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4 位作者 张扬 莫大鹏 伊志强 张家湧 鲍圣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moyamoya病患者,应用STA-MCA搭桥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通过脑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成像对吻合口通畅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合并症及有无再发卒中,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2例术中发现吻合口不通畅,改行颞肌贴附术。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2例为手术侧硬膜下血肿,1例为手术对侧基底节出血,1例为头皮愈合不良。术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48例,CT脑灌注图像显示术后病变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增加[(37.79±9.76)mL/(min.100 g)vs.(33.71±7.92)mL/(min.100 g),P<0.05],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明显减少[(8.49±1.97)s vs.(11.06±3.00)s,P<0.01]。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术前降低(1.37±0.66 vs.1.58±0.64,0.84±0.57 vs.1.51±0.67,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手术侧脑卒中发作。结论:对存在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STA-MCA搭桥术可以增加患侧脑组织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并预防同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脑血管重建术 大脑中动脉 颞动脉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35例报告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家涌 鲍圣德 +3 位作者 张扬 赵晓文 张彦芳 汤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的经验及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1月显微手术治疗35例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均行脊髓和马尾神经的松解,硬膜成形,8例患儿同时进行终丝切断,10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3...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的经验及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1月显微手术治疗35例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均行脊髓和马尾神经的松解,硬膜成形,8例患儿同时进行终丝切断,10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35例均成功实施了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脊髓和马尾神经松解。10例术前存在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中,术后3例直肠功能好转,余7例大小便情况同前。术前足部畸形9例,术后4例足内翻张力减低,余5例无明显功能变化。2例术后发生切口脑脊液漏,余切口一期愈合。10例合并明显脑积水患儿进行了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二期进行分流术的9例治愈,1例一期进行分流术的患儿术后发生感染,二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及早采取手术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合并脑积水的患儿,二期脑室-腹腔分流术安全有效;硬膜修补成形和皮下组织的处理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脊膜膨出 显微外科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下载PDF
颅底手术中的三叉-心反射 被引量:6
3
作者 段鸿洲 张扬 +3 位作者 李良 张家湧 伊志强 鲍圣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颅底手术中出现三叉-心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的形成机制、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91例颅底手术患者,通过复习相关的手术资料及麻醉记录,找出术中出... 目的:探讨颅底手术中出现三叉-心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的形成机制、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91例颅底手术患者,通过复习相关的手术资料及麻醉记录,找出术中出现TCR的病例(在刺激或操作三叉神经相关区域时,出现与麻醉因素无关的平均动脉压突然下降和心率突然减慢并超过基线值的20%),分析其手术方式、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相应预后。结果:291例颅底手术患者中,9例患者术中共出现TCR 19次,包括神经鞘瘤4例(听神经瘤3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例、垂体瘤1例、三叉神经痛1例。TCR诱发方式均与三叉神经主干或其分支受操作、牵拉有关,操作前基线心率为62~119/min,平均(79.4±14.6)/min,TCR发生时,心率为22~60/min,平均(44.2±9.6)/min,心率下降比例为29.0%~66.4%,平均下降比例为44.3%。基线平均动脉压为75~103 mm Hg,平均(87.5±7.8)mm 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45~67 mm Hg,平均为(54.9±6.3)mm Hg,血压下降比例为23.4%~47.2%,平均下降比例为37.3%。TCR出现后,停止刺激或操作心率血压自行恢复者8例次,应用阿托品8例次,剂量0.5~1.0 mg,平均0.69 mg,应用盐酸麻黄碱1例次,应用肾上腺素1例次,应用多巴胺1例次,患者血压及心率均很快恢复至基线水平,重复刺激可再次诱发。术后24 h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TCR是在颅底手术中由于对三叉神经或其分支操作刺激时出现的一种以心率变慢、血压降低为表现的神经反射,虽然其预后良好,但仍需正确判断、密切观察,必要时需给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三叉-心反射
下载PDF
组织工程支架在犬急性脊髓损伤修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倪石磊 齐宏旭 +5 位作者 鲍圣德 胡平 王波 张家涌 李良 张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可降解支架移植在犬脊髓急性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侧半切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细胞支架组在损伤后1周时将填充神经干细胞的PPC可... 目的探讨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可降解支架移植在犬脊髓急性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侧半切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细胞支架组在损伤后1周时将填充神经干细胞的PPC可降解支架植入损伤区,支架组只植入支架,对照组不作移植。8周后观察支架的组织反应、降解情况及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分化和脊髓轴突再生情况。结果支架部分降解,管腔内未见瘢痕侵入。神经干细胞向支架邻近部位广泛迁移、扩散,并分化为3种神经细胞表型。神经丝蛋白(NF)及髓鞘碱性磷酯蛋白(MBP)免疫组化显示细胞支架组脊髓损伤区邻近部位的继发损害较其他组轻。结论携带神经干细胞的PPC可降解支架在犬脊髓组织中无明显组织反应,能够抵御瘢痕侵入;其携带的神经干细胞能够整合入邻近脊髓组织并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干细胞移植 组织工程 支架
下载PDF
