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安通过RUFY3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李佳 姬高 +1 位作者 张光涛 刘怀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1,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健脾复方胃肠安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方法CCK8检测胃肠安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侵袭迁移实验检测胃肠安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干预后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胃肠安和TGF... 目的研究健脾复方胃肠安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方法CCK8检测胃肠安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侵袭迁移实验检测胃肠安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干预后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胃肠安和TGF-β1干预后各组细胞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双染法检测RUFY3和F-actin表达情况。结果胃肠安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呈时间浓度依赖性,48 h和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856、781 mg·L^(-1)。TGF-β1可以诱导胃癌MGC803细胞EMT的发生。胃肠安能够逆转TGF-β1对MGC803细胞运动的促进作用。胃肠安抑制了EMT模型中侵袭迁移和MMP家族相关蛋白的表达,并且胃肠安抑制MGC803细胞侵袭力与降低RUFY3的表达相关。结论胃肠安能够通过RUFY3抑制胃癌MGC803细胞侵袭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肠安 RUFY3 侵袭迁移
下载PDF
姜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光涛 姚广明 赵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10-2615,共6页
目的用Meta分析来评价姜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搜集有关用姜来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应用R统计软件(R-3.1.3)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过评价和... 目的用Meta分析来评价姜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搜集有关用姜来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应用R统计软件(R-3.1.3)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过评价和筛选,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姜具有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并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就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姜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上安全有效。尚有待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心 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 META分析
下载PDF
2003年夏季西北冰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光涛 孙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根据西北冰洋43个调查站位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特征,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存在三种不同的浮游动物群落类型: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地区的高纬度深海... 根据西北冰洋43个调查站位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特征,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存在三种不同的浮游动物群落类型: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地区的高纬度深海群落;楚科奇海中部的陆架群落;阿拉斯加沿岸和楚科奇海北部的沿岸过渡群落。深海群落浮游动物数量较少,种类组成上以桡足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主要是长腹剑水蚤(Oithonaspp.)、小厚壳水蚤(Scolethricella minor)、极北哲水蚤(Calanus hyperboreus)和细长长腹水蚤(Metridia longa)。陆架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种依次是藤壶腺介幼体、北极哲水蚤(Calanus glacialis)和纽氏伪哲水蚤(Pseudocalanus newmani)。过渡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种依次是纽氏伪哲水蚤、藤壶无节幼体和长纺锤水蚤(Acartia longire-mis)。藤壶腺介幼体成为全部三个群落的优势类群,平均密度在陆架群落最高,达到573.2个/m3。深海群落栖息环境的特征是低温、低叶绿素,陆架群落主要分布在高温、低叶绿素的楚科奇海中部以及少数低温、高叶绿素的站位,过渡群落包括了上述三种栖息环境。其结果说明西北冰洋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但是在楚科奇海等浅水区域其种类组成和丰度受到环境和种群补充时间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以前研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与采样方法有关,并非食物网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冰洋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下载PDF
普里兹湾的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研究Ⅰ:分布和结构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光涛 孙松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6,共8页
浮游动物群落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的浮游动物种和不同的发育期作为分类依据 ,用聚类分析和分布分析的方法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三种... 浮游动物群落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的浮游动物种和不同的发育期作为分类依据 ,用聚类分析和分布分析的方法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三种地理群落 :北部以纽鳃樽为特有种的被囊群落、中部磷虾群落和以晶磷虾为特有种的近岸群落。通过观察和指示种分析 ,结果表明 :被囊和磷虾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是纽鳃樽、毛颚类幼体、巨锚哲水蚤和毛颚类成体 ;被囊和近岸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为巨锚哲水蚤、毛颚类成体、戈氏长腹水蚤的晚期桡足幼体和虾的原蚤状幼体 ;在对磷虾和近岸群落的分析中晶磷虾是最明显的指示种 ,其次是磷虾的无节幼体和隆剑水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群落 普里兹湾 浮游动物群落 分布 结构
