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和耀 洪晓鹏 +2 位作者 邱浩强 陈松深 伍燕凤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90-91,共2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前列地尔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稀释后静滴,同时静滴血栓通粉针0.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前列地尔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稀释后静滴,同时静滴血栓通粉针0.15g×3支,1次/d,疗程为14d;对照组静滴血栓通粉针0.15g×3支,1次/d,疗程为14d。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结果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2组ESS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ESS积分值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DL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以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和耀 邱浩强 陈松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22期2747-2749,共3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予波立维75 mg/次,1次/d;他汀类药物胞磷胆碱钠注射液1.0g+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血栓通0.4 g/...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予波立维75 mg/次,1次/d;他汀类药物胞磷胆碱钠注射液1.0g+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血栓通0.4 g/d静脉滴注;共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连服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 d、30 d评定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欧洲脑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ESS评分分别为(54.50±15.33)分和(53.50±15.3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治疗后第14d、30d两组ESS评分分别为(69.60±17.78)分和(81.90±16.83)分、(74.18±17.65)分和(87.50±14.4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缺血性脑梗死
下载PDF
施普善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和耀 陈松深 +2 位作者 邱浩强 洪晓鹏 伍燕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年第11期1354-1356,共3页
目的观察施普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由奥地利依比威公司生产)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 目的观察施普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由奥地利依比威公司生产)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施普善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2/d)静滴,两组患者均治疗15d。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10±3.75)分和(13.98±4.4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治疗后第15d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5.53±3.45)分和(8.63±4.62)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治疗组NIHSS评分减少(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ADL指数评分分别为42.09和38.9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治疗后第15d两组ADL指数评分分别为47.95和33.05。治疗组ADL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施普善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是有效、安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普善 奥扎格雷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绍辉 陈松深 +3 位作者 邱浩强 李东航 赖汉齐 张和耀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8例、C组27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用药14 d后3组的神经...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8例、C组27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用药14 d后3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C组与A组和B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指标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于抗血小板聚集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奥扎格雷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阿司匹林 血栓 血小板
下载PDF
依达拉奉和尿激酶联合治疗30例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松深 邱浩强 +2 位作者 李树浩 张和耀 洪浩敏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目的评价依随机达拉奉和尿激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发病6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和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14d、28d、90d... 目的评价依随机达拉奉和尿激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发病6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和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14d、28d、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90d后疗效。结果治疗后7,14,28,90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90d后观察组显效率和基本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内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尿激酶比单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松深 邱浩强 张和耀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82-82,75,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美他嗪(万爽力)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次3片,每日三次,曲美他嗪每次20mg,每日3次。对照组35例服用复方...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美他嗪(万爽力)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次3片,每日三次,曲美他嗪每次20mg,每日3次。对照组35例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次3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治疗前减少,ST段下移幅度也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复方血栓通,且经济、服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复方血栓通 曲美他嗪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糖及血尿酸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松深 邱浩强 张和耀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927-928,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与血脂、血糖和血尿酸含量变化。方法  88例经头颅CT或MRI及MRA检查分为脑梗死组 5 7例和非脑梗死组 31例。有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 ,停服降脂药物 2周后再检测血液的生化指标。两组患者均采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与血脂、血糖和血尿酸含量变化。方法  88例经头颅CT或MRI及MRA检查分为脑梗死组 5 7例和非脑梗死组 31例。有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 ,停服降脂药物 2周后再检测血液的生化指标。两组患者均采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液的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和血尿酸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高血压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防治脑梗死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脂 血糖 血尿酸 检测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罗鸿波 张和耀 陈菱菱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4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连续静滴2周后,...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连续静滴2周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ADL、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尤以治疗组ADL评分升高及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前列地尔 急性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急性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临床病情、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贝朝昌 王喜江 +2 位作者 张丹萍 张和耀 庄承林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9期12-14,共3页
