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厚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左传》记录有大量灵验如响的神秘卜筮,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理性精神的渗入,人们往往对这些卜筮梦验采取为我所用的主观解释方法,甚至加以编造,使其更好地为自己的现实目的服务。
关键词 左传 卜筮 理性 解释 编造 现实目的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新探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厚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48-152,共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该专业知识理论、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只是孤立地传授写作方法与技巧,而是要贯穿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知识理论学习与写作能力训练同步并行。具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该专业知识理论、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只是孤立地传授写作方法与技巧,而是要贯穿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知识理论学习与写作能力训练同步并行。具体而言,就是以毕业论文写作为指向,通过多读多思来丰富知识理论并发现有价值的选题,通过揣摩优秀范文获得对论文直观而深切的感受,通过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强化写作训练,实现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论文 知识积累 把握特质 分层训练
下载PDF
“周公制礼”平议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厚知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周公制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文献不足征,考虑到周公在西周初年的地位和影响,前人的研究难免在观念上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成分。通过有限的文献考辨,并不能确定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时进行过大规模的制度文化建设,但... "周公制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文献不足征,考虑到周公在西周初年的地位和影响,前人的研究难免在观念上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成分。通过有限的文献考辨,并不能确定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时进行过大规模的制度文化建设,但可以看出"周公制礼"是周公在解决当时面临一些重大问题时所制定的具体措施。随着周公作为儒家圣人形象的不断建构,有关西周制度的相关内容都汇集于周公一身,才形成了今天对"周公制礼"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制礼 西周 成王
下载PDF
浅析庄子文艺思想体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厚知 《贺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8-80,113,共4页
“道”是庄子的最高哲学范畴。在庄子关于“道”和体道悟道的论述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艺思想,表现为崇尚自然的创作原则,虚静无我的创作心理,重神尚意的艺术境界,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具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庄子 文艺思想 自然 虚静 重神 变形
下载PDF
试论李商隐与道教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厚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60-62,共3页
李商隐与道教的关系颇为复杂,少年时代有过一段玉阳山隐居学道的经历,视道教为其精神寄托,对道教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又有着理性的批判。而他的学道经历及其对道教典籍的理解则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李商隐 道教 精神寄托 信仰 批判 创作影响
下载PDF
《周官》改名《周礼》考
6
作者 张厚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
王莽居摄期间,刘歆奏请《周官》改名为《周礼》,与《周官》毫不相关的周公事迹,成为改名《周礼》的依据。贾公彦认为是刘歆将《周官》与“周公致太平之迹”联系起来,这与事实本身及刘歆严谨的学术风格不符。刘歆明确地说是王莽发现了《... 王莽居摄期间,刘歆奏请《周官》改名为《周礼》,与《周官》毫不相关的周公事迹,成为改名《周礼》的依据。贾公彦认为是刘歆将《周官》与“周公致太平之迹”联系起来,这与事实本身及刘歆严谨的学术风格不符。刘歆明确地说是王莽发现了《周官》的价值,结合对刘歆与王莽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是王莽授意刘歆奏请《周官》改名《周礼》,为其托古改制提供依据。《周官》改名对后世的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官》 《周礼》 刘歆 王莽
下载PDF
礼乐重建与儒家学派的产生
7
作者 张厚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8-123,共6页
以治丧相礼为职业的儒者,经由孔子的改造与提升,发展成为儒家学派。孔子有着作为儒者以执礼谋生的职业背景,因而与礼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加上西周礼乐在鲁国保持最为完整且仍能发挥作用,使他坚信通过推行礼乐政治可以恢复西周理想社会。... 以治丧相礼为职业的儒者,经由孔子的改造与提升,发展成为儒家学派。孔子有着作为儒者以执礼谋生的职业背景,因而与礼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加上西周礼乐在鲁国保持最为完整且仍能发挥作用,使他坚信通过推行礼乐政治可以恢复西周理想社会。孔子将作为职业的儒者改造成作为学派的儒家,关键在于通过礼乐文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仕进之路,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来推行其救世主张,又以铸就君子人格来树立世间典范,从而得以影响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礼乐重建 政治才能 君子人格
下载PDF
陶弘景对文学的影响
8