下载PDF
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光涛 孙松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18-824,共7页
将海洋生态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硅藻对桡足类生殖的抑制作用和桡足类的食物选择性联系到一起,分别总结了它们研究进展的现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硅藻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本身的营养缺陷能对桡足类的生长、生殖和发育造成伤害... 将海洋生态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硅藻对桡足类生殖的抑制作用和桡足类的食物选择性联系到一起,分别总结了它们研究进展的现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硅藻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本身的营养缺陷能对桡足类的生长、生殖和发育造成伤害,包括幼体死亡率和坏卵率升高,产卵率和生长率降低等,但在自然条件下桡足类会选择多样性的食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因此,在实验室或硅藻水华期间观察到的伤害作用只是桡足类摄食调控策略失效的特例。研究桡足类在自然界的摄食策略是了解硅藻造成伤害的条件和机制的前提,也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桡足类 生长发育 生殖作用 摄食策略 产卵率 孵化率 胚胎发育 海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南极夏季普里兹湾桡足类优势种的产卵量和种群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光涛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6-202,共7页
1998年 1 2月— 1 999年 1月在南极普里兹湾采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大、中型桡足类优势种尖角似哲水蚤 (Calanoidesacutus)、戈氏长腹水蚤 (Metridiagerlachei)和巨锚哲水蚤(Rhincalanusgigas)进行了实验研究 ,同时根据浮游动物垂直拖网... 1998年 1 2月— 1 999年 1月在南极普里兹湾采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大、中型桡足类优势种尖角似哲水蚤 (Calanoidesacutus)、戈氏长腹水蚤 (Metridiagerlachei)和巨锚哲水蚤(Rhincalanusgigas)进行了实验研究 ,同时根据浮游动物垂直拖网的样品分析了它们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 ,在实验中 ,C .acutus和M .gerlachei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 1 3 3 (5— 49)和 5 (4—1 2 )个 /雌 /天 ;R .gigas没有产卵。随后对获得的卵进行连续观察 ,所有的卵均没有孵化。通过标本分析发现 ,C .acutus夏季的种群结构为双峰态 ,尤其是陆冰缘站 ,新生个体主要是CI期桡足幼体 ,而越冬个体包括CIV、CV和雌性成体。R .gigas的种群结构特征不明显 ,新生个体为 1 2月末发现的大量集中分布的无节幼体。M .gerlachei表现出和C .acutus相似的丰度分布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桡足类 种群结构 产卵量 生活史 南极 戈氏长腹水蚤 尖角似哲水蚤 巨锚哲水蚤
下载PDF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6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光涛 谢勇 尹耀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275-1276,共2页
目的:探究针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应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选取在某院接受腹腔镜下的TEP临床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共65例(79侧)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往年... 目的:探究针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应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选取在某院接受腹腔镜下的TEP临床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共65例(79侧)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往年的54例共58侧开放式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完全手术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在腹腔镜下TEP的手术治疗均获得圆满成功,术中并未联合其他术式进行,手术耗时共48~135min,平均耗时(88.6±11)min,平均住院时长为(4.6±1.4)d;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13%.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耗时、平均住院时长、不良并发症均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针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应用TEP方式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方式安全性和可靠度较高,术后患者疼痛感受度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同其他术式相比具有较高的优势,经济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普及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TEP 腹腔镜 效果研究
下载PDF
质粒介导LAPTM4B过表达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构建及鉴定
8
作者 张光涛 梁悦 李明华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9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筛选低表达LAPTM4B-35细胞株并构建质粒介导的LAPTM4B过表达胰腺癌细胞株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3种胰腺癌细胞LAPTM4B的表达,筛选出现低表达LAPTM4B细胞株。通过质粒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PANC-1,pcDNA3.0... 目的筛选低表达LAPTM4B-35细胞株并构建质粒介导的LAPTM4B过表达胰腺癌细胞株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3种胰腺癌细胞LAPTM4B的表达,筛选出现低表达LAPTM4B细胞株。通过质粒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PANC-1,pcDNA3.0-AE过表达LAPTM4B基因,应用RT-PCR,Western-blot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扩增提取pcDNA3.0-AE质粒,转染并筛选稳定细胞株。RT-PCR及Western-Blot显示相对空白对照,稳定株的过表达LAPTM4B-35明显。结论成功构建筛选低表达细胞株,并建立稳定过表达LAPTM4B的胰腺癌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TM4B PANC-1 质粒 稳定株 胰腺癌
下载PDF
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 被引量:49
9
