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疗效分析
1
作者 张宏斌 荣锦 +4 位作者 张立峰 刘婷婷 关鹏飞 王禹 张奉琪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Muller-Weiss病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行距舟关节融合治疗,观察组行跟骨截骨配合... 目的观察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Muller-Weiss病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行距舟关节融合治疗,观察组行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评分法(AOFAS)评估2组术前、术后足踝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术前、术后疼痛程度。比较2组足部解剖参数[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A)、跟骨倾斜角(PA)、后足力线角(HA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MA、PA、HAA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足踝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68%比75.00%,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有助于矫正足踝畸形,改善足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ler-Weiss病 距舟关节融合术 跟骨截骨 足踝部功能 足部解剖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3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李亚洲 王慧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 内固定 骶丛
下载PDF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 3类 :(1)小口径动脉 ,直径小于 3 .0mm。 (2 )中等口径动脉 ,直径 3 .0~ 5 .0mm。 (3 )大口径动脉 ,直径大于 5 .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小于 10 .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大于 10 .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 ,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损伤 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骨盆前环后环骨折与骨盆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奉琪 张英泽 +4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昊天 赵立力 姚双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8期505-507,共3页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X线表现与骨盆动脉损伤的关系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55例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入院时均处于休克状态,收缩压小于90 mmHg,脉率大于120次/min.输血量400~10800 ml,平均2886 ml.入院后常规...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X线表现与骨盆动脉损伤的关系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55例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入院时均处于休克状态,收缩压小于90 mmHg,脉率大于120次/min.输血量400~10800 ml,平均2886 ml.入院后常规摄骨盆后前位、出口位及入口位X线片,经输血和抗休克治疗后,血压不升或升后又下降,排除其他部位出血后即行髂动脉造影,并行动脉栓塞.患者ISS评分平均39±16.根据X线表现分为后环骨折21例,前环骨折12例,髋臼骨折6例,混合骨折16例.结果55例髂内动脉造影患者,50例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出血,行血管栓塞,4例髂外动脉损伤,3例血栓形成,1例破裂;1例髂总动脉血栓形成.3例死亡,成功率94.55%.损伤最多的血管是臀上动脉(32.56%),其次是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后环骨盆骨折损伤血管64支,主要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前环骨折损伤血管17支,主要为闭孔动脉.混合骨折平均输血3876 ml±1068 ml.结论根据骨盆骨折X线表现可预测血管损伤类型,后环骨折容易引起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损伤,前环骨折易损伤闭孔动脉,其中最易损伤的是臀上动脉.髂内动脉造影及动脉栓塞是较好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X线表现 动脉损伤 骨盆动脉损伤 后环骨折 相关性研究 髂内动脉造影 动脉血栓形成 臀上动脉 血管损伤
下载PDF
骨盆骨折出血超选择动脉栓塞的影像学基础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奉琪 张英泽 +2 位作者 潘进社 宋朝晖 樊新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888-1890,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骨盆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骨盆骨折出血超选择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2005年6月,60例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而行骨盆动脉造影。男4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对造影片上骨盆动脉吻合出现的类型... [目的]探讨骨盆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骨盆骨折出血超选择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2005年6月,60例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而行骨盆动脉造影。男4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对造影片上骨盆动脉吻合出现的类型及数量进行观测。[结果]从骨盆的动脉造影上观测到的动脉吻合支为:腰动脉与髂腰动脉100%;髂腰动脉与旋髂深动脉88.33%: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或髂外动脉)36.67%;臀下动脉与阴部内动脉吻合26.67%;骶外侧动脉与骶中动脉及对侧骶外侧动脉吻合100%;臀下动脉与旋股内外动脉及股深动脉升支吻合56.67%;臀上动脉与臀下动脉吻合61.67%。[结论]骨盆骨折出血时,应实施超选择栓塞即栓塞出血动脉的断端及其吻合支,从而减少动脉栓塞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出血 超选择 动脉损伤 影像学
下载PDF
