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二十一)
- 1
-
-
作者
巴卧·祖拉陈瓦
周润年
张屹(译)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
出处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8-64,15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藏文史籍<贤者喜宴--噶玛噶仓>汉译与研究"(基金号:11BMZ02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藏族著名大师绒敦巴等尊者的生平事迹。绒敦巴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著名高僧,他出生在康区,年幼时笃信苯教。接触噶举派几位活佛后,对藏传佛教噶举派开始有了兴趣。在研习噶举派教义的过程中预知到前世的相关事迹,从而开始了他的赴西藏、印度等地求学的生涯。本章译文以他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研习噶举教义、发掘伏藏、建寺传教、弘扬佛法等为切入点,概述了他12岁到30岁之间的人生经历。此外,也概述了他前世的事迹以及注重修持佛法、传承佛法事业等方面的事迹。总之,绒敦巴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的求学生涯,看似富有神话色彩,然通过研究可以知道:第一,他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指导,从而为他的佛学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他一生发掘出许多不同种类的伏藏,为伏藏的传承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自己修行证得成果后,得到当时很多僧俗信众的崇信,从而使他能够顺利弘扬佛法,并在囊索贡桑巴等施主的支持下,修建自己的宗教道场和寺院。第四,从尊者绒敦巴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学习生涯中得知,过去一位高僧获得佛学之不易。比如他为了求学,"在人烟稀少需走许多天的森林路途中,处处有凶猛的野兽,树上布满了毒蛇","居住在密林深处用白石疖与花岗石等磐石建成如同帐篷一样的修行洞","因长久的日子没有食物,导致身躯发虚,……在泉水边吃到一些小石、草根、野果、树叶等"。他的这种求学精神不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吗?
-
关键词
《贤者喜宴》
著名大师
绒敦巴
-
Keywords
Mkas-pavi-dgav-ston
great masters
Rong-ston-pa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十五)
- 2
-
-
作者
巴卧·祖拉陈瓦
周润年(译)
张屹(译)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
出处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1-66,140,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藏文史籍<贤者喜宴--嘎玛嘎仓>汉译与研究"(基金号:11BMZ02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圆寂及其主要弟子。从本章可以看出,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的弟子及信众不仅遍及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而且也有来自印度、内地、云南丽江等地;不仅有噶举派的僧人,而且也有格鲁派、萨迦派的僧人;不仅有一般的僧人和信众,而且有著名的学者和大师,比如藏族著名的史籍《青史》的作者桂译师循奴贝,还有大译师索南嘉措、恰译师仁钦却杰、夏鲁译师等许多大学者。这一方面说明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具有渊博的佛教学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他是一位无教派之见且具有崇高威望的法王。此外,本章还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的大弟子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四世活佛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简称为却扎益西1453-1522)幼年的一些活动及其在马年(1462)由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为其削发,赐法名为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并赐夏玛巴之宝冠及封书。不久,亲教师国师仁波切和规范师贡钦嘉木白桑波为其剃度出家并授沙弥戒等诸多史实。
-
关键词
《贤者喜宴》
译注
却扎益西
-
Keywords
Mkas-pavi-dgav-ston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Que Zha Yi Xi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