基于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4 位作者 邱建星 张扬 伊志强 张家湧 鲍圣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指导及评价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43例有临床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术前进行...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指导及评价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43例有临床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并评估多个ROI区域以下指标的平均值: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及达峰值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血流评估结果,选取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rCBF、rCBV、rMTT、rTTP。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①43例均顺利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造影42例(97.7%)吻合口通畅,术后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3.67±1.02,术后1周3.30±0.89,术后3个月2.88±0.96,术后12个月2.34±1.02,与术前相比,t=2.634,P=0.012,t=5.373,P=0.000,t=7.342,P=0.000),随访期间未再出现与患侧相关的脑卒中。②43例手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降低[(31.37±9.29)ml.100g-1.min-1 vs.(45.41±6.91)ml.100g-1.min-1,t=-7.921,P=0.000],rMTT、rTTP较健侧明显升高[rMTT(11.32±3.19)s vs.(8.43±1.95)s,t=5.754,P=0.000;rTTP(3.71±1.22)s vs.(2.03±0.87)s,t=9.889,P=0.000],rCBV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患侧rCBF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44.05±10.24)ml.100g-1.min-1,t=-7.273,P=0.000],rCBV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rMTT、rTTP较术前明显降低[rMTT术后(8.16±1.99)s,t=7.743,P=0.000;rTTP术后(1.88±1.29)s,t=7.333,P=0.000]。手术后患侧以上指标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够良好地评估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状态,基于脑CT灌注成像结果筛选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脑血流、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脑血管障碍 脑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段鸿洲 莫大鹏 +4 位作者 张扬 伊志强 李良 张家涌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三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三维旋转数字图...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三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三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三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①76例患者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仿真内镜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兔脑血管痉挛中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段鸿洲 莫大鹏 +2 位作者 李良 张家涌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413-418,共6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组:对SAH兔经胃灌注辛伐他汀5 mg·kg^(-1)·d^(-1),连续7 d。在各组兔造模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第2次脑血管造影后1 d,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行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血管造影显示二次注血后,SAH组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SAH组的管径为(0.68±0.09)mm,对照组为(0.87±0.06)mm,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辛伐他汀组的管径为(0.77±0.08)mm,与SAH组管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②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内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156±9和84±8,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NF-κB表达量降低(118±9),与SAH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843±0.029和O.673±0.011,P<0.05);给予辛伐他汀后,基底动脉ICAM-1 mRNA的表达量低于SAH组(0.763±0.037),与SAH组比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预防SAH后CVS的发生,其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炎症 反应抑制 辛伐他汀
下载PDF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莫大鹏 张家涌 +4 位作者 张扬 李良 张彦芳 尤玉才 鲍圣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CEA组;26例为CA... 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CEA组;26例为CAS组。术后30d、6个月、1年均进行颈部B超、CTA复查或DSA和神经系统检查。初级观察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死亡、卒中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随访6个月内的死亡或同侧卒中事件;次级观察终点为与CEA或CAS相关的并发症,或1年内的重度再狭窄。比较2组术后治疗的效果。结果CEA组有3例达到初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9.4%;CAS组有4例达到初级观察点,累积发生率为15.4%(χ2=0.086,P=0.769)。CEA组有4例达到次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12.5%;CAS组有4例达到次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15.4%(χ2=0.000,P=1.000)。结论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克唑替尼联合脑转移灶切除、全脑放疗治疗ROS1阳性伴有症状脑转移的肺腺癌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敏 聂立功 张家涌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5-529,共5页
背景与目的伴有脑转移的肺癌预后差。克唑替尼可有效治疗ROS1(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融合基因阳性的肺癌,但由于血脑屏障通透率较低,对脑转移灶的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总结1例综合运用手术、全脑放疗+残留灶补量放... 背景与目的伴有脑转移的肺癌预后差。克唑替尼可有效治疗ROS1(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融合基因阳性的肺癌,但由于血脑屏障通透率较低,对脑转移灶的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总结1例综合运用手术、全脑放疗+残留灶补量放疗及克唑替尼等手段治疗ROS1融合基因阳性伴有症状脑转移的肺腺癌患者,并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占位效应明显、引起头疼症状的颅内病灶,获得病理;因ROS1融合基因阳性,给予克唑替尼治疗,250 mg,2次/d;术后进行全脑放疗+残留灶补量放疗。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tion in Solid Tumours,RECIST v1.1)评价客观疗效。按照不良反应通用术语标准4.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4.0,CTC AE v4.0)评估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该患者服用克唑替尼3个月后,肺部病变接近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颅内病变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腹腔病变CR,视物模糊症状减轻。