目的探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急性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临床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9例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对照组采... 目的探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急性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临床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9例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SS、GCS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鼻导管氧疗相比,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脑部功能和意识恢复,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血气指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 鼻导管吸氧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10
作者 贝朝昌 王喜江 张和耀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22期3950-3951,共2页
目的分析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收治的31例胼胝体梗死病例纳入研究,对31例病例的临床表现、血管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胼胝体梗死患者影像学诊断病灶分布情况,以及临床症状与影... 目的分析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收治的31例胼胝体梗死病例纳入研究,对31例病例的临床表现、血管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胼胝体梗死患者影像学诊断病灶分布情况,以及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病灶分布情况。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为感觉障碍、肢体偏瘫、智能障碍、语言障碍、构音障碍、头晕等。胼胝体梗死部位以膝部、体部多见,同时常累及基底节、额叶、顶叶、颞叶、侧脑室等部位。不同的临床症状,病灶累及部位有所不同。结论胼胝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典型,临床医生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管检查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进行定位和判断病情,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梗死 临床特征 影像学检查 诊断
下载PDF
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头颈部CTA对比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绍辉 陈耿春 +4 位作者 杜耿忠 张和耀 赖汉齐 田卓斌 肖育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04—2018-0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60例和非糖尿病组60例。观察2组疾病类型、相关生... 目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04—2018-0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60例和非糖尿病组60例。观察2组疾病类型、相关生化指标及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主要为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2组血糖、血压、血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严重,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脑梗死 CT血管成像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NLR PLR及Lp-PLA2对脑梗死诊断及病情预测的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绍辉 王伟 +4 位作者 郭锦卿 张和耀 蔡凯兵 王喜江 黄志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5期1301-1306,共6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72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脑梗死患者根据NIHSS评分分组,比较NLR...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72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脑梗死患者根据NIHSS评分分组,比较NLR、PLR和Lp-PLA2与梗死程度和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脑梗死早期诊断联合诊断公式并进行验证。结果从健康对照组到重度梗死组,3种标志物的血清学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3种标志物均与NIHS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有基础疾病史(OR=1.018,95%CI1.027~2.056,P=0.018)、Lp-PLA2(OR=2.843,95%CI1.589~4.615,P=0.011)和PLR(OR=1.758,95%CI1.048~3.783,P=0.043)是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β值定义新的联合指标变量为X=1.045 lg(Lp-PLA2)+0.564 lg(PLR)+0.018A(A有基础疾病时为1,否则为0)。联合指标的Kappa值、敏感度、特异性和诊断正确率分别为0.548、0.797、0.800和0.798,好于单一标志物的诊断效能。结论NLR和Lp-PLA2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可以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新生儿听力筛查分析及听力损失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绚 林志霞 +1 位作者 曾晓丽 张和耀 《广州医药》 2015年第3期89-91,共3页
目的通过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耳声发射仪(OAE)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仪(ABR)进行听力筛查,收集听力损失患儿,采用1:2配对的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生... 目的通过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耳声发射仪(OAE)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仪(ABR)进行听力筛查,收集听力损失患儿,采用1:2配对的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结果20661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损失初筛,初筛通过率88.99%(18386/20661);2231例进行了复筛,复筛通过率96.51%(2153/2231);对78例复筛未通过者进行ABR检查,确诊听力损失59例,听力损失发病率为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头颅五官先天畸形(OR=3.435,95%CI:1.473~8009,P=0.004)和听力损失家族史(OR=2.681,95%CI:1.107—8.083,P=0.009)是新生儿轻中度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新生儿头颅五官先天畸形(OR=2.213,95%CI:1.322—3.712,P=0.003)、NICU监护史(OR=1.524,95%CI:1.358—1.714,P=0.005)和听力损失家族史(OR=8.954,95%CI:1.783~45.128,P=0.008)是新生儿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结论母亲羊水异常、新生儿头颅五官先天畸形、NICU监护史和听力损失家族是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应采取普遍筛查措施早期发现并给予相应干预。减少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筛查 听力损失 新生儿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邱浩强 李树浩 +6 位作者 张和耀 陈松深 洪浩敏 李东航 蔡凯兵 陈绍辉 金钦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4月 ̄2006年1月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8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4月 ̄2006年1月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8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28d、9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90d后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起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好,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巴曲酶 阿司匹林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浩强 陈松深 +1 位作者 李树浩 张和耀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6期663-664,共2页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症状与误诊原因,为避免误诊提供借鉴。