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充和作品选
1
作者 张充和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46-,45,共2页
关键词 张充 昆曲艺术 诗评 九点烟 松声 诗云 数峰 遗韵 传统文化艺术 十三行
原文传递
张充和作品选
2
作者 张充和 《书法》 2021年第3期105-105,共1页
原文传递
我的幼年
3
作者 张充和 《人民周刊》 2016年第16期92-92,共1页
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高声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 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高声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我的幼年》
下载PDF
从洗砚说起——纪念沈尹默师
4
作者 张充和 《美术之友》 2004年第3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沈尹默 曾家岩 于右任 潘伯鹰 对我说 徐道邻 五字执笔法 谢稚柳 二王 乔大壮
下载PDF
最后的文人
5
作者 缪哲 张充和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张充和生于1914年。曾祖张声树,是晚清著名人物;他初由淮军起家,后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因家族“老派”,在新式教育盛行的民国初年,张充和的正式教育却是在老式家塾里完成的。这样的经历,一方面在她身上烙下了传统文人的... 张充和生于1914年。曾祖张声树,是晚清著名人物;他初由淮军起家,后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因家族“老派”,在新式教育盛行的民国初年,张充和的正式教育却是在老式家塾里完成的。这样的经历,一方面在她身上烙下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另一方面也涂就了我们后来心目里“张充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人 著名人物 两广总督 民国初年 新式教育 正式教育
下载PDF
《中国文化研究》创刊号(1993年)封面暨题辞
6
作者 季羡林 张充和 +4 位作者 张岱年 费孝通 钟敬文 任继愈 萧乾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原文传递
一曲微茫度此生
7
作者 张充和 张宗和 《读者欣赏》 2017年第3期12-13,共2页
从1949年开始,张充和与张宗和开始跨国通信,一直持续到张宗和病逝,这一年是1977年,“文革”收尾。其间10年,张宗和经历了风风雨雨,其中痛楚,唯有他自己最刻骨。查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
关键词 张充和 张宗和 跨国通信
原文传递
悼杨荫浏先生
8
作者 赵如兰 张充和 +13 位作者 周文中 傅汉思 韩国■ 爱蓝凯根 库特纳 梁铭越 李伯曼 刘邦瑞 吕振原 李林德 莫德昌 史达伯 展艾伦 荣鸿曾 《音乐研究》 1985年第1期111-111,共1页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国音乐学界的杨荫浏先生在北京去世了,我们听到这消息都感到失去了一位老前辈。他整岁是八十四,最后几年他虽然因病身体很弱,但是在学术上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停。他喜欢朋友们去看他,我们一些从海外回国到北京去...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国音乐学界的杨荫浏先生在北京去世了,我们听到这消息都感到失去了一位老前辈。他整岁是八十四,最后几年他虽然因病身体很弱,但是在学术上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停。他喜欢朋友们去看他,我们一些从海外回国到北京去拜访他的人,都忘不了他的那种热情。为了省力,省时间,他见到我们一句废话也不说,想到什么音乐上的问题马上就谈起来,每次总是给我们很多启发,有时看护他的护士们怕他太兴奋还得劝他休息一下再继续谈。杨先生是中外公认的中国音乐学界的领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杨荫浏 中国音乐学 朋友 副教授 昆曲 大学音乐 领导者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原文传递
《仕女图》始末
9
作者 张充和 《苏州杂志》 2010年第6期18-20,共3页
