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期土壤含水量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1
作者 张向炎 史学正 +3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刘振波 张文太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田间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前期土壤含水量对两种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和产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含水量越高,两种土壤都是产流越快,达到稳定径流和入渗的时间越短。低含水量区(干态和稍干),两种土壤的径流系数和入渗率... 利用田间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前期土壤含水量对两种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和产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含水量越高,两种土壤都是产流越快,达到稳定径流和入渗的时间越短。低含水量区(干态和稍干),两种土壤的径流系数和入渗率都与降雨时间呈线性关系,并在60 min内达不到稳定。高含水量区(稍湿和湿态),两种土壤的径流系数、入渗率及产沙速率与降雨时间关系都符合Boltzmann(玻耳兹曼)方程;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稍干态和红砂岩发育的红壤干态下的产沙速率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并都维持在较低水平;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干态和红砂岩发育的红壤稍干态下的产沙速率随着模拟降雨的进行而大致以线性关系增大。土壤前期含水量越高,两种土壤坡地累tk积入渗量都越小,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分的比率亦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土壤含水量 红壤 产流 产沙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向炎 于东升 +3 位作者 史学正 王洪杰 张文太 孙佳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4,共4页
开展土壤可蚀性K值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精确预报土壤侵蚀及深入了解土壤可蚀性K值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个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田间小区实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亚热带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对其季节性... 开展土壤可蚀性K值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精确预报土壤侵蚀及深入了解土壤可蚀性K值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个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田间小区实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亚热带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对其季节性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各小区土壤可蚀性K值在不同季节间都存在动态变化,总体变化趋势是春、夏季高,而秋、冬季低,并且不同小区土壤其可蚀性K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不同,同一土壤可蚀性K值不同季节间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最高达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季节性K值 亚热带地区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土壤可蚀性K值预测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文太 于东升 +3 位作者 史学正 张向炎 王洪杰 顾祝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91,共7页
土壤可蚀性K值是土壤侵蚀模型(如USLE和RUSLE)的必要参数,直接套用经验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会给土壤侵蚀预报带来不可估计的误差。本文以我国亚热带7种典型土壤可蚀性K值的观测值为依据,选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 土壤可蚀性K值是土壤侵蚀模型(如USLE和RUSLE)的必要参数,直接套用经验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会给土壤侵蚀预报带来不可估计的误差。本文以我国亚热带7种典型土壤可蚀性K值的观测值为依据,选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均方根误差(RMSE)和精度因子(Af)四种数学统计项为指标,评价了诺谟图模型、修正诺谟图模型、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和Torri模型等5种土壤可蚀性K值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5种模型的不确定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Torri模型<修正诺谟图模型和诺谟图模型<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的MRE为0.291,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但经优化的Torri模型,可将土壤可蚀性K值预测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其K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线性回归系数b=1.028(R2=0.921,p<0.01),MRE仅为0.120,可用于预测我国亚热带地区某些土壤可蚀性K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K值 预测模型 不确定性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土壤前期含水量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振波 史学正 +2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张向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7-402,共6页
