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东岳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经验介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晓博 徐冬利 +5 位作者 屈海涛 韩海涛 李阳 张凯亚 张相安 张东岳(指导)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22期221-224,共4页
介绍张东岳教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经验。张东岳教授认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机为气机阻滞,热结肠腑,以"肠络瘀阻"为病机核心,采用行气开郁、泻热软坚、活血化瘀之法,以调胃承气汤为基础,创拟"肠结通方"的经验方,... 介绍张东岳教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经验。张东岳教授认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机为气机阻滞,热结肠腑,以"肠络瘀阻"为病机核心,采用行气开郁、泻热软坚、活血化瘀之法,以调胃承气汤为基础,创拟"肠结通方"的经验方,并以此方为基础审证求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络瘀阻 肠结通方 张东岳
下载PDF
分阶段中药坐浴及内服联合西医疗法对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后疼痛评分及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晓博 徐冬利 +5 位作者 屈海涛 韩海涛 李阳 张凯亚 张相安 张东岳 《中医研究》 2022年第10期30-35,共6页
目的:观察分阶段中药坐浴及内服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两组均行肛瘘切除术。对照组34例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及常规... 目的:观察分阶段中药坐浴及内服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两组均行肛瘘切除术。对照组34例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及常规换药,并于术后1 d开始口服疮愈安方(当归、党参、黄芪、苍术、白术、金银花、土茯苓、萆薢、白芍、皂角刺、桔梗、炒麦芽、陈皮、甘草片),由医院统一代煎,1剂分装2袋,1袋约200 mL,1 d 1剂,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1袋。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分阶段给予患者消炎止痛洗剂(黄柏、秦艽、桃仁、芒硝、酒大黄、炒当归、白头翁、甘草)及收敛生肌洗剂(红花、没药、五倍子、白及、赤石脂、石膏、黄柏、甘草)熏洗坐浴。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30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0%(34/34);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3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06%(33/34)。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情况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分阶段中药坐浴及内服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肛瘘 湿热下注型 疮愈安 消炎止痛洗剂 收敛生肌洗剂 坐浴 疼痛评分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黏膜中PCT、IL-6、IL-23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宇翔 张凯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3537-3538,共2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炎症黏膜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及IL-23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C患者52例(研究组)及同期50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测定黏膜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不同分组炎症黏膜中PCT...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炎症黏膜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及IL-23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C患者52例(研究组)及同期50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测定黏膜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不同分组炎症黏膜中PCT、IL-6及IL-23水平,并采用ROC曲线探究3种炎性因子在UC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研究组PCT、IL-6及IL-2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重度组PCT、IL-6及IL-23水平均显著高于UC中度、轻度组,UC中度组高于UC轻度组;UC患者中PCT水平与IL-6和IL-23水平、IL-6与IL-23水平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显示,PCT、IL-6及IL-23水平在诊断UC发生的可信度均较高。结论 UC患者机体炎症黏膜中PCT、IL-6、IL-23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病情越重其水平越高,其在诊断UC疾病进展上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基于脑信号分析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艳艳 任媛媛 +2 位作者 张凯亚 景柏荣 刘豪锋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第4期507-510,共4页
在针灸学研究中,脑电信号主要应用于针灸机制的研究和针灸疗效的评价两个方面。脑电信号采集技术具有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可用于观测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实时变化,但局限于空间分辨率,尚不能根据不同穴位刺激的脑信号确定具体的活动脑区,... 在针灸学研究中,脑电信号主要应用于针灸机制的研究和针灸疗效的评价两个方面。脑电信号采集技术具有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可用于观测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实时变化,但局限于空间分辨率,尚不能根据不同穴位刺激的脑信号确定具体的活动脑区,使得基于脑信号的针灸效应机制等研究受到诸多限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脑信号溯源研究上的突破,使用遗传算法、支撑向量机等在算法层面提高脑信号空间分辨率已成为可能,该文将在脑信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在解决脑电逆问题上的研究现状,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为针灸工作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人工智能 脑信号分析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