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第七天》中的真实感及其对艺术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寿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1-55,共5页
余华在《第七天》中大量引入新闻事件,为作品带来了独特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感是大众媒介幻象机制的产物,注定无法达到破除拟态环境的意图。与此同时,《第七天》对社会性文本的偏重,使得展现人物生活的独特性为展现其社会历史背景让步... 余华在《第七天》中大量引入新闻事件,为作品带来了独特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感是大众媒介幻象机制的产物,注定无法达到破除拟态环境的意图。与此同时,《第七天》对社会性文本的偏重,使得展现人物生活的独特性为展现其社会历史背景让步。在此基础上,余华放弃了对所描绘的社会进行剖析和理解,而是选择了代入大众的立场和情绪,表现出了最朴素直接的乌托邦冲动。最终,余华留下了相对纯粹的社会性文本,也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部分人物个性和文本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真实感 社会性文本 乌托邦冲动
下载PDF
历史维度中的阐释学循环新解——与安贝托·艾柯商榷
2
作者 张寿榕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1期68-75,157,共9页
安贝托·艾柯提出了“模范作者”“模范读者”和“文本意图”的概念用以区分诠释与过度诠释。他构筑了三者的循环关系,赋予了阐释学循环新的内涵。通过引入历史维度,艾柯保证了其阐释学循环因时而变的动态活力。然而,当艾柯将社会... 安贝托·艾柯提出了“模范作者”“模范读者”和“文本意图”的概念用以区分诠释与过度诠释。他构筑了三者的循环关系,赋予了阐释学循环新的内涵。通过引入历史维度,艾柯保证了其阐释学循环因时而变的动态活力。然而,当艾柯将社会历史性当作阐释学循环新解的动力和文本意图的最终依托时,他所排斥的过度诠释完全可能经由公共阐释的认可而同样进入社会历史之中以支持自身。因此,艾柯的阐释学循环新解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社会历史性的反噬。同时,被艾柯所批判的过度诠释也承担了催生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贝托·艾柯 历史维度 阐释学循环 公共阐释 过度诠释
下载PDF
感知的错位和精神的二元拉扯——论何葆国《东溪谣》中的人物
3
作者 张寿榕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第4期99-104,共6页
在何葆国的新作《东溪谣》中主要有四条爱情线索,本文试从这四场同中有异的爱情出发,分析人物的互相影响与感知错位,及其造成的人物心理立体纵深结构的丰富变化。笔者用"土楼精神"概括小说中保守的礼俗与思维方式,而"海... 在何葆国的新作《东溪谣》中主要有四条爱情线索,本文试从这四场同中有异的爱情出发,分析人物的互相影响与感知错位,及其造成的人物心理立体纵深结构的丰富变化。笔者用"土楼精神"概括小说中保守的礼俗与思维方式,而"海洋精神"则相反,洋溢着奋发的原始生命活力和开拓精神。小说中,这两种精神互相交错、拉扯,共同构成了人物复杂精神状态的文化根基,也开拓了闽南文化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葆国《 东溪谣》 感知错位 土楼精神 闽南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