土壤前期含水量是导致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一个重要因素。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我国亚热带地区的14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各试验小区上分别设定3种不同的土壤前期含水量水平,研究土壤前期含水量对不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土壤前期含水量是导致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一个重要因素。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我国亚热带地区的14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各试验小区上分别设定3种不同的土壤前期含水量水平,研究土壤前期含水量对不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壤类型在3种不同土壤前期含水量水平下土壤可蚀性K值都存在动态变化,但不同土壤类型其可蚀性K值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变化的变动幅度不同,同一土壤可蚀性K值在土壤前期含水量变化范围内最高和最低值之间最高相差达到16倍;不同土壤类型可蚀性K值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变化的变动趋势也不同,其中绝大多数土壤可蚀性K值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土壤可蚀性K值的变动趋势可以分为三类,首先,9种土壤的可蚀性K值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其次,4种土壤可蚀性K值随前期土壤含水量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大致呈倒"U"型;第三,仅有1种土壤的可蚀性K值随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K值 土壤前期含水量 人工模拟降雨
下载PDF
淄博市化工园区夏季环境VOCs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甘浩 徐勃 +4 位作者 张向炎 耿春梅 杨文 王晓丽 殷宝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9,共10页
为研究山东省淄博市某化工园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夏季对园区12家企业厂界及2处园区边界进行VOCs采样,共获得64组有效样品,分析VOCs浓度水平及空间分布,并评价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 为研究山东省淄博市某化工园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夏季对园区12家企业厂界及2处园区边界进行VOCs采样,共获得64组有效样品,分析VOCs浓度水平及空间分布,并评价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化工园区ρ(TVOC)(TVOC为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volatile compound)为(275.07±115.03)μg/m^(3),范围为46.64~460.40μg/m^(3),其中烷烃占比最高,浓度为(173.42±79.29)μg/m^(3),占总浓度的63.05%.主要贡献物种为2,3-二甲基戊烷和2,4-二甲基戊烷.②烯烃和芳香烃为主要臭氧贡献组分,关键活性物种为顺-2-丁烯、反-2-戊烯和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的臭氧贡献较高,企业K、企业L为异戊二烯的主要工业来源.③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苯和乙苯对人体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均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内,可忽略不计.苯的平均致癌风险为8.42×10^(−6),会对人体造成致癌风险;乙苯的平均致癌风险为5.50×10^(−7),企业B、企业H各有一处采样点乙苯的致癌风险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1×10^(−6)),其余采样点在安全阈值范围内.研究显示,化工园区部分采样点存在健康风险,烯烃和芳香烃的工业源排放应为管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淄博市2016—2019年近地面大气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丽萍 李梦辉 +5 位作者 张向炎 王信梧 耿春梅 赵雪艳 杨文 殷宝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4-1052,共9页
为认识淄博市近年来大气臭氧(O 3)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山东省淄博市19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2016—2019年近地面O 3的连续观测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淄博市2016—2019年ρ(O_(3-8h))(O_(3-... 为认识淄博市近年来大气臭氧(O 3)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山东省淄博市19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2016—2019年近地面O 3的连续观测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淄博市2016—2019年ρ(O_(3-8h))(O_(3-8h)为O 3日最大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范围为184~203μg m^(3),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60μg m^(3))的1.15~1.27倍.②ρ(O_(3-8h))季节性变化呈夏季(155μg m^(3))>春季(129μg m^(3))>秋季(104μg m^(3))>冬季(60μg m^(3))的特征;ρ(O_(3-8h))月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186μg m^(3))和9月(147μg m^(3));ρ(O_(3-8h))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117μg m^(3))出现在14:00左右.③ρ(O_(3-8h))空间分布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点,并具有区域均匀性发展趋势.④CO、NO、NO 2和NO x等前体物浓度均与ρ(O_(3-8h))呈负相关,但在夏季相关性较差;冬季夜晚局地污染物对O x的贡献大于白天.⑤ρ(O_(3-8h))与温度和风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当风向为西南风时ρ(O_(3-8h))较高.研究显示,淄博市O 3表现为典型的光化学生成特征,2016—2019年O 3污染总体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 3) 淄博市 时空分布 前体物 气象因素
下载PDF
典型“组群式”城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3
7
作者 欧盛菊 吴丽萍 +4 位作者 王信梧 张向炎 任丽红 杨文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9-678,共10页
