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遗老书史形象演变论析
1
作者 张凯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20世纪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使之并没有像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争论的焦点,但“古今”“中西”的交汇碰撞促成了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转变。因此,在百年来书法史的写作中,清遗老书家的形象... 20世纪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使之并没有像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争论的焦点,但“古今”“中西”的交汇碰撞促成了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转变。因此,在百年来书法史的写作中,清遗老书家的形象不尽相同,存在由高尚到耻辱、由凸显到遮蔽、由进步到保守的变化,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清遗老书史形象的阐述仍有分歧。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演变是政治、文化、经济多重领域互动下的产物,也是近代史观变革和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清遗老书家 书史形象 书法品评观念
下载PDF
南北朝书法的审美路径和艺术延展——以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画论为路径
2
作者 张凯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6-149,共4页
本文通过对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两篇精短论文的解析,论述了我国古代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书法审美从老庄哲学到与自然物形及形神、元气的几方面阐释,说明了以王僧虔为代表的书法审美的创造及具时代背景和艺术的代表性。阐明了南北... 本文通过对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两篇精短论文的解析,论述了我国古代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书法审美从老庄哲学到与自然物形及形神、元气的几方面阐释,说明了以王僧虔为代表的书法审美的创造及具时代背景和艺术的代表性。阐明了南北朝对于书法史来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在魏晋形势的审美风格基础上又突出神、情、意的审美风尚。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重要的审美路径。文章中对于王僧虔关于心手对"忘"的创造关系和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艺术审美剖析,得出"凝神""绝欲""坐忘"是书法创造的重要途径。文章还对王僧虔书论中的笔墨形态"骨肉"审美进行了老庄之道的阐释,反映了王僧虔在其上祖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王洽、王珣等家族性书法审美及书体形态的影响下,所具有的超凡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老庄哲学审美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朝的书法审美趣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风格 书法艺术 书法创造 技艺表达 形神
下载PDF
《金匮要略》新译本的深度翻译研究
3
作者 贾卉 张凯维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2,共9页
《金要略》是“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刘蔼韵编辑、韩丑萍翻译的ESSENTIALS FROM THE GOLDEN CABINET-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n Gui Yao Lue是最新的《金遗要略》全... 《金要略》是“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刘蔼韵编辑、韩丑萍翻译的ESSENTIALS FROM THE GOLDEN CABINET-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n Gui Yao Lue是最新的《金遗要略》全文英译本。本文通过文内、文外两方面探讨该译本中的深度翻译,发现该译本以前言、按语、索引、文内释义和注释等方式补充了文本信息,尽可能严谨精确地展现原书的全貌,为中医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深度翻译 中医典籍英译
原文传递
汉代丧葬文化中的石阙及铭刻书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凯维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8-71,共4页
石阙是汉代墓葬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汉阙铭文作为石刻书法的一个类型,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分类,我们可以对其艺术风格进行细致地研究。而将其置于宏观... 石阙是汉代墓葬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汉阙铭文作为石刻书法的一个类型,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分类,我们可以对其艺术风格进行细致地研究。而将其置于宏观丧葬文化的视域之下,则对于民间书风、墓葬书迹等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阙 丧葬文化 铭刻书法
原文传递
魏晋笔法的传承与流变
5
作者 张凯维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9-181,共3页
魏晋笔法特指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的行草书笔法,是历代书家争相追摹取法的对象。通过探究魏晋笔法的原貌并追溯其在历代的接受状况,就能发现魏晋笔法的发展是以清代碑学为分界点的,其前为对魏晋笔法的传承、衍化期,其后是探源溯... 魏晋笔法特指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的行草书笔法,是历代书家争相追摹取法的对象。通过探究魏晋笔法的原貌并追溯其在历代的接受状况,就能发现魏晋笔法的发展是以清代碑学为分界点的,其前为对魏晋笔法的传承、衍化期,其后是探源溯本期。造成这一现象既有技法上的原因,也有文化和观念上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笔法 传承流变 溯源
原文传递
靳三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姚睿 巩尊科 张凯维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0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神经电生理(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靳三针疗法...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神经电生理(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靳三针疗法,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P300波幅和潜伏期.结果:治疗前两组MMSE和MoCA评分、P300潜伏期和P300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两组MMSE和MoCA评分及P300波幅均较治疗前提高,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靳三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可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善患者的认知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靳三针 头针刺激区 中风后遗症 认知障碍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神经心理学量表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原文传递
隔药饼灸对肾虚血瘀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贲定严 李洪亮 +6 位作者 何道 曹佳男 欧阳里知 刘惠娟 王晶 易展 张凯维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2年第5期370-375,共6页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肾虚血瘀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腰椎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隔药饼灸组、隔面饼灸组和西药组,每组40例.西药组予口服二氟尼柳片,0.5 g/次,2次/d....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肾虚血瘀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腰椎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隔药饼灸组、隔面饼灸组和西药组,每组40例.西药组予口服二氟尼柳片,0.5 g/次,2次/d.隔药饼灸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隔药饼灸背俞穴和夹脊穴,1次/d.隔面饼灸组操作同隔药饼灸组,仅将药饼换成面饼.三组均治疗10 d.治疗后观察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血清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P物质水平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血清IL-6、TNF-α及P物质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饼灸组VAS评分及血清IL-6、TNF-α及P物质水平低于隔面饼灸组及西药组,而JOA评分高于隔面饼灸组及西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饼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隔面饼灸组的80.0%和西药组的7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西药基础上加用隔药饼灸能减轻肾虚血瘀LDH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优于隔面饼灸和单独西药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间接灸 药饼灸疗法 炎症因子 疼痛测评 椎间盘移位 腰痛
原文传递
边缘系统介导针刺干预痛情绪及痛认知的机制进展
8
作者 马翠 邹依纯 +3 位作者 叶钰娟 曹梦琪 严兴科 张凯维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2年第6期499-504,共6页
疼痛是一种复杂生理、心理活动,至少涉及痛感觉、痛情绪和痛认知三个维度.针刺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患者的痛感觉,改善疼痛所诱发的痛情绪和痛认知;其通过边缘系统的前扣带回皮层(ACC)、杏仁核(AMY)、海马等脑区参与介导了对疼痛的多维度调... 疼痛是一种复杂生理、心理活动,至少涉及痛感觉、痛情绪和痛认知三个维度.针刺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患者的痛感觉,改善疼痛所诱发的痛情绪和痛认知;其通过边缘系统的前扣带回皮层(ACC)、杏仁核(AMY)、海马等脑区参与介导了对疼痛的多维度调节.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针刺对痛情绪的调节主要与激活ACC内相关阿片受体,下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表达,促进AMY内谷氨酸(Glu)A1、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γ-氨基丁酸(GABA)B2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针刺对痛认知的调节主要与上调海马内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p38 MAPK)的表达及抑制ACC内环磷酸腺苷(cAMP)/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针刺镇痛 疼痛 边缘系统 扣带回 杏仁核 海马 受体 阿片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