方法对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18例,以肝脏症状起病7例,以精神症状起病3例,以肾病症状起病2例,以关节疼痛和溶血性贫...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症状与误诊原因,为避免误诊提供借鉴。方法对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18例,以肝脏症状起病7例,以精神症状起病3例,以肾病症状起病2例,以关节疼痛和溶血性贫血起病各1例。常被误诊为舞蹈病、脑炎、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精神分裂症、肝炎、肝硬化、肾炎、骨关节炎、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结论本病易被误诊误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病症者,应及早通过角膜KF环、铜代谢以及基因检测等检查予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血浆铜蓝蛋白 体征和症状 误诊 诊断
原文传递
尿激酶和硫酸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邱浩强 陈松深 +6 位作者 李树浩 张和耀 金钦华 洪浩敏 蔡凯兵 李东航 陈绍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评价尿激酶和硫酸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尿激酶和硫酸镁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14d、28d、90d的神经... 目的评价尿激酶和硫酸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尿激酶和硫酸镁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14d、28d、9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90d后疗效。结果(1)治疗后7d、14d、28d、90d时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90d后治疗组显效率和基本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内联合应用尿激酶和硫酸镁比单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硫酸镁 急性啮梗死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风险评分模型在后循环缺血相关眩晕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绍辉 李东航 +4 位作者 张和耀 罗鸿波 黄志鑫 陈耿春 洪卫都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1年第7期487-493,共7页
目的建立一个后循环缺血(PCI)相关眩晕症的风险评分系统,确定最佳临界值并验证其在老年人PCI相关眩晕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成两步进行:首先在380例PCI相关眩晕症患者和380例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患者中,使用多因素Logisti... 目的建立一个后循环缺血(PCI)相关眩晕症的风险评分系统,确定最佳临界值并验证其在老年人PCI相关眩晕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成两步进行:首先在380例PCI相关眩晕症患者和380例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患者中,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I相关眩晕症的因素,并按照回归系数数值建立风险评分模型。然后在149例PCI相关眩晕症患者和328例对照组患者中进行验证,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风险评分模型与ABCD2和Essen评分系统对PCI相关眩晕症的诊断效能。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种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卒中和高脂血症)、6种症状(复视、构音困难、饮水呛咳、听力受损、单侧肢体无力和耳鸣)和3种体征(肢体感觉缺失、肢体共济失调和步态共济失调)共13种因素为影响PCI患者相关眩晕症的因素(均P<0.05),并纳入最终的诊断风险模型,分数范围为-6~32分,得分越高,诊断的可能性越大。(2)根据PCI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3个亚组:低危组(-5~0分,风险<18.4%)、中危组(1~10分)和高危组(≥11分,风险>80.2%)。根据Youden指数,PCI评分系统诊断的最佳临界点为4分,其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58.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I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794~0.898),显著高于ABCD2[0.752(95%CI:0.668~0.836)]和Essen评分系统[0.659(95%CI:0.569~0.7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eLong检验P值分别为0.009、<0.001)。结论PCI评分系统在PCI相关眩晕症预测中的诊断效果优于ABCD2和Essen评分系统。4分是该评分系统的诊断临界值,但PCI风险评分超过0分的老年患者应该接受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症 后循环缺血 风险评分 诊断
原文传递
尿液神经丝蛋白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绍辉 刘少列 +3 位作者 陈耿春 张和耀 黄志鑫 罗鸿波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5期614-617,626,共5页
目的探讨尿液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水平与脑小血管病(Small cerebral vessel disease,SV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122例SVD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尿液NFL水平并进行磁共振(MRI)检查,记录白质高信号(W... 目的探讨尿液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水平与脑小血管病(Small cerebral vessel disease,SV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122例SVD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尿液NFL水平并进行磁共振(MRI)检查,记录白质高信号(WMH)相对体积、大脑相对容积、微出血灶计数和平均弥散率,同时进行NIHSS量表的测定,验证NFL水平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VD组患者的尿液NFL水平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健康对照组人群的NFL水平集中在20 pg/mL左右,而SVD组患者集中在40~70 pg/mL左右,NFL对于区分SV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弥散率(P=0.019)和WMH(P=0.033)与NFL水平显著相关;多因素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弥散率(OR=3.27,P=0.018)和尿液NFL水平(OR=1.51,P=0.024)与NIHSS显著相关。结论尿液NFL水平在排除其他病变后可以作为核磁共振检查的替代来判定脑小血管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脑小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丝轻链蛋白
原文传递
CHADS2评分对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绍辉 李东航 +1 位作者 赖汉齐 张和耀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6期689-692,共4页
目的评估CHADS2评分是否可作为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分层的有用指标。方法从2010年9月-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共纳入776例房颤的患者,随访记录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评估CHADS2评分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目的评估CHADS2评分是否可作为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分层的有用指标。方法从2010年9月-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共纳入776例房颤的患者,随访记录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评估CHADS2评分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结果共发现65例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年龄较大,并且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和慢性肾病的发病率较高;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的BMI值和收缩压显著高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CHADS2评分越高,将来患者发展成血管性痴呆的比例越高,风险越大;在多变量分析中CHADS2评分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64,95%置信区间1.21~1.79,P=0.009)。结论 CHADS2评分是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的有用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CHADS2评分 血管性痴呆 脑卒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