为探究典型"组群式"城市——淄博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8月对淄博市6个城市点(桓台、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2个郊区点(沂源、高青)及1个清洁对照点(鲁山)同步进行PM_(2.5)和PM_(10)... 为探究典型"组群式"城市——淄博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8月对淄博市6个城市点(桓台、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2个郊区点(沂源、高青)及1个清洁对照点(鲁山)同步进行PM_(2.5)和PM_(10)采样,分析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9种水溶性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淄博夏季各点位(清洁对照点除外)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分别为57.2~112和77.4~163μg/m3,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城市点>郊区点>清洁对照点;各点位PM_(2.5)/PM_(10)(质量浓度之比)在0.61~0.80之间,表明淄博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以PM_(2.5)为主.(2)水溶性离子在PM_(2.5)和PM_(10)中占比分别为53.3%和48.5%,其中二次无机离子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91.4%和83.7%,表明大气颗粒物主要以二次离子为主,并且主要富集在PM_(2.5)中;PM_(2.5)中∑阴离子/∑阳离子(摩尔浓度之比)为1.07,PM_(10)中该比值为0.87,说明PM_(2.5)接近中性,而PM_(10)呈弱碱性.(3)淄博夏季各点位离子来源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城市点、郊区点与清洁对照点间的CD(分歧系数)均高于0.2,而城市点间CD值低于0.2,说明城市点位间的水溶性离子的化学性质较为相似.(4)主成分分析表明,淄博夏季大气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工业源、生物质锅炉、燃煤、二次源、道路尘及建筑尘,而PM_(10)中的离子主要来源于道路尘、建筑尘、海盐及二次源.研究显示,淄博市颗粒物污染严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分区、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PM2.5 PM10 水溶性离子 来源
下载PDF
2018年冬季淄博市一次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丽萍 李丽明 +4 位作者 张向炎 王信梧 马银红 耿春梅 徐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2,共11页
2018年11月底淄博市经历了一次沙尘影响下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分析了淄博市ρ(PM 10)和ρ(PM2.5)及PM2.5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期间,ρ(PM 10)和... 2018年11月底淄博市经历了一次沙尘影响下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分析了淄博市ρ(PM 10)和ρ(PM2.5)及PM2.5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期间,ρ(PM 10)和ρ(PM2.5)小时平均值分别为(259±111)和(133±51)μg m 3,分别是污染后ρ(PM 10)〔(88±38)μg m 3〕和ρ(PM2.5)〔(36±14)μg m 3〕的2.9和3.7倍.②受沙尘的影响,Ca 2+、Mg 2+、Al、Mg、Ca、Si等代表沙尘源的离子和元素组分的质量浓度在PM2.5中占比均高于污染后.③72 h后向轨迹结果表明,除受西北方向沙尘传输气流影响外,局地盘旋的当地气流也增加了污染物的累积,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是本地污染物累积及西北沙尘传输共同作用形成的.④PMF模型解析表明,污染期间扬尘源是PM2.5的首要贡献源类,贡献率达33.61%,说明沙尘过境对此次污染过程有较大贡献;污染后工业源贡献显著增高,成为主要污染源,贡献率为22.71%,体现了淄博市是重工业城市的特点.研究显示,淄博市此次重污染过程颗粒物来源复杂,除受本地区域污染影响外,外来沙尘过境贡献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沙尘 化学组分 PMF 后向轨迹模型
下载PDF
烟气脱硝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向炎 杨晓平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0年第4期63-65,69,共4页
氮氧化物(NOx)的污染危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效控制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控制燃煤过程中的氮氧化物,烟气脱硝技术日趋重要。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常用的烟气脱硝技术进行... 氮氧化物(NOx)的污染危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效控制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控制燃煤过程中的氮氧化物,烟气脱硝技术日趋重要。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常用的烟气脱硝技术进行总结与归纳,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液体吸收法、等离子体活化法、吸附法等;并对各种处置方法的适用性与优、缺点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可为烟气脱硝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脱硝 进展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丰产 张向炎 张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891-20892,共2页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常用的污泥处置和利用方式进行总结与归纳,包括污泥填埋、焚烧、土地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途径等,并对各种处置方法的适用性与优、缺点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可为污泥处置及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污泥 处置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废弃导热油的再生资源化应用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卜春祥 张向炎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59-60,共2页
导热油作为热载体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用,而产生的废弃导热油又该如何处置?本文所提出的将分子蒸馏技术应用于废弃导热油再生,对于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再生资源化 导热油 应用 分子蒸馏技术 生产成本 生产企业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下载PDF
探讨环保工程水处理的超滤膜技术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爱东 孙秀美 +2 位作者 张向炎 吕冬梅 马珊 《清洗世界》 CAS 2023年第3期31-33,共3页
为了强化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于超滤膜技术以及该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针对环保工程水处理中应用超滤膜技术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 为了强化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于超滤膜技术以及该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针对环保工程水处理中应用超滤膜技术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工程 水处理 超滤膜技术
下载PDF