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骶髂关节变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王珺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骶髂关节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耻骨联合的变化预测骶髂关节损伤程度。方法:防腐尸体骨盆8具,骨刀凿断耻骨联合,切断双侧骶棘,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前韧带,制成开书型骨盆骨折,使耻骨联合分离至1、3、5、7cm时,用...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骶髂关节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耻骨联合的变化预测骶髂关节损伤程度。方法:防腐尸体骨盆8具,骨刀凿断耻骨联合,切断双侧骶棘,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前韧带,制成开书型骨盆骨折,使耻骨联合分离至1、3、5、7cm时,用螺旋CT扫描,用标准CAD测量软件计算骶髂关节开大的距离。结果:耻骨联合分离1、3、5、7cm时,骶髂关节分离距离平均值分别为:左侧(6.93±0.44)、(9.63±0.21)、(11.64±0.33)、(14.35±0.29)mm,右侧(6.91±0.44)、(9.63±0.19)、(11.63±0.20)、(14.30±0.49)mm。耻骨联合分离3cm与5cm时,髓骼关节分离距有明显差异,P<0.05。耻骨联合分离与骶髂关节分离有相关性,r(左)=0.991,r(右)=0.992,P<0.01。回归方程:左骶髂关节分离距离(mm)=5.777+1.214×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右骶髂关节分离距离(mm)=5.784+1.209×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结论:骶髂关节分离随耻骨联合的分离程度增加,根据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可预测骶髂关节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耻骨联合 分离 骶髂关节
下载PDF
骨盆骨折出血动脉栓塞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 :了解骨盆动脉侧枝吻合特点 ,探讨骨盆骨折损伤血管的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 :2 0具新鲜成人骨盆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各动脉间的侧枝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小于 3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 目的 :了解骨盆动脉侧枝吻合特点 ,探讨骨盆骨折损伤血管的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 :2 0具新鲜成人骨盆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各动脉间的侧枝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小于 3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骨盆动脉起点口径 3~ 5mm的血管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大于 5mm的血管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距骨壁距离大于 1 0mm的血管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距骨壁距离小于 1 0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骨盆骨折动脉损伤应栓塞损伤的动脉及其主要的侧枝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出血 动脉栓塞 血管损伤 解剖学 侧枝循环
下载PDF
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奉琪 张英泽 +5 位作者 潘进社 宋朝晖 韩久卉 吴昊天 赵立力 姚双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 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 m。在外翻的患者中,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 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 m。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外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长伸肌腱 移位 拇外翻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4期985-987,共3页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损伤 解剖学 骨盆结构 腰骶神经丛
下载PDF
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松解治疗重度拇外翻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奉琪 张宇 +3 位作者 王欣 王晓猛 李彦森 罗子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探讨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治疗重度拇外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38例(50足)重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8足),女32例(42足);年龄29~64(54.7±6.8)岁;... 目的:探讨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治疗重度拇外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38例(50足)重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8足),女32例(42足);年龄29~64(54.7±6.8)岁;左侧26足,右侧24足;病程5~23(12.4±3.9)年。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价前足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38例患者(50足)均获随访,时间15~23(18.3±3.2)个月。HVA、IMA、DMAA术前分别为(44.61±3.92)°、(18.74±2.51)°、(12.85±2.11)°,末次随访时为(13.45±2.13)°、(7.83±1.36)°、(7.03±1.3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截骨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断裂或松动、拇内翻等并发症发生。VAS、AOFAS评分别由术前的(6.81±2.14)、(43.6±8.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97±0.78)、(87.6±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评分,优20足,良28足,可2足。结论: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松解治疗重度拇外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矫形效果,但需注意其学习曲线和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截骨术 软组织松解
下载PDF