作者 孙松 张永山 +3 位作者 吴玉霖 张光涛 张芳 蒲新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1-486,共6页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4月逐月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的高峰,平均为835.72mgC/(m2.d),春、秋季次之,分别为286.00m...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4月逐月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的高峰,平均为835.72mgC/(m2.d),春、秋季次之,分别为286.00mgC/(m2.d)和247.81mgC/(m2.d),冬季最低,平均为102.27mgC/(m2.d)。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特征为:夏季高值区一般位于湾西北部和东北部近岸水域,秋季至次年春末的高值区一般位于湾东北部近岸水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较低。湾外海域除夏末秋初与湾中部水平接近外,其它季节比湾中部和湾口低,呈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分布趋势。6月下旬记录到7213.48mgC/(m2.d)初级生产力的最高值,位于湾东侧近岸,该高值持续时间很短,在时间上恰巧对应于一周前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温度是影响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的决定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初级生产力 周年变化 浮游植物
下载PDF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Ⅲ.部分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动 被引量:27
10
作者 毕洪生 孙松 +2 位作者 高尚武 张光涛 张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3-521,共9页
用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中网浮游动物标本 ,分析渤海水母类、枝角类、糠虾、毛虾和幼虫等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水母类以近岸低盐种为主 ,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冬季出现的种类较少 ,优势种为八斑芮氏... 用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中网浮游动物标本 ,分析渤海水母类、枝角类、糠虾、毛虾和幼虫等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水母类以近岸低盐种为主 ,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冬季出现的种类较少 ,优势种为八斑芮氏水母 ;夏季种类较多 ,优势种为半球杯水母和嵊山多胃水母等。鸟喙尖头为近岸高温低盐种 ,主要出现在莱州湾 ,数量在 6月份达到最大值。箭虫是渤海主要肉食性种类之一 ,其数量高峰期出现在 9月份。长住囊虫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变化 ,第 1次数量高峰出现在 5月份 ,第 2次数量高峰出现在 8月份。该种大部分时间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渤海出现的糠虾有长额刺糠虾和漂浮囊糠虾 ,其中长额刺糠虾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在春、夏、秋各有一个数量高峰 ;漂浮囊糠虾在秋末数量明显增加。这两种糠虾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三叶针尾涟虫属于低温种类 ,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细长脚属夏季高温种 ,在 6、7月份数量较高。该种的分布受盐度影响比较大 ,主要出现在受黄海海流影响的高盐水域。数量较大的幼虫有桡足类的六肢幼体、多毛类海稚虫科的幼体、双壳类幼体和腹足类幼体。其中桡足类六肢幼体和海稚虫科的幼体在 5月份出现较多 ,腹足类幼体在 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群落结构 数量分布
下载PDF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 被引量:44
11
作者 毕洪生 孙松 +1 位作者 高尚武 张光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5,共9页
用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 ,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 ,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 384 1 ind/ m3,最大 33756ind/ m3,最小 6.5ind/ 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 34 1 3ind/... 用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 ,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 ,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 384 1 ind/ m3,最大 33756ind/ m3,最小 6.5ind/ 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 34 1 3ind/ m3,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 ,此外春、秋两季各自有一个小的高峰。春季峰主要是由双毛纺锤水蚤 ( Acartia bifilosa)的大量繁殖造成 ,秋季峰主要是由拟长腹剑水蚤 ( Oithona similis)构成 ,夏季峰是由于小拟哲水蚤 ( 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 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等多种桡足类和一些幼虫大量繁殖造成。渤海浮游动物季节演替比较明显 ,双毛纺锤水蚤、墨氏胸刺水蚤 ( Centropagesmcm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 ( Calanussinicus)是春季的优势种 ;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 ( Corycaeusaffini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是夏季的优势种 ;拟长腹剑水蚤、真刺唇角水蚤 ( Labidocera euchaeta)等是秋季的优势种。数量的水平分布同温度的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同盐度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桡足类 丰度 季节变动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及其氮的排泄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超伦 孙松 +2 位作者 吉鹏 张光涛 张武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57-663,共7页