结论综合运用手术、全脑放疗+残留灶补量放疗、克唑替尼治疗ROS1融合基因阳性伴有症状脑转移的肺腺癌患者,可有效控制颅内颅外病灶,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克唑替尼 脑转移 手术 放疗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分期介入治疗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6 位作者 张扬 伊志强 张家湧 陈明 刘兆平 李建平 鲍圣德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分期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 目的探讨分期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左右再行颈动脉支架术(CAS),手术前后均进行水化以保护肾功能,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肾功能,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心肌梗死、脑梗死并复查造影观察支架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行分期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显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满意,手术前后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次介入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PCI术后3d出现原脑梗症状加重,紧急行CAS术,预后良好。虽有1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窦反射,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无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支架侧脑梗死。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分期先行PCI后行C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先天性脑积水(附30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亚松 张家湧 +1 位作者 汤可 鲍圣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32-332,共1页
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对先天性脑积水病儿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0例,现分析并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男18例,女12例;年龄6d~13岁,平均8个月,其中〈1岁19例。本组排除脑室内出血和肿瘤引起的继发性脑积水。其中脊髓脊膜膨出11例... 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对先天性脑积水病儿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0例,现分析并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男18例,女12例;年龄6d~13岁,平均8个月,其中〈1岁19例。本组排除脑室内出血和肿瘤引起的继发性脑积水。其中脊髓脊膜膨出11例,脑膜脑膨出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腹膜分流术 脑积水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莫大鹏 张扬 +6 位作者 伊志强 段鸿洲 张家涌 李良 张彦芳 尤玉才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患者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50%≤狭窄率<90%)患者30例。均在局部... 目的比较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患者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50%≤狭窄率<90%)患者30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支架成形术,术中均采用保护装置和自膨式支架。观察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和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13例,持续低血压5例,颈动脉痉挛6例,共24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6例,持续低血压7例,颈动脉痉挛8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脑出血 1例,共23例次。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冠状动脉缺血事件5例,共6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缺血事件3例次,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回顾性研究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低血压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莫大鹏 段鸿洲 +2 位作者 张家涌 李良 鲍圣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g/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平滑肌细胞 增殖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脑血流和微栓子监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葳 张家涌 +2 位作者 彭清 尤玉才 黄一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方法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1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者CEA术中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ES)。记录MCA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MES...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方法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1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者CEA术中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ES)。记录MCA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MES数目和信号特点。结果阻断期Vm最低降至阻断前的45%,释放期Vm较阻断前增加至163%~372%,缝合期Vm较基线增加至143%~341%。术中各期均可能记录到MES。1例分流者MES总数(n=198)较其它未分流者(n=12~56)明显增多,主要见于分流放置过程中和开放分流期间。未分流者MES主要见于缝合期(n=2-35)、分离期(n=0-38)和释放期(n=0-7),阻断期没有或少数MES(n=0-1)。固体微栓子见于各期,气体微栓子见于释放期、分流期大多数MES、缝合期个别MES。术后1例双侧ICA严重狭窄者发生手术对侧脑梗死,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CEA术中TCD监测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发生的实时、动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流速度 栓塞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鸿洲 莫大鹏 +4 位作者 张扬 伊志强 李良 张家涌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ri分型,A型7例,B...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ri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①31例患者中,Mori 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入后为(21.6±2.1)%;Mori 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ri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ri B型患者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0.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ri 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前侧颅底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伊志强 鲍圣德 +6 位作者 莫大鹏 李良 张家涌 肖水芳 郭传瑸 张建国 俞光岩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前侧颅底沟通肿瘤50例,着重于肿瘤部位、范围、病理与病例选择、术前计划、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15例,... 目的探讨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前侧颅底沟通肿瘤50例,着重于肿瘤部位、范围、病理与病例选择、术前计划、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1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位置、范围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利用不同工具和方法,争取一期全切肿瘤。重建颅底硬膜及颅骨结构,避免脑脊液漏。保留功能和容貌是手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床突旁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2 位作者 张扬 张家湧 鲍圣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10 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下载PDF