籽骨复位与拇外翻疗效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奉琪 龚素芬 +1 位作者 杨查响 张英泽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3期303-304,共2页
目的探讨第1跖骨籽骨复位与拇外翻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共治疗拇外翻420例,626足,男54例68足,女366例558足,年龄13~76岁,平均(46±12)岁。术前拍摄负重位足部X线片,术前测量拇外翻角21~45度,平均(31±13... 目的探讨第1跖骨籽骨复位与拇外翻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共治疗拇外翻420例,626足,男54例68足,女366例558足,年龄13~76岁,平均(46±12)岁。术前拍摄负重位足部X线片,术前测量拇外翻角21~45度,平均(31±13)度。跖间角7~21度,平均(12±3)度。籽骨脱位:0度15.97%,Ⅰ度26.04%,Ⅱ度36.58%,Ⅲ度5.75%,足部功能评分46.5±9.4。结果术后测量拇外翻角3~21度,平均(8.2±5.4)度。跖间角0~11度,平均(4.5±2.4)度。籽骨脱位,0度34.67%,Ⅰ度46.12%,Ⅱ度17.95%,Ⅲ度1.26%,足部功能评分84.8±7.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籽骨复位在治疗拇外翻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判断拇外翻手术疗效的一个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籽骨 脱位 疗效
下载PDF
盆腔间隔室综合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奉琪 张英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0-302,共3页
关键词 盆腔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双侧输尿管梗阻 骨盆 并发症 腹膜后血肿 输尿管阻塞 膀胱
下载PDF
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奉琪 张英泽 +2 位作者 潘进社 李西成 于金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髂总动脉血栓3例,髂外动脉血栓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臀上动脉断裂2例。3例髂总动脉及2例髂... 目的 探讨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髂总动脉血栓3例,髂外动脉血栓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臀上动脉断裂2例。3例髂总动脉及2例髂外动脉血栓行人造血管移植术,获得成功。髂外动脉切除损伤段直接吻合术1例成功。髂外动脉取栓再通术1例成功,1例失败。左臀上动脉断裂行血管造影栓塞术获得成功。结论 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以挫伤、血栓形成为主,髂内动脉以破裂为主,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盆骨折 髂动脉 损伤
下载PDF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高弓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奉琪 孙亚宁 +3 位作者 张晓婵 井晓 赵明明 唐钰超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高弓足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高弓足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35~67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的踝关节均存在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行踝关节融合术的同时...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高弓足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高弓足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35~67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的踝关节均存在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行踝关节融合术的同时跟腱延长及跖筋膜松解作为辅助术式以纠正足部的跖屈畸形,保证踝关节为功能位;其中26例患者合并距下关节炎,踝关节融合的同时行距下关节融合。踝关节融合主要改善足的负重及行走的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足踝关节功能,比较术前术后X线测量角度的结果。结果术后5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63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踝关节切口均愈合,未诉明显不适,其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不愈合,冲击波治疗6个月后踝关节融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6±4.1)分,Maryland足部评分为(86.4±3.1)分,VAS评分为(1.9±0.9)分,并且患者术后步态稳定,效果满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eary角、跟骨倾斜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极好42踝,良12踝,一般3踝,差1踝,满意度为93.1%。结论踝关节融合治疗成人高弓足可以纠正关节畸形、缓解疼痛与重建功能,但踝关节融合术对于畸形明显或者严重内翻的患者矫正能力有限,仅适用于轻度的高弓足畸形。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即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融合术 成人高弓足 适应证
下载PDF
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张奉琪 张宇 +3 位作者 王欣 王晓猛 李彦森 罗子旋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足踝外科采用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的28例(40足)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6例(24足),女12例(16足),所有患者...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足踝外科采用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的28例(40足)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6例(24足),女12例(16足),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故选择行距下关节制动手术治疗。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来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术后的主观本体感觉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CA)、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 metatarsal angle,T1MT)、距骨第2跖骨角(talar 2 metatarsal angle,T2MT);观察随访期间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28例患者(40足)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4足出现跗骨窦区域疼痛,2足给予局部封闭及冲击波治疗后好转;2足经更换较小型号的螺钉后,跗骨窦区域疼痛消失;其余患者拆除支具后逐渐开始使用矫形鞋垫负重行走,无不适主诉。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和影像学相关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应用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制动术 儿童 柔韧性平足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6