淄博市夏季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雪松 张向炎 +2 位作者 宋艳艳 刁振凤 马珊 《新型工业化》 2022年第2期180-185,189,共7页
利用2020年7-9月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数据来分析淄博市主城区2020年夏季大气中VOCs的污染组成、OFP(臭氧生成潜势),利用PMF受体模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城区环境空气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有烷烃类、烯... 利用2020年7-9月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数据来分析淄博市主城区2020年夏季大气中VOCs的污染组成、OFP(臭氧生成潜势),利用PMF受体模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城区环境空气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有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卤代烃类和醛酮类分别占TVOCs的42.2%、16.8%、3.0%、12.5%和25.5%。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主要来源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汽油和液化燃气挥发源、工业生产挥发源、机动车尾气源、有机溶剂和涂料使用源。甲醛、乙醛、丙酮三种化合物来源于大气光化学反应,而丁酮来源于机动车尾气、防腐、装饰装修等人为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源解析 PMF 臭氧生成潜势
下载PDF
典型非金属矿物制造工艺过程源成分谱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雪艳 于高峰 +6 位作者 王信梧 张向炎 殷宝辉 刘盈盈 王歆华 杨文 赵若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26-2532,共7页
鉴于我国缺乏非金属矿物制品工艺过程源成分谱(源谱)现状,采用稀释通道系统于2017年2~6月采集了玻璃制造、陶瓷制造和砖瓦制造共6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排放的PM_(10)和PM_(2.5)样品,对样品中的50种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构建相应的源谱,并... 鉴于我国缺乏非金属矿物制品工艺过程源成分谱(源谱)现状,采用稀释通道系统于2017年2~6月采集了玻璃制造、陶瓷制造和砖瓦制造共6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排放的PM_(10)和PM_(2.5)样品,对样品中的50种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构建相应的源谱,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制造源谱中以Na元素为主(质量分数介于9. 2%~18. 5%之间),陶瓷制造源谱中以Al、Si、Ca和Fe等地壳元素为主(质量分数在1. 7%~8. 7%之间),耐火砖和页岩砖源谱则是以SO_4^(2-)、NH_4^+等水溶性离子为主,SO_4^(2-)和NH_4^+质量分数分别介于36. 9%~48. 1%和7. 7%~17. 0%之间.不同企业因燃料类型、脱硫脱硝除尘方式不同会对源谱中的化学组分产生影响.源谱之间的分歧系数(CD)显示除页岩砖制造外,其余源谱2种粒径之间均较为相似,同粒径不同源谱间均存在差异,浮法玻璃与药用玻璃之间和2个陶瓷企业之间的CD值相对较小.使用R/U值比较源谱间不同组分的差异识别出Na和As元素可作为玻璃制造的标识组分,陶瓷制造可用Al和Ti来识别,NO_3^-和NH_4^+区分耐火砖,SO_4^(2-)和NH_4^+识别页岩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成分谱 非金属矿物制品 玻璃制造 陶瓷制造 耐火砖制造 分歧系数 标识组分
原文传递
淄博2021年元宵节PM_(2.5)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巧 吴丽萍 +4 位作者 徐勃 张向炎 李梦辉 赵雪艳 杨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9-638,共10页
基于在线离子数据,对淄博2021年元宵节一次PM_(2.5)污染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探讨了二次无机离子(SNA)的形成机制,并对比分析了污染前后颗粒物液态水含量(LWC)及p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元宵节前污染期间(T1... 基于在线离子数据,对淄博2021年元宵节一次PM_(2.5)污染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探讨了二次无机离子(SNA)的形成机制,并对比分析了污染前后颗粒物液态水含量(LWC)及p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元宵节前污染期间(T1)和元宵节夜间污染期间(T2),ρ(WSIIs)分别为46.83μg·m^(-3)和71.18μg·m^(-3),分别是清洁时段的2.3倍和3.6倍.其中,T1时段SNA的增长倍数(2.7倍)大于PM_(2.5)的增长倍数(2.1倍),可见SNA浓度增加是引起T1时段PM_(2.5)浓度上升的主因;而T2时段Cl^(-)、K^(+)和Mg^(2+)浓度增加显著,分别是清洁时段的4.0、14.8和16.5倍,反映出烟花爆竹燃放对T2时段PM_(2.5)浓度快速增长的影响.污染期间LWC为49.37μg·m^(-3),是清洁期的2.9倍;T1时段LWC主要受RH和NH^(+)_(4)的影响,T2时段LWC还受到Mg^(2+)的影响.淄博污染期间pH值为4.79±1.54,较清洁期下降了0.14.T1时段pH值受SO_(4)^(2-)和NH^(+)_(4)的综合影响使其较之清洁期有所下降;T2时段pH值可能受烟花爆竹燃放排放的K^(+)、Cl^(-)和Mg^(2+)影响,导致其pH有所上升.形成机制分析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SO_(4)^(2-)主要由非均相水解生成,而NO^(-)_(3)则主要通过均相反应生成.综合来看,此次污染过程中,元宵节前PM_(2.5)浓度增加主要由SNA生成增加导致,元宵节夜间主要由烟花爆竹燃放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过程 元宵节 烟花爆竹 形成机制 液态水含量(LWC) 颗粒物pH
原文传递
工作人员辐射监测防护及废弃物处理措施
16
作者 李爱东 孙秀美 张向炎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第19期128-130,共3页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核能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熟。但在核能利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弃物。核能产生的废弃物都有较强的辐射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会污染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核能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熟。但在核能利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弃物。核能产生的废弃物都有较强的辐射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会污染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及时防护废弃物中的辐射,有效处理废弃物,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监测防护 废弃物处理 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