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门土生葡人作家小说中的华人女性形象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堂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一、基督城的克里奥尔人:澳门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征澳门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中一道独特秀异的风景线,而土生葡人文学则是澳门文学风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设若没有土生葡人的创作,澳门文学依然可以其东西历史文化特殊交会下的... 一、基督城的克里奥尔人:澳门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征澳门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中一道独特秀异的风景线,而土生葡人文学则是澳门文学风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设若没有土生葡人的创作,澳门文学依然可以其东西历史文化特殊交会下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自成一个丰饶的存在,但却会因此使其亮眼的文学成就减去几分光芒,同时令其极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失去几分动人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土生葡人 女性形象 华人 小说 作家 世界华文文学 文化特征
下载PDF
春晖白马湖,立达开明路——“白马湖作家群”命题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堂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2期46-52,共7页
自1981年台湾诗人杨牧首次提出“白马湖风格”以来,经过近30年的时间发展,逐渐形成明确的“白马湖作家群”这一学术名称与概念。本文回顾此一命题由模糊到清晰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实绩与特色,依其发展的先后与成果... 自1981年台湾诗人杨牧首次提出“白马湖风格”以来,经过近30年的时间发展,逐渐形成明确的“白马湖作家群”这一学术名称与概念。本文回顾此一命题由模糊到清晰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实绩与特色,依其发展的先后与成果的呈现,归纳为四个时期:起源期、开端期、发展期与深化期。作者认为,在既有的丰硕成果与坚实基础上,一个符合客观学理的“白马湖学”于焉产生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作家群 春晖中学 立达学园 白马湖学
下载PDF
赢疾者的哀歌——“立达文人群”中的薄命诗人白采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堂 《励耘学刊》 2006年第2期143-165,共23页
白采(1894—1926)是一位被文学史长期遗忘的诗人,至今为止,学界对他的研究寥寥可数,然而,在新文学萌芽的20年代,他就以长诗《赢疾者的爱》受到诗坛的瞩目,并以小说、诗话等作品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可惜英年早逝,为文学史的发展留下一... 白采(1894—1926)是一位被文学史长期遗忘的诗人,至今为止,学界对他的研究寥寥可数,然而,在新文学萌芽的20年代,他就以长诗《赢疾者的爱》受到诗坛的瞩目,并以小说、诗话等作品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可惜英年早逝,为文学史的发展留下一丝遗憾。在"立达文人群"中,他的成就难与其他大家相比,但却极具个人特色和时代色彩,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钩沉出这位特殊文人的生平事迹、文学表现,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复杂的情感符码、生命图像,为现代文学史研究填补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采 立达文人群 立达学会 绝俗楼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澳门文学中的“回归书写”
4
作者 张堂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57-273,共17页
澳门文学作品中触及澳门回归后的生活与内心感受的作品不少,“回归书写”可以说是澳门文学近17年来一个深具特色的主题。本文从身份认同、怀旧书写、我城书写等几个角度切人,试图从澳门作家“回归书写”的文本来观察他们面对“回归”... 澳门文学作品中触及澳门回归后的生活与内心感受的作品不少,“回归书写”可以说是澳门文学近17年来一个深具特色的主题。本文从身份认同、怀旧书写、我城书写等几个角度切人,试图从澳门作家“回归书写”的文本来观察他们面对“回归”的思想与情感。雄壮的军乐歌声和南湾璀璨的烟花绽放,是一种虚幻的表象还是真正代表了澳门人的心理?夹在葡萄牙和中国内地之间,澳门如何看待“回归”、书写“回归”这件在澳门史上最具分水岭地位的重大变革?经济的赌城,政治的特区,澳门的未来将带来怎样的想象与景观?文学,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观察的位置与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回归书写 怀旧书写 我城书写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试论澳门女性散文的抒情传统与批判意识
5
作者 张堂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27,共6页
澳门女性散文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抒情传统,由前行代作家如林蕙、林中英、沈尚青等人以充满温情色彩、关注日常生活的风格所建构。后来,虽然新生代的女作家如懿灵、廖子馨、林玉凤、胡悦等人已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生活、社会较为强烈的批判意... 澳门女性散文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抒情传统,由前行代作家如林蕙、林中英、沈尚青等人以充满温情色彩、关注日常生活的风格所建构。后来,虽然新生代的女作家如懿灵、廖子馨、林玉凤、胡悦等人已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生活、社会较为强烈的批判意识,但整体仍不脱委婉敦厚的主流写作传统。此现象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可能:一、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的精神熏陶;二、小城密切的人情网络;三、文学边缘化的无力感;四、报刊专栏的框框局限。如果在抒情传统之外,能自觉地强化批判意识,则其创作格局将更为宽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散文 澳门女性散文 抒情传统 批判意识
下载PDF
主持人语
6