于 1 998— 1 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利用稀释培养实验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现场实验研究 ,同时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微型浮游动物的日摄食量为 5 1— 2 5 0mgC/ (m3·d) ,... 于 1 998— 1 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利用稀释培养实验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现场实验研究 ,同时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微型浮游动物的日摄食量为 5 1— 2 5 0mgC/ (m3·d) ,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1 0 %—65% ,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 (34%— 1 0 0 % )。利用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推算得出其氮产生率为 0 44— 1 75mg/ (m3·d) ,达到维持现场初级生产所需氨氮的 6 8%—53 6%。由此可见 ,微型浮游动物在南极夏季边缘浮冰区海洋生态系统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摄食 氨氮产生率 普里兹湾
下载PDF
2011年夏季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世伟 张光涛 +2 位作者 孙松 王彦涛 赵增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1-479,共9页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种类组成等数据,调查频率为每周2次。调查期间,海月水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沙海蛰与白色霞水母种群均于8月11日达到数量高峰,8月底及9月中旬之后依次衰落,至9月底,三种水母基本消失。三种水母的种群平均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沙海蛰0-230.8ind/km2;霞水母0-150.2ind/km2;海月水母0-123.4ind/km2。从分布区域来看,海月水母主要位于近岸区,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湾口和中部深水区,而白色霞水母则在高峰期和次高峰期分别集中于深水区和近岸区。结合往年资料,作者认为,海月水母种群能够在胶州湾内进行自我补充并完成其生活史,而胶州湾沙海蛰与霞水母的种群补充则可能主要依赖于湾外种群。另外,目测方法的准确性可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沙海蛰 霞水母 海月水母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时永强 孙松 +1 位作者 李超伦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1959年和2000—2009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1959年和2000... 利用1959年和2000—2009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195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0年;而中华哲水蚤为优势种的大型桡足类功能群丰度在2000—2009年显著高于1959年,波动范围分别在2035—24500和912—1330ind/m2之间;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功能群丰度一般较低,但是在2007年出现暴发式增加,平均丰度分别是其它年份中最高平均丰度的4.8倍和88.5倍。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分别在东部冷水团区和中部锋面区波动幅度最大,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则是在西部浅水区波动幅度最大。分析认为桡足类丰度增加与营养盐浓度升高和鱼类过度捕捞有关,而胶质生物种群剧烈波动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功能群 年际变化 南黄海 气候变化 中华哲水蚤
下载PDF
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研究 Ⅱ.优势种丰度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芳 杨波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8-526,共9页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9月胶州湾浮游生物浅水Ⅰ型网中水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水母类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及水平分布。结果表明,对于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半球美螅水母一年中有6月和9(8)月两个丰度高峰,2003年6月丰度最高,达29.5in...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9月胶州湾浮游生物浅水Ⅰ型网中水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水母类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及水平分布。结果表明,对于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半球美螅水母一年中有6月和9(8)月两个丰度高峰,2003年6月丰度最高,达29.5ind/m3,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47.2%;薮枝螅水母一年中有9(8)月份和4月份两个丰度高峰,2003年9月份的丰度最高,达12.9ind/m3,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17.4%,4月份该种的丰度占水母总丰度的93.1%;五角水母在9月份丰度高达28.8ind/m3,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38.7%;八斑芮氏水母23、月份的丰度均很高,分别为64.7ind/m3、118.0ind/m3,分别占水母总平均丰度的99.5%和98.0%。对于优势度较小的优势种:四枝管水母、日本真瘤水母、四手触丝水母,真拟杯水母和锡兰和平水母,由于在个别月份占优势,其丰度高低随种类的不同及所在月份的不同而不同。就丰度水平分布来讲,不同优势种类的分布不同时间有所不同,但其丰度分布大都倾向于以湾顶区、湾西部、湾东北部、东部港口沿岸、黄岛沿岸为密集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水母 优势种 丰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增霞 王芳 +1 位作者 刘群 张光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0,31,共6页
基于2006年2月、5月、8月、11月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区现场调查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对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受到无机N、P污染;COD在夏、秋季符合一类,但在冬、春季只达到国家二类海... 基于2006年2月、5月、8月、11月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区现场调查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对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受到无机N、P污染;COD在夏、秋季符合一类,但在冬、春季只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DO全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通过站位间的比较发现,东北部沧口水域环境质量最差,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有机污染介于轻度到严重污染之间。红岛附近水质较好,不存在有机污染,只有春、秋季达到富营养化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主要受陆源污染,且与现有污水处理不能有效去除无机N、P营养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养殖海区 海水水质评价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下载PDF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分子标记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申欣 孙松 +4 位作者 王海青 王敏晓 任建峰 张光涛 刘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6-454,共9页