作者 张厚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5-80,共6页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学者和文学家,他的学识、品行、风度等对文学的影响丰富而深刻:陶弘景作为道教宗师,通过与当时文人的交往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他所流传的著作特别是搜集整理的道教经典《真诰》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学者和文学家,他的学识、品行、风度等对文学的影响丰富而深刻:陶弘景作为道教宗师,通过与当时文人的交往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他所流传的著作特别是搜集整理的道教经典《真诰》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成为他们创作取材的重要源泉;由他所开创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对后世文人生活与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弘景 交往 《真诰》 茅山 影响
下载PDF
维护与崩坏的抗争——春秋礼学思想产生的动因
9
作者 张厚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4-19,共6页
从"礼"的角度来审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王室衰微,诸侯力政造成"礼崩乐坏"的动乱社会;另一方面礼乐文化作为一种传统,依然维系着世道人心,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形成礼乐崩坏与维护相抗争的情形。鉴... 从"礼"的角度来审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王室衰微,诸侯力政造成"礼崩乐坏"的动乱社会;另一方面礼乐文化作为一种传统,依然维系着世道人心,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形成礼乐崩坏与维护相抗争的情形。鉴于礼在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为了寻找治世的良方重建社会秩序,人们开始对礼的意义展开思考,以提升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以礼救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了春秋礼学思想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坏 维护 春秋礼学 动因
下载PDF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解析
10
作者 张厚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8-41,共4页
对于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理解,一般认为所指的是《诗》的创作或文本的消亡;如果将"《诗》亡"放在"《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语境下,通过论述《诗》与《春秋》对当时现实政治文化功能的重大影响... 对于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理解,一般认为所指的是《诗》的创作或文本的消亡;如果将"《诗》亡"放在"《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语境下,通过论述《诗》与《春秋》对当时现实政治文化功能的重大影响,可以见出"《诗》亡"的内涵正是《诗》的现实功能的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春秋》 现实功能 消亡
下载PDF
《九歌》性质新论
11
作者 张厚知 《云梦学刊》 2010年第3期52-55,共4页
《九歌》既不是用于国家祭典的歌词,也不只是对民间祭祀鄙陋之辞的加工,而是屈原流放沅湘之际,由于所见民间祭祀所表现出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与他不遇心态的契合,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于是调动往昔宫廷祭祀的知识经验予以整合,是融合国家祀... 《九歌》既不是用于国家祭典的歌词,也不只是对民间祭祀鄙陋之辞的加工,而是屈原流放沅湘之际,由于所见民间祭祀所表现出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与他不遇心态的契合,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于是调动往昔宫廷祭祀的知识经验予以整合,是融合国家祀典和民间祭祀的艺术创造,是他遭谗被疏后悲愤深婉的情感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国家祀典 民间祭祀 融合 情感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交织——《真诰》小说解析
12
作者 张厚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真诰》是道教上清派重要经典,记载有不少学道求仙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想象丰富,而且具有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小说的要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织的特点。
关键词 《真诰》 求仙 神圣 世俗 手法
下载PDF
论陶弘景的文学创作
13
作者 张厚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8-82,共5页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学者和文学家,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他作为道教宗师的光环所遮掩。陶弘景早负文名,诗文辞赋,众体皆备;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感情上显得真挚深沉;总体上具有自然秀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陶弘景 文学创作 文体 内容 风格
下载PDF
绚丽与恬淡并呈——《真诰》诗歌解析
14
作者 张厚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3-86,共4页
道教重要经典《真诰》中的诗歌具有游仙诗和玄言诗的双重特征,游仙诗通过描绘神奇美妙的神仙生活来诱导徒众;玄言诗则阐述道教玄言哲理以教导人们如何修道成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真诰》 游仙诗 玄言诗 成就
下载PDF
《礼记·儒行》成篇考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厚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2,共4页
考察《儒行》成篇的生成背景,可以看出《儒行》并非孔子自卫反鲁答哀公之问而作。孔子之时"儒服"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能成为二人对话的引子;相关文献中鲁哀公对孔子向来是礼敬有加,不会以戏谑的态度问孔子;假借他人之口发自己... 考察《儒行》成篇的生成背景,可以看出《儒行》并非孔子自卫反鲁答哀公之问而作。孔子之时"儒服"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能成为二人对话的引子;相关文献中鲁哀公对孔子向来是礼敬有加,不会以戏谑的态度问孔子;假借他人之口发自己的议论在当时已较常见。面对墨家"非儒"的种种责难,《孔丛子》中有《诘墨》给予反驳;面对众多学派的批判,儒家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而《儒行》正是孔门后学在受到轻视指责时,假托孔子之口所作的自我辩护的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行 成篇 儒家 假托 自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