作者 张堂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言,"现代文学"并不是"民国以来所产生的唯一文学",在"民国"的时间框架下,包括旧体文学、通俗文学等过去因为"现代性"的考虑而被排除或忽视的文学成果,不仅必须被纳入讨论,而且理所当然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是"... 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言,"现代文学"并不是"民国以来所产生的唯一文学",在"民国"的时间框架下,包括旧体文学、通俗文学等过去因为"现代性"的考虑而被排除或忽视的文学成果,不仅必须被纳入讨论,而且理所当然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是"民国文学"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民国文学"具体的时间框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时间框架 夏志清 现代性 侠义英雄传 文化反思 讨论对象 析论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湖畔诗社研究若干问题考辨
7
作者 张堂 《中外诗歌研究》 2010年第2期20-20,共1页
湖畔诗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中国新诗社”后成立的第二个新诗团体,由四个志趣相近、性情相契的年轻人发起组成,他们才20岁左右,分别是同时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以及上海棉业银行的职员应修人,在五... 湖畔诗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中国新诗社”后成立的第二个新诗团体,由四个志趣相近、性情相契的年轻人发起组成,他们才20岁左右,分别是同时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以及上海棉业银行的职员应修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潮激荡下,于1922年4月在杭州谣子湖畔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新文学运动 考辨 师范学校 年轻人 汪静之 冯雪峰
下载PDF
边缘的丰饶——澳门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殊品格
8
作者 张堂 《励耘学刊》 2010年第2期127-148,共22页
澳门现代文学自1980年代开始自觉突破与起飞发展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从沙漠到绿洲,澳门现代文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途,也走出了自身的格局。一如澳门的象征标志"莲花"般,在长期的异国文化与博彩文化环伺下,始终有... 澳门现代文学自1980年代开始自觉突破与起飞发展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从沙漠到绿洲,澳门现代文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途,也走出了自身的格局。一如澳门的象征标志"莲花"般,在长期的异国文化与博彩文化环伺下,始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澳门文学因此格外值得我们尊敬。观察澳门文学的发展轨迹,笔者归纳出其特殊性有四:殖民/移民色彩、过客/边缘心态、小城/华人传统、商业/报刊性格。这四点决定了澳门文学自1980年代以来的审美风格、艺术倾向与文化品格,其特色与局限都受到了这些特殊性的制约与影响,并因此而和港、台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澳门现代文学 土生文学 博彩业 新移民
下载PDF
纯美的凝望——中国现代作家精神探索的一个面向
9
作者 张堂錡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9-74,共6页
近代以来,启蒙和救亡一直是两大时代主题。但在这两大主题之外,现代作家还有一种对纯美意识的坚持与追求。这种明显以纯文学的艺术价值与表现为其审美追求的创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非功利、非现实、非道德化、非政治化倾向。虽然在强调&qu... 近代以来,启蒙和救亡一直是两大时代主题。但在这两大主题之外,现代作家还有一种对纯美意识的坚持与追求。这种明显以纯文学的艺术价值与表现为其审美追求的创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非功利、非现实、非道德化、非政治化倾向。虽然在强调"大我"而非"大写的我"的特定历史情境中,纯美思潮注定只能落入非主流的边缘位置,但这种对纯美如信仰般的凝望,对研究现代作家心态、思维与文学思潮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美意识 启蒙 救亡 文学主潮 作家心态
下载PDF
懷舊記憶與我城書寫——回歸以來澳門文學發展的新趨向
10
作者 張堂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8-53,64,共7页
文學作品中觸及澳門回歸後的生活與內心感受的作品,可稱之為"回歸書寫"。"回歸書寫"可以說是澳門文學新世紀以來一個深具特色的主題。在新世紀以來的"回歸書寫"中,因為賭權開放導致的社會面貌巨變,使澳... 文學作品中觸及澳門回歸後的生活與內心感受的作品,可稱之為"回歸書寫"。"回歸書寫"可以說是澳門文學新世紀以來一個深具特色的主題。在新世紀以來的"回歸書寫"中,因為賭權開放導致的社會面貌巨變,使澳門文壇湧現了許多"懷舊記憶"的題材,並在頻頻回顧中展開對城市未來想像的"我城書寫"。這兩個澳門文學寫作的新趨向,共同建構出新世紀以來澳門文學最具特色的審美格局與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門文學 回歸書寫 懷舊記憶 我城意識
下载PDF
从“民国文学的现代性”到“现代文学的民国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堂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9-51,共3页
一"民国文学"是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历史进程中,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之后,近期出现并开始受到重视与讨论的一种新的学科命名与思维方式。它的名称、内涵与意义都还在形成、发... 一"民国文学"是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历史进程中,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之后,近期出现并开始受到重视与讨论的一种新的学科命名与思维方式。它的名称、内涵与意义都还在形成、发展的初始阶段。类似的思维与说法还有"民国史视角""民国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民国文学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 思维方式 中国新文学 历史进程 二十世纪
原文传递
湖畔诗社研究若干问题考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堂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86,共10页