为揭示南极磷虾(Eupahusia superba)(甲壳动物:软甲纲:磷虾目)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通过比较不同海域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探讨潜在的分子标记,采用Long PCR扩增技术获得采自普里兹湾(Prydz Bay)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DNA,综合Primers-w... 为揭示南极磷虾(Eupahusia superba)(甲壳动物:软甲纲:磷虾目)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通过比较不同海域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探讨潜在的分子标记,采用Long PCR扩增技术获得采自普里兹湾(Prydz Bay)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DNA,综合Primers-walking和Shotgun方法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DOGMA、tRNAscan-SE1.21和DnaSP4.10.7等)进行基因预测及序列分析。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498 bp以上(部分非编码区未测定),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3个转运RNA基因。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基因组成相比,存在1个trnN基因的重复。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与泛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相比,出现4个转运RNA基因的易位:trnL1、trnL2、trnW和trnI以及1个trnN的重复。比较采自普里兹湾(Prydz Bay)和威德尔海(Weddell Sea)南极磷虾的线粒体基因组,作者发现在南极磷虾线粒体基因组的主编码基因中,变异最大的是nad2基因,差异位点高达61个,其次是nad5基因,差异位点有12个;而cox1基因的变异位点仅有3个。Nad2基因和nad5基因可作为cox1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南极磷虾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南极磷虾生物资源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线粒体基因组 海洋生态 浮游动物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临近海域夏季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超伦 孙松 +1 位作者 张光涛 吉鹏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4,共8页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的浮冰区北部边缘及其以北的开阔水域。在密集区其数量密度高达 2 795ind..1 0 0 0 m- 3,浮冰区几乎没有发现。 - 3站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 ,纽鳃樽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 0 .1 4~ 1 .2 7μg.ind.- 1,平均为0 .98μg.ind.- 1。肠道色素法测得的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 7.9μg.ind.- 1d- 1,滤水率为2 81 ind.- 1d- 1。颗粒递减法测得纽鳃樽滤水率为 1 5.3± 4.61 ind.- 1d- 1,比肠道色素法所得结果偏低。虽然由此推算纽鳃樽群体的日摄食量只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0 .8% ,但是对于初级生产力却有一定的摄食压力 ( 72 .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鳃樽 摄食 普里兹湾 南极 浮游植物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吉 张光涛 +1 位作者 朱义广 张长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酶学机理和不同于陆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自从2000年第一例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entero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阐明以来,迄今已克隆和鉴定了27...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酶学机理和不同于陆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自从2000年第一例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entero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阐明以来,迄今已克隆和鉴定了27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完整生物合成基因簇。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源于四种途径,包括聚酮合酶途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途径,聚酮-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杂合途径,以及其他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重要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化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合成 组合生物合成
下载PDF
瑞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丁新丽 汪天虹 +1 位作者 张光涛 卢翌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8-30,35,共4页
从瑞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cDNA文库中克隆到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I(CBHI)cDNA基因,将该基因分别连接到酿酒酵母(Saccharom yces cerevisiae)表达载体pAJ401和pV T100_U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A J401-cbh1和pV T100_U-cbh1。分别... 从瑞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cDNA文库中克隆到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I(CBHI)cDNA基因,将该基因分别连接到酿酒酵母(Saccharom yces cerevisiae)表达载体pAJ401和pV T100_U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A J401-cbh1和pV T100_U-cbh1。分别电转化2个重组质粒转移至酿酒酵母H158中,得到重组酵母HPC和HAC,实现了CBHI的分泌型表达。再将质粒pA J401-cbh1转入已含有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I基因eg1的重组酵母H 1m中,构建了同时表达cbh1和eg1的重组酵母菌株HMEPC。比较HMEPC和H1m对纤维素底物的降解,前者滤纸酶活比后者提高14.3%,表明CBHI与EGI对滤纸降解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氏木霉 纤维素酶基因 酿酒酵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