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环境监测站创建环境教育基地的措施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延一 赵书凯 曹惠迪 《环境教育》 2022年第2期67-69,共3页
深挖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资源与优势,积极探讨其创建环境教育基地的措施,充分发挥其科普和宣传教育作用,对于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树立并广泛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 环境教育基地 科普 宣传教育 措施探讨 积极探讨 创建
下载PDF
新时期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联动机制构建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延一 赵书凯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年第1期99-101,共3页
如何使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有机融合、协同联动,促进环境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是现阶段生态环境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时期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融合发展的意义,提出应积极构建二者协同... 如何使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有机融合、协同联动,促进环境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是现阶段生态环境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时期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融合发展的意义,提出应积极构建二者协同联动机制,以解决新型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执法 环境监测 协同联动机制
下载PDF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Cr(Ⅵ)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 被引量:6
3
作者 牟祖廷 张延一 +3 位作者 马义兵 李士伟 李合莲 韩雪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3,共12页
土壤性质对外源Cr(Ⅵ)的老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对Cr(Ⅵ)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集了我国12种性质不同的农田土壤,采用0.05 mol·L^-1 EDTA作为有效态提取剂,耦合HPLC-ICP-MS... 土壤性质对外源Cr(Ⅵ)的老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对Cr(Ⅵ)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集了我国12种性质不同的农田土壤,采用0.05 mol·L^-1 EDTA作为有效态提取剂,耦合HPLC-ICP-MS联用技术、动力学模型拟合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手段,探讨了外源Cr(Ⅵ)在老化过程中有效态Cr(Ⅵ)和Cr(Ⅲ)动态变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外源Cr(Ⅵ)添加到土壤后起初60 d,土壤中有效态Cr(Ⅵ)从6.71%~68.71%迅速下降到4.53%~45.17%,之后趋势变缓并逐渐平稳(3.25%~34.35%)。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所有土壤中有效Cr(Ⅵ)的老化过程(R^2>0.99);土壤性质与二级动力学模型中老化速率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控制Cr(Ⅵ)老化速率的主控因子。基于二级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出Cr(Ⅵ)进入土壤后的近似老化平衡时间为6~158 d,其主控因子为pH和有机质。此外,Cr(Ⅵ)老化过程中,还原产生的有效态Cr(Ⅲ)在2 d到30 d呈现快速上升,到达最高值(0.27%~3.27%)后迅速下降,最后趋于稳定(0.01%~2.19%),其老化过程可能与Cr(Ⅵ)的还原与老化及Cr(Ⅲ)自身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土壤 老化 PH 有机质
下载PDF
青岛高新区挥发性有机物现状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书凯 张延一 孙建华 《绿色环保建材》 2018年第1期19-19,共1页
本文通过对高新区现有主要有机废气污染源企业进行调查监测表明,高新区的主要有机废气污染物为二甲苯,这与对环境空气中有机废气污染物监测结果一致,二甲苯为高新区环境空气中有机污染物中的主要污染物。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二甲苯 监测
下载PDF
青岛高新区挥发性有机物的源解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书凯 孙建华 张延一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年第11期46-47,共2页
文章根据青岛高新区现有企业监测数据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给予定性描述,并结合高新区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青岛高新区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不同结构有机磷在(氢)氧化铝表面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柳飞 张延一 +4 位作者 严玉鹏 刘凡 谭文峰 刘名茗 冯雄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482-4489,共8页
研究了4种不同分子结构的有机磷[甘油磷酸(GP)、葡萄糖六磷酸(G6P)、三磷酸腺苷(ATP)和肌-肌醇六磷酸(植酸,IHP)]在无定形Al(OH)3、勃姆石和α—Al2O3等3种(氢)氧化铝表面的吸附解吸特征,并探讨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单... 研究了4种不同分子结构的有机磷[甘油磷酸(GP)、葡萄糖六磷酸(G6P)、三磷酸腺苷(ATP)和肌-肌醇六磷酸(植酸,IHP)]在无定形Al(OH)3、勃姆石和α—Al2O3等3种(氢)氧化铝表面的吸附解吸特征,并探讨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氢)氧化铝对有机磷最大吸附量顺序为:无定形Al(OH),〉勃姆石〉α-Al2O3,这与矿物的结晶度和表面异质性有关.除IHP在无定形Al(OH),上的吸附外,有机磷在(氢)氧化铝表面的吸附密度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减小:GP〉G6P〉ATP〉IHP.而无定形Al(OH),对最大分子尺寸的IHP吸附量却远大于其他有机磷,这是由于IHP表面络合物转化成了表面沉淀,大大促进了吸附.吸附动力学表明,有机磷吸附起始经历快速吸附阶段,极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吸附量,随后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慢吸附过程,无定形Al(OH),对有机磷的起始快速吸附密度最大,不同有机磷在铝氧化物表面的起始快速吸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呈反比.KCI和柠檬酸对有机磷的解吸能力取决于磷化合物和勃姆石的表面亲和力.KCl初始解吸率大小顺序是:G6P(10.53%)〉GP(6.91%)〉ATP(3.06%)〉IHP(0.8%).柠檬酸对有机磷的最大解吸率是KCl的4~5倍.KCl对磷的解吸过程经历了几个小时的快速解吸后达到最大解吸率,随后是慢速的扩散再吸附,解吸率反而逐渐下降.对IHP,除扩散再吸附外,表面沉淀也促进了再吸附.因此,有机磷与(氢)氧化铝界面发生较强的专性吸附反应,其分子结构和尺寸以及矿物的结晶度和晶体结构等是影响有机磷的界面反应和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氢)氧化铝 吸附 解吸 分子结构 结晶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