节的翻译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结合学术类文本的一般特点,具体阐释了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过程。整个翻译实践秉承适应选择的原则,遵循三维转换,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方面适... 以Handbook of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部分章节的翻译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结合学术类文本的一般特点,具体阐释了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过程。整个翻译实践秉承适应选择的原则,遵循三维转换,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方面适应性转换的方法,以译者为中心,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将原文生态移植到译文生态,实现两个文本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从而产出实现文本交际功能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学术翻译 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生态平衡
下载PDF
白居易诗英美阅读史
3
作者 张侃宁 《学语文》 2021年第6期85-87,96,共4页
近代以来,白居易诗开始走出“汉文化圈”,逐渐融入英语世界。在英国,翟理斯、克莱默开“白诗”译介之先河,韦利则将这一事业发扬光大。美国的“白诗”译介与研究,虽稍晚于英国,但后来居上。列维《白居易诗歌翻译》四卷,代表着美国“白... 近代以来,白居易诗开始走出“汉文化圈”,逐渐融入英语世界。在英国,翟理斯、克莱默开“白诗”译介之先河,韦利则将这一事业发扬光大。美国的“白诗”译介与研究,虽稍晚于英国,但后来居上。列维《白居易诗歌翻译》四卷,代表着美国“白诗”翻译的最高水平;尤金·法菲尔、杜希德、保罗·高汀、司马德琳、宇文所安等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白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英美“白诗”阅读史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扇窗也能为我们的中学古诗教学提供一双“异域之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诗 英美 阅读史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翻译
4
作者 张侃宁 《学语文》 2019年第2期65-66,96,共3页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是人们十分常见的认知方式。隐喻性的语言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能否精当、巧妙地翻译出其中的隐喻,不仅直接关乎诗意的传达,同时也关乎诗词的美感与情感的抒发。本文从中国古典诗...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是人们十分常见的认知方式。隐喻性的语言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能否精当、巧妙地翻译出其中的隐喻,不仅直接关乎诗意的传达,同时也关乎诗词的美感与情感的抒发。本文从中国古典诗词入手,探讨其中隐喻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 隐喻 翻译
下载PDF
傅雷翻译理论的中国文论根柢
5
作者 张侃宁 《学语文》 2018年第3期71-72,68,共3页
傅雷先生用其独具神韵的“傅雷体华文语言”翻译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这些伟大的实践离不开其翻译理论的指导,而其翻译理论的根柢正在中国传统文论之中。本文从翻译家修养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先生用其独具神韵的“傅雷体华文语言”翻译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这些伟大的实践离不开其翻译理论的指导,而其翻译理论的根柢正在中国传统文论之中。本文从翻译家修养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重神似不重形似”三个方面,论述傅雷翻译理论的中国文论根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 翻译理论 中国文论
下载PDF
晋唐般若“物”观及其诗学意义
6
作者 张侃宁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年第1期216-229,共14页
佛教般若学将"物"分为"物色"与"物性"两个层次,启发人们透过变动不居之"物色"而证悟空空之"物性"。魏晋南北朝,随着般若学的流行,"物色"演变为诗学范畴。中唐诗学从般若... 佛教般若学将"物"分为"物色"与"物性"两个层次,启发人们透过变动不居之"物色"而证悟空空之"物性"。魏晋南北朝,随着般若学的流行,"物色"演变为诗学范畴。中唐诗学从般若中观思维出发,努力探寻诗的"象外"之意,从而促进了意境理论的成熟。可以说,对"物性"的证取,是意象理论向意境理论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 物色 物性 意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