郑肇经(1894—1989),字权伯,号泉白,泰州人,是个功不可没的水利专家,教学,写作,领导,以及参加各项水利工程。抗战期间是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实验室在沙坪坝,办事处在上清寺聚兵村。因他一只小腿是假的,行动尚可,跑警报不行,所以防空... 郑肇经(1894—1989),字权伯,号泉白,泰州人,是个功不可没的水利专家,教学,写作,领导,以及参加各项水利工程。抗战期间是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实验室在沙坪坝,办事处在上清寺聚兵村。因他一只小腿是假的,行动尚可,跑警报不行,所以防空洞进口就在他办公室中。同尹默先生曾家岩住处很近,交往人物也大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女 章士钊 水利专家 防空洞 题词 书房 回忆录 负责人 苏州 照片
原文传递
吃茶
10
作者 张充和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2015年第9期6-8,共3页
苏州人同扬州人都爱吃茶,但同福建人吃茶又两样。福建人的吃茶以小壶小杯慢品,苏扬人则不然。扬州人有句土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是指吃茶,水包皮是指洗澡。皮包水当然是大量的饮茶了。苏州的吃茶大多是在下午三四... 苏州人同扬州人都爱吃茶,但同福建人吃茶又两样。福建人的吃茶以小壶小杯慢品,苏扬人则不然。扬州人有句土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是指吃茶,水包皮是指洗澡。皮包水当然是大量的饮茶了。苏州的吃茶大多是在下午三四点时,但也有从早到晚,从浓茶变成白开水,那是最有闲的人或失业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茶 福建人 皮包 扬州 苏州 洗澡 开水
原文传递
我的幼年
11
作者 张充和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9年第12期36-37,共2页
告诉我幼年生活的只有“忆”,它并且还告诉我那时的生活虽然很平淡,和别的孩子一样;但是比现在的生活要有味得多,温暖得多。在当时并不感觉到有味或是温暖,这才是真正的有味和温暖,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的好处,是再也感觉不到的;除非是现在... 告诉我幼年生活的只有“忆”,它并且还告诉我那时的生活虽然很平淡,和别的孩子一样;但是比现在的生活要有味得多,温暖得多。在当时并不感觉到有味或是温暖,这才是真正的有味和温暖,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的好处,是再也感觉不到的;除非是现在才这样感觉着。然而,假使现在同样处在不知不觉的有味和温暖中,又何尝会感觉到那时的有味和温暖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有味 生活 温暖 幼年 告诉
原文传递
从洗砚说起——纪念沈尹默师
12
作者 张充和 《书摘》 2016年第10期27-29,共3页
数十年来每在洗砚时都不能忘记尹师,所以必得从此开始。当年重庆曾家岩陶园的吃用水都是用人工从嘉陵江中挑上来的,涓滴都是可贵。尹师书桌上一盂清水,从早到晚,先用磨墨,后用洗砚,洗砚时用笔蘸水在砚上来回洗擦,就在废纸上写字... 数十年来每在洗砚时都不能忘记尹师,所以必得从此开始。当年重庆曾家岩陶园的吃用水都是用人工从嘉陵江中挑上来的,涓滴都是可贵。尹师书桌上一盂清水,从早到晚,先用磨墨,后用洗砚,洗砚时用笔蘸水在砚上来回洗擦,就在废纸上写字画竹,到了满纸笔墨交加时再换纸,如此数番,砚墨已尽,再用废纸擦干。并又把笔一面蘸水一面用纸擦笔,也是到笔根墨尽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尹默 纪念 废纸 嘉陵江 写字
原文传递
我的幼年
13
作者 张充和 《中华活页文选(初三)》 2018年第11期17-19,93,共4页
①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一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我的幼年
14
作者 张充和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2017年第12期36-37,95,96,共4页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一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我是祖母生的
15
作者 张充和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016年第19期12-12,共1页
4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奠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一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阅读 《我是祖母生的》