脊髓脊膜膨出合并鳞状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鸿洲 张扬 +2 位作者 张家涌 鲍圣德 周长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9-491,共3页
Meningomyelocele combined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rare in literature. In this article,we report the clinical and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meningomyelocele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discuss its mechani... Meningomyelocele combined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rare in literature. In this article,we report the clinical and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meningomyelocele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discuss its mechanism,clinical feature,therapy and prognosis.The patient was a 11-year-old Chinese boy.At the time of his birth he was noted to have a lumbosacral meningomyelocele,which was disrupted and the cerebral spinal fluid flew out when the child was six.The wound surface abrased and exudated repeatedly.Two months before admission,the meningomyelocele was disrupted again and the condition got worse.Inspection showed a meningomyelocele in the lower lumbar region 10 cm in diameter,consisting of a cauliflower-shaped swelling and a central crater containing black slough.The area smelled foul and was constantly draining serosanguineous flui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meningomyelocele associa-ted with spinal dysraphism and tethered cord syndrome.After thorough preparation,operation was undertaken.A perpendicular skin incision,which was carried down to the lumbar aponeurosis,allowed the main bulk of the tumour to be undercut and removed.The quick froze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at it wa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he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were fruther resected and the vertebral canal explored until frozen section showed the excision edge was clear.Skin closure was achieved by a bi-pedicle advancement flap,some 10 cm wide and the secondary defect was closed with a thigh skin graft.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massive outgrowth was a well-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as uneventful and the wounds healed by primary intention.Although meningomyelocele combined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rare in literature,the possibility of can-ceriz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re is a long-term and non-healing ulcer (Marjolin ulcer) with foul smell in a meningomyelocel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脊膜膨出 鳞状细胞 炎症 溃疡
下载PDF
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枢椎齿状突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扬 鲍聖德 +1 位作者 邱建新 张家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经远外侧入路切除枢椎齿状突,以指导其临床应用并分析目前虚拟现实系统的优缺点。方法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20例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测量和手术入路模拟。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使枕颈结合处... 目的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经远外侧入路切除枢椎齿状突,以指导其临床应用并分析目前虚拟现实系统的优缺点。方法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20例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测量和手术入路模拟。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使枕颈结合处椎动脉和骨结构的三维构象得到清晰的观察和测量;入路中磨除1/3枕髁能改善齿状突的显露,但应结合病变状态下齿状突与枕髁等结构的关系决定是否磨除或磨除的范围。结论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枢椎齿状突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治疗对象进行个体化分析有助于手术的成功和减少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齿状突 三维 枕髁
下载PDF
颅外巨大颈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家涌 段鸿洲 +1 位作者 尤玉才 鲍圣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64-565,共2页
目的总结颅外巨大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接近颅底的巨大颈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病人经过较长时间的Metas试验,Ⅰ期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内动脉结扎术,待动脉瘤血栓形成后,Ⅱ期行动脉瘤切除术。结果在Ⅱ期手术后病人症状完全缓解,... 目的总结颅外巨大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接近颅底的巨大颈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病人经过较长时间的Metas试验,Ⅰ期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内动脉结扎术,待动脉瘤血栓形成后,Ⅱ期行动脉瘤切除术。结果在Ⅱ期手术后病人症状完全缓解,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针对接近颅底的巨大颈内动脉瘤,采取分期切除术不失为一个既简单、安全又节省病人费用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