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广迎 方克艳 +2 位作者 陈平 白毛伟 赵正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84-92,共9页
我国是遭受热带气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年际年代际演化特征仍不清晰。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8年的最佳路径数据集、登陆热带气旋名录以及HadlSST数据,探讨近70 a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 我国是遭受热带气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年际年代际演化特征仍不清晰。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8年的最佳路径数据集、登陆热带气旋名录以及HadlSST数据,探讨近70 a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变化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70 a间,热带气旋生成个数以及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个数略有波动,但超强热带气旋个数生成以及登陆我国的个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大多生成于7、8、9月份,但4月以及11月也存在热带气旋生成并登陆现象。(2)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432个)、南海海域(199个)和东海海域(28个),且主要在我国广东(220个)、海南(153个)、台湾(146个)、福建(47个)登陆。(3)热带气旋生成及登陆我国气旋与全球海表温度具有高度相关性;与西太平洋海温呈正相关,与东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东部沿海 演化特征 海表温度
下载PDF
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广迎 刘接班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3期517-519,共3页
目的分析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联合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联合方案组;同期采用CHOP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CHOP组;以3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的治疗与观察,所有患者均完... 目的分析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联合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联合方案组;同期采用CHOP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CHOP组;以3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的治疗与观察,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CT或彩超、肝功、肾功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达到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DH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治疗后LDH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治疗DLBCL未加重不良反应,疗效确切,有效地改善了血清LDH水平,但推广时应注意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联合 疗效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广迎 刘接班 《癌症进展》 2021年第23期2446-2449,共4页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55例骨髓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55例骨髓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sVCAM-1、VEGF水平。随访1年,记录不同血清sVCAM-1、VEGF表达水平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VCAM-1、VEGF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sVCAM-1、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sVCAM-1、VEGF水平均高于Ⅰ期和Ⅱ期,Ⅱ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sVCAM-1、VEGF水平均高于Ⅰ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VCAM-1、VEGF高表达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sVCAM-1、VEGF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sVCAM-1、VEGF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873,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9.3%、78.6%,特异度分别为68.4%、88.1%。结论sVCAM-1、VEGF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有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后评估
下载PDF
基于树轮化学元素分析的林火历史信号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魏帽 张广迎 +3 位作者 邴晓瑾 曾爱聪 郭新彬 郭福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47,共12页
【目的】分析森林火灾对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揭示林火发生与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相关规律,为林火历史的研究探索新方法。【方法】以福建周宁县2015年发生林火的过火区域、距离火场<500 m区域... 【目的】分析森林火灾对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揭示林火发生与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相关规律,为林火历史的研究探索新方法。【方法】以福建周宁县2015年发生林火的过火区域、距离火场<500 m区域和距离火场>1500 m区域柳杉2010-2019年树轮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树轮中P、K、Ca、Mg、B、Cu、Fe、Mn、Zn、Na、Al、Ni共12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其在林火发生前后的变化与相关性。【结果】大部分元素(B、Mn、Ca、Cu、Zn和Ni)含量最大值出现在火灾发生后第1年,或最小值出现在火灾发生后第2年。过火区域中林火对于B和Mn元素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B和Mn含量在林火前后具有显著差异性;Mn含量在火灾发生前与火灾发生当年呈负相关,但与火灾发生后第1年呈正相关;B与Mn元素间含量在火灾发生当年呈强相关性。此外,采样点距离火场区域的距离对Ca、Fe、Ni、Cu和Zn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距离火场区域越远,Fe、Ni、Cu、Zn元素含量在林火前后的差异性越显著,Cu和Zn元素含量在火灾发生前与火灾发生当年的相关性越高,Fe、Ni、Cu和Zn元素间含量在火灾发生前与火灾发生后第2年的相关性越高。【结论】树木年轮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可作为林火历史信号示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林火历史 树轮 化学元素 柳杉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月 张广迎 +2 位作者 蒋引娣 刘接班 焦雯静 《癌症进展》 2021年第20期212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22例,感染发生率为36.67%,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1.82%;革兰阴性菌感染14例,占64.63%;真菌感染1例,占4.55%。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博菌为主,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化疗周期、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基础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数目、住院时间均可能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而不同性别、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均可能不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化疗周期﹥5个、中心静脉置管时间﹥20天、有基础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数目≥2个、住院时间≥20天均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血流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治疗时应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病原菌分布
下载PDF
DC-CIK过继免疫联合BDT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缓解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月 张广迎 +3 位作者 张亚莉 刘接班 焦雯静 蒋引娣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观察DC-CIK过继免疫+BDT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缓解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6例采取BDT方案治疗,研究组27例于对... 目的观察DC-CIK过继免疫+BDT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缓解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6例采取BDT方案治疗,研究组27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DC-CIK过继免疫治疗,观察比较2组疾病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CD4^(+)、CD8^(+)、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结果研究组疾病缓解率74.07%较对照组46.1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CD8^(+)水平较对照组低,血清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11%与对照组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WHOQOL-100评分明显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取DC-CIK过继免疫+BDT方案治疗,能提高疾病缓解率,改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DC-CIK过继免疫 BDT方案 疾病缓解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基于GIS的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维军 董奇群 +4 位作者 张广迎 秦伟 李宏溪 王亚非 杨若绡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70,共8页
为探索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的具体分布特点,基于ASTER GDEM(30 m分辨率),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取并分析紫色土区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S因子)、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15°的陡坡占比达5... 为探索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的具体分布特点,基于ASTER GDEM(30 m分辨率),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取并分析紫色土区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S因子)、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15°的陡坡占比达58%,其中秦巴山山地区陡坡占比最大,达80%;坡长在0~40 m范围内占比达60%,主要集中在川渝山地丘陵区;LS因子值>15的陡坡占比达55%,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山地区与武陵山山地丘陵区,与坡度分布一致;区域尺度的沟壑密度为0.69 km/km2,其中川渝山地丘陵区沟壑密度最小(0.57 km/km^2),低于区域尺度沟壑密度均值的17.39%。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评价、土壤侵蚀预报及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特征 GIS 紫色土区 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