原文传递
16
作者 张充和 《快乐语文》 2021年第1期38-39,共2页
孩子们欢喜下雪,雪会把一切冻僵的树都变成琼瑶。净白的大地,恰恰适合了孩子单纯而坦白的心灵。在我的孩童时代,为什么爱雪,如今已模糊了,如今的爱雪心理已带着一些感叹和回想了。回忆是片雪花,飘到什么地方就停住了脚,或者让微风吹起... 孩子们欢喜下雪,雪会把一切冻僵的树都变成琼瑶。净白的大地,恰恰适合了孩子单纯而坦白的心灵。在我的孩童时代,为什么爱雪,如今已模糊了,如今的爱雪心理已带着一些感叹和回想了。回忆是片雪花,飘到什么地方就停住了脚,或者让微风吹起来再飞。到了雪积厚了时,回忆也堆积起来,雪是依山依树,依着丘陵与房屋形体而堆积;回忆则随着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童时代 依山 琼瑶
原文传递
扇面
17
作者 张充和 《风流一代》 2019年第26期6-7,共2页
'小瞎子,师父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她也攀例学那扇子上面的松下童子,指着短墙外的城墙说是山,顽皮又骄傲地引笑了多少香客与施主。1918年12月,不知是哪一天,祠堂门首,积雪盈尺。她坐在篮子里,篮子底下垫着破棉... '小瞎子,师父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她也攀例学那扇子上面的松下童子,指着短墙外的城墙说是山,顽皮又骄傲地引笑了多少香客与施主。1918年12月,不知是哪一天,祠堂门首,积雪盈尺。她坐在篮子里,篮子底下垫着破棉絮,周围也塞着破棉袄。四周是雪,飘来脸上还是雪,哭一阵嘶一阵后,再沉默一阵。她像是在等待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墙 扇面 团扇
原文传递
扇面
18
作者 张充和 《青年博览》 2019年第23期54-55,共2页
“小瞎子,师父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她也攀例学那扇子上面的松下童子,指着短墙外的城墙说是山,顽皮又骄傲地引笑了多少香客与施主。1918年12月,不知是哪一天,祠堂门首,积雪盈尺。她坐在篮子里,篮子底下垫着破棉絮,周围也塞... “小瞎子,师父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她也攀例学那扇子上面的松下童子,指着短墙外的城墙说是山,顽皮又骄傲地引笑了多少香客与施主。1918年12月,不知是哪一天,祠堂门首,积雪盈尺。她坐在篮子里,篮子底下垫着破棉絮,周围也塞着破棉袄。四周是雪,飘来脸上还是雪,哭一阵嘶一阵后,再沉默一阵。她像是在等待什么。等没有人发现她时,她又是那样哭一阵嘶一阵,两天还不曾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子 祠堂 师父
原文传递
晓雾
19
作者 张充和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016年第34期24-24,共1页
记得那日到苏州时,别人告诉我:“你快见到你妈妈了。”一个从小就离开母亲的孩子,已经不大记得清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了,又听见别人一路上妈妈长妈妈短的,明知妈妈是个爱孩子的妈妈,但终究不知和妈妈能不能马上熟悉起来。因为我实在... 记得那日到苏州时,别人告诉我:“你快见到你妈妈了。”一个从小就离开母亲的孩子,已经不大记得清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了,又听见别人一路上妈妈长妈妈短的,明知妈妈是个爱孩子的妈妈,但终究不知和妈妈能不能马上熟悉起来。因为我实在是不大认识她。比见到一个陌生的客人还陌生,还怕难为情,就因为她是妈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妈 孩子 母亲
原文传递
从洗砚说起——纪念沈尹默师
20
作者 张充和 《书法》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86,共2页
数十年来每在洗砚时都不能忘记尹师,所以(回忆)必得从此开始。当年重庆曾家岩陶园的吃用水都是用人工从嘉陵江中挑上来的,涓滴都是可贵。尹师书桌上一盂清水,从早到晚,先用于磨墨,后用于洗砚,洗砚时用笔蘸水在砚上来回洗擦,就在废纸上... 数十年来每在洗砚时都不能忘记尹师,所以(回忆)必得从此开始。当年重庆曾家岩陶园的吃用水都是用人工从嘉陵江中挑上来的,涓滴都是可贵。尹师书桌上一盂清水,从早到晚,先用于磨墨,后用于洗砚,洗砚时用笔蘸水在砚上来回洗擦,就在废纸上写字画竹,到了满纸笔墨交加时再换纸,如此数番,砚墨已尽,再用废纸擦干。并又把笔一面蘸水一面用纸擦笔,也是到笔根墨尽为止。尹师曾对我说:“笔根干净,最是要紧。”尹师从不用隔夜宿墨。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