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觉华岛近海水域人工鱼礁建设对日本蟳生物连通的潜在影响
1
作者 张兆衡 武媛 +2 位作者 孙涛 杨薇 张子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6,共9页
人工鱼礁在改善局部海底流场、提升庇护场所、聚鱼增产、增加生物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评估觉华岛海域人工鱼礁的生态修复效果,筛选出10对微卫星引物对觉华岛海域自然岩礁1、自然岩礁2、人工鱼礁、海草床、泥沙底质5个典型生... 人工鱼礁在改善局部海底流场、提升庇护场所、聚鱼增产、增加生物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评估觉华岛海域人工鱼礁的生态修复效果,筛选出10对微卫星引物对觉华岛海域自然岩礁1、自然岩礁2、人工鱼礁、海草床、泥沙底质5个典型生态系统的日本蟳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连通性评估.结果表明:10个位点在5个群体中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2.94~17.72个,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30~0.82和0.67~0.95;不同生态系统日本蟳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6.06~7.45,观测杂合度H_(o)为0.64~0.74,期望杂合度H_(e)为0.85~0.88,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1.95±0.07,多态信息含量PIC均较高,平均值为(80.03±1.31)%;10个日本蟳微卫星位点的F-统计量(F_(IS)、F_(IT)、F_(ST))平均值分别为0.207±0.156、0.240±0.152、0.050±0.013,遗传分化的近交程度不同;不同生态系统间日本蟳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01~0.026,所有成对生态系统日本蟳的遗传分化均较小(F_(ST)<0.05);两两生态系统日本蟳的基因流为9.410~567.932,均>1,不同生态系统间日本蟳基因交流水平高,存在极强的生物连通,其中海草床、自然岩礁和人工鱼礁等生态系统间生物连通性极高,泥沙底质与其他生态系统日本蟳的连通程度相对较低.印证了人工鱼礁具有良好的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DNA 日本蟳 遗传多样性 人工鱼礁 生物连通 觉华岛
下载PDF
渤海兴城-觉华岛海域海草床典型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识别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兆衡 杨薇 +2 位作者 张子玥 孙涛 刘海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0-98,共9页
海草床是近海重要、高产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以渤海辽东湾觉华岛海域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8月和10月开展了海草床夏、秋两季的典型生物群落调查,阐明了该区域海草(鳗草(Zostera mari... 海草床是近海重要、高产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以渤海辽东湾觉华岛海域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8月和10月开展了海草床夏、秋两季的典型生物群落调查,阐明了该区域海草(鳗草(Zostera marina 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差异,揭示了海草床典型生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觉华岛海域鳗草在夏季的茎枝长度、茎枝密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秋季(P<0.05);海草床内典型生物群落夏秋两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在1.09~1.77、0.46~1.17、0.65~0.88间波动;其中浮游植物的H’在夏季低于秋季,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均呈现相反趋势.RDA分析表明:沉积物沙含量、水体无机氮和pH是该区域海草生态学指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水体总磷、无机氮和溶解氧是海草床内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觉华岛
下载PDF
近60年来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生物完整性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薇 田艺苑 +2 位作者 张兆衡 刘强 赵彦伟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8期1-9,共9页
浮游植物是湖泊的初级生产者,能迅速灵敏地反映水环境变化,且对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多元统计等方法,获得近60年来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趋势,并提出考虑浮游植物功能群指标的生物完整性指数... 浮游植物是湖泊的初级生产者,能迅速灵敏地反映水环境变化,且对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多元统计等方法,获得近60年来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趋势,并提出考虑浮游植物功能群指标的生物完整性指数改进方法。研究发现,1958—2018年间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物种结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其中硅藻门物种数和丰度在2011年均降至最低,但在2018年均有明显提高,蓝、绿藻门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体现白洋淀水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2018年基本恢复到1990年水平。2018年的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为27.81,显著高于2009年的24.74(p<0.05)。其中,从空间分布上,淀区2018年有76.92%的站点生物完整性指数高于2009年,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从季节上,秋季(27.75)明显高于春季结果(24.80)(p<0.05)。改进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可对湖泊生态系统的水环境和生态健康提供系统、全面、定量评估,有力支撑湖泊管理部门做出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演变趋势 功能群 完整性指数 白洋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