16
作者 于金河 李增炎 +1 位作者 彭阿钦 张奉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 cm处截骨去除1 cm骨块,使骨块可向近端移动,制作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 cm处截骨去除1 cm骨块,使骨块可向近端移动,制作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桡骨短缩的增加,舟骨的接触面积无显著变化(P>0.01),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月骨的接触面积轻度增加,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桡骨短缩≥4 mm时即有显著变化,桡骨短缩≥4-6 mm造成尺骨撞击三角骨。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短缩4 mm以上时,接触应力有显著变化,影响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短缩 腕关节 压敏片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生物力学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景仑 王鹏程 +2 位作者 张奉琪 王福川 张占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236-1237,共2页
[目的]分析尺骨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关节的稳定性。[方法]选取上肢尸体标本8对,测试各种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结果]肘关节稳定性在冠突无骨折、I型骨折、Ⅱ型骨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冠... [目的]分析尺骨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关节的稳定性。[方法]选取上肢尸体标本8对,测试各种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结果]肘关节稳定性在冠突无骨折、I型骨折、Ⅱ型骨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冠突Ⅲ型骨折时显著不稳定。[结论]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在冠突I型、Ⅱ型骨折时肘关节稳定,可行桡骨小头切除术,Ⅲ型骨折不稳定,应修复桡骨小头或假体置换,并修复桡侧副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 桡骨小头 肘关节 骨折 生物力学 桡骨小头切除术 尺骨冠突骨折 粉碎骨折 肘关节稳定性 Ⅱ型骨折
下载PDF
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潘进社 张英泽 +4 位作者 彭阿钦 李亚洲 张奉琪 陈伟 James P Waddell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比较髋臼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保守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30例(32髋)髋臼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髋臼骨折后平均间隔7年5个月(5个月~29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对32髋行... [目的]比较髋臼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保守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30例(32髋)髋臼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髋臼骨折后平均间隔7年5个月(5个月~29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对3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时平均51岁(25~78岁)。应用非骨水泥人工关节29髋,骨水泥型2髋,混合型1髋。术后平均随访8年9个月(4~17年)。[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在骨移植、翻修率、手术时间和异位骨化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失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守组失血量较多。手术组和保守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髋臼骨折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两者远期疗效相似,非骨水泥型关节置换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创伤性关节炎 髋关节置换 切开复位内固定 保守治疗
下载PDF
牵引重力、持续时间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韩长伶 田德虎 张奉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1-332,345,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不同重量、不同持续时间时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将6具带头颅新鲜颈椎标本,颈椎后伸5°固定在CSS44020电子万能实验机上,经头颅牵引弓进行拉伸实验。结果:拉伸实验载荷分别为40N、50N、60N时,维持下拉颈椎时间20mi...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不同重量、不同持续时间时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将6具带头颅新鲜颈椎标本,颈椎后伸5°固定在CSS44020电子万能实验机上,经头颅牵引弓进行拉伸实验。结果:拉伸实验载荷分别为40N、50N、60N时,维持下拉颈椎时间20min、30min、40min,椎间应变0.5mm—1.66mm。C4、5C5、6C6、7C7T1椎间应变较上段明显,C6、7最明显,C5、6,C7T1次之。结论:颈椎牵引后伸5°,载荷在40N、50N、60N时,椎间应变随着牵引量递增,拉伸实验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颈椎椎间下段应变较上段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持续时间 重力 拉伸实验 颈椎牵引 颈椎标本 时间延长 应变 椎间 牵引弓 5C5 6C6 牵引量 头颅 后伸 载荷 上段
下载PDF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姚双权 张英泽 +3 位作者 张奉琪 宋朝晖 吴昊天 赵立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腓动脉皮支 跖趾创面 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