湖畔诗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中国新诗社”后成立的第二个新诗团体,由四个志趣相近、性情相契的年轻人发起组成,他们才20岁左右,分别是同时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汪静之(1902-1996)、潘漠华(1902-1934)、冯雪峰(1903-1... 湖畔诗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中国新诗社”后成立的第二个新诗团体,由四个志趣相近、性情相契的年轻人发起组成,他们才20岁左右,分别是同时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汪静之(1902-1996)、潘漠华(1902-1934)、冯雪峰(1903-1976),以及上海棉业银行的职员应修人(1900-1933),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潮激荡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新文学运动 考辨 师范学校 年轻人 汪静之 冯雪峰
原文传递
“白马湖作家群”的民间性格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堂 《东吴学术》 2014年第5期82-93,共12页
本文以一九二〇年代初期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所形成的"白马湖作家群"为对象,讨论他们的民间性格,分别从"学在民间"、"到民间去"、"新村意识"三个方面,说明并探掘这群作家以民间为本位... 本文以一九二〇年代初期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所形成的"白马湖作家群"为对象,讨论他们的民间性格,分别从"学在民间"、"到民间去"、"新村意识"三个方面,说明并探掘这群作家以民间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提供我们观察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性格的一个真实切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作家群 民间性格 新村 春晖中学 立达学园
原文传递
走出“双城记”——“地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14
作者 张堂錡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3,178,共5页
"地方路径"说的提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空间的思维突破和形式超越。走出过往文学史书写以京、沪为中心的"双城记",发现更为多元、广阔的"地方",打破以往线性叙事模式的单调与偏见,融入多元空间的要素... "地方路径"说的提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空间的思维突破和形式超越。走出过往文学史书写以京、沪为中心的"双城记",发现更为多元、广阔的"地方",打破以往线性叙事模式的单调与偏见,融入多元空间的要素与视域,将有助于重新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问题。澳门文学新旧文学并行共存、不分轩轾的现象,已然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华文世界的城市文学的特色和传统。从"地方路径"的角度观察,澳门文学不仅能汇入文学史的大传统,且其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传统,充满着自身的独特性与本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地方路径 澳门文学 雪社
原文传递
澳门小说“道德教化”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形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堂錡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前言考察澳门新文学自1930年代萌芽、1980年代觉醒起飞至今的历史发展,不容否认的,它从一开始就带着现实主义与爱国思想的精神,写实叙事无疑已成为澳门文坛主要的书写传统。而在写实叙事的主潮中,以'道德教化'为题材基础或思想... 前言考察澳门新文学自1930年代萌芽、1980年代觉醒起飞至今的历史发展,不容否认的,它从一开始就带着现实主义与爱国思想的精神,写实叙事无疑已成为澳门文坛主要的书写传统。而在写实叙事的主潮中,以'道德教化'为题材基础或思想主轴的作品,又汇聚成为其中最鲜明、丰富且具影响力的一道支流。李成俊在澳门笔会于1989年创刊的同人刊物《澳门笔汇》的发刊词上就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文艺并不从属于政治。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论董桥散文中的名士风与书生气
16
作者 张堂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2年第1期178-189,共12页
一、前言被誉为"香江一支笔"的作家董桥(1942—)是一位才学识情兼具、极富率真个性的文人,以散文著称于世,先后结集出版了《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辩证法的黄昏》、《静观的固执》、《英华沈浮录》、《回家的... 一、前言被誉为"香江一支笔"的作家董桥(1942—)是一位才学识情兼具、极富率真个性的文人,以散文著称于世,先后结集出版了《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辩证法的黄昏》、《静观的固执》、《英华沈浮录》、《回家的感觉真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小风景》、《白描》、《故事》、《今朝风日好》、《青玉案》、《记得》、《从前》、《清白家风》等散文集。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曾旅居英伦多年,对中西文化兼收会通,学识丰赡,加上对世事人情的洞悉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桥 俞平伯 士风 鹅鹉 鲁迅风 任真自得 商业大潮 青玉案 文学风格 结集出版
原文传递
民国文学边缘作家群体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17
作者 张堂 《华夏文化论坛》 2015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以往对民国以来的文学史研究过于重视主流社团流派,相对忽视边缘、非主流的社团流派,虽然这是必要且必然的现象,但也使得文学史的叙述流于单调而重复。事实上,主流之外,众多边缘作家群体的存在,正是民国文学史精彩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以往对民国以来的文学史研究过于重视主流社团流派,相对忽视边缘、非主流的社团流派,虽然这是必要且必然的现象,但也使得文学史的叙述流于单调而重复。事实上,主流之外,众多边缘作家群体的存在,正是民国文学史精彩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在描绘民国文学发展轨迹时,众多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名声不响的社团流派遭到忽视其实是文学史叙述自身的损失。本文指出,如果没有民国体制,就不会有"五四文学"及"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繁荣,而民国文学繁荣发展的特色之一正是各式大小社团流派的涌现。只有将这些边缘作家群体纳入研究者的视域之中,民国文学史的研究才能深耕广织出一个更为开阔、辉煌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边缘作家群体 民国文学史 民国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