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离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和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影如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嵘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1-34,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WD)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可用于WD铜代谢的进一步研究,并有可能提供WD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作者建立了WD患者和对照组各5例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了各细胞系在不同代数培养时胞浆内铜含量的测定,... 肝豆状核变性(WD)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可用于WD铜代谢的进一步研究,并有可能提供WD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作者建立了WD患者和对照组各5例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了各细胞系在不同代数培养时胞浆内铜含量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该模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WD 离体皮肤 肝豆状核变性 皮肤成纤维细胞 胞浆 铜代谢 生物学鉴定 离体培养 细胞系
下载PDF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影如 陈嵘 +1 位作者 梁秀龄 欧翠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特点。方法收集来自3个家系本病患者6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4例有染色体异常,在该4例患者所分析的129个细胞中,43个细胞有核型异常,累及1、7... 目的探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特点。方法收集来自3个家系本病患者6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4例有染色体异常,在该4例患者所分析的129个细胞中,43个细胞有核型异常,累及1、7、14、2、4、6、11、17号染色体的分别有18、18、15、3、2、1、1、1个细胞;43个异常核型细胞中,缺失、易位、染色体断裂、双着丝粒、倒位各有19、16、4、1、1个细胞。结论1号染色体与7号、14号染色体一样,均是本病最不稳定的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症 细胞遗传学 AT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的系列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梁秀龄 刘焯霖 +5 位作者 陈嵘 徐评议 胡学强 张影如 徐东升 张柏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作者从80年代初开展WD的研究,至今已对WD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理改变、遗传学、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手段从临床总结开始,接...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作者从80年代初开展WD的研究,至今已对WD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理改变、遗传学、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手段从临床总结开始,接着开展生化、病理、影像学研究,进而采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紧紧围绕患者早期诊断和杂合子检测这个中心,层层深入,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WD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代谢 病理学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灼霖 张影如 陈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8-280,共3页
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以观察其对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利用该模型研究HLD溶酶体缺陷的可能性,本实验结果提示HLD的溶酶体可能有摄铜的障碍或在HLD细胞的胞浆内可能存在... 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以观察其对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利用该模型研究HLD溶酶体缺陷的可能性,本实验结果提示HLD的溶酶体可能有摄铜的障碍或在HLD细胞的胞浆内可能存在与铜亲和力更高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培养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铜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陈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00-203,共4页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杂合子及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影响,发现经20μg/ml铜孵育12或24小时后,患者细胞浆内的铜/蛋白比值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且与后两组完全无重叠,提示该方法可用...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杂合子及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影响,发现经20μg/ml铜孵育12或24小时后,患者细胞浆内的铜/蛋白比值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且与后两组完全无重叠,提示该方法可用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并有可能成为症状前患者及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肝硬变
下载PDF
锌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铜、锌和金属硫蛋白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陈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5,共3页
本实验研究了锌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锌和金属硫蛋白(MT)代谢的改变,以及经45.88μmol/L锌孵育后,患者胞浆内钢含量增高,同时MT上的钢结合量也增高,但MT含量无明显变化,... 本实验研究了锌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锌和金属硫蛋白(MT)代谢的改变,以及经45.88μmol/L锌孵育后,患者胞浆内钢含量增高,同时MT上的钢结合量也增高,但MT含量无明显变化,根据上述结果,对锌剂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离体培养 锌剂 金属硫蛋白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48-50,共3页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铜孵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金属硫蛋白代谢的改变,发现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成纤维细胞胞浆内铜含量、金属硫蛋白含量及其铜结合量均明显增高,表明高铜孵育能促进本病遗传缺陷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铜孵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金属硫蛋白代谢的改变,发现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成纤维细胞胞浆内铜含量、金属硫蛋白含量及其铜结合量均明显增高,表明高铜孵育能促进本病遗传缺陷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进一步表达。认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细胞学 纤维母细胞 代谢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锌代谢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彪 张影如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前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锌代谢异常有不同报道.本文系统地研究了HLD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胞浆内的锌/蛋白比值、胞浆内锌在胞浆内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以及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胞浆内锌在不... 目前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锌代谢异常有不同报道.本文系统地研究了HLD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胞浆内的锌/蛋白比值、胞浆内锌在胞浆内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以及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胞浆内锌在不同分子量蛋白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患者胞浆内锌/蛋白比值虽无显著性变化,但锌在胞浆中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有改变,主要表现在胞浆内金属硫蛋白的锌结合量增高,但在铜孵育早期即从原来的较高水平迅速下降,故推测HLD中的锌分布异常可能是铜代谢异常的继发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皮肤成纤维细胞 代谢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培养细胞内铜、锌、金属硫蛋白代谢的综合研究
9
作者 梁秀龄 陈嵘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医学研究杂志》 1995年第9期23-24,共2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对我国青少年危害较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发病率国内远高于国外.本项目系统地研究了HLD患者、杂合子和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锌、金属硫蛋白(MT)的代谢情况,在国内外首次取得了下述几个主要结果: 1.对...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对我国青少年危害较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发病率国内远高于国外.本项目系统地研究了HLD患者、杂合子和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锌、金属硫蛋白(MT)的代谢情况,在国内外首次取得了下述几个主要结果: 1.对各细胞系进行了生物学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金属硫蛋白 综合研究 培养细胞 皮肤成纤维细胞 杂合子 代谢 离体培养 神经系统 国内外
下载PDF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红细胞内SOD1活性测定
10
作者 罗杰峰 王进梁 +2 位作者 秀龄 陈嵘 张影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红细胞内SOD-1活性
下载PDF
P型ATP酶阻滞剂和激动剂对肝豆状核变性成纤维细胞胞浆铜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景岗 梁秀龄 +2 位作者 陈嵘 王莹 张影如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3-35,共3页
探讨P型ATP酶阻滞剂、激动剂对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胞浆铜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铜及P型AFP酶阻滞剂(矾酸钠)、激动剂(长春新碱)孵育细胞,分析孵育6、12、24小时后,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杂合子及正常儿童... 探讨P型ATP酶阻滞剂、激动剂对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胞浆铜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铜及P型AFP酶阻滞剂(矾酸钠)、激动剂(长春新碱)孵育细胞,分析孵育6、12、24小时后,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杂合子及正常儿童成纤维细胞胞浆中铜含量的变化。结果铜及长春新碱孵育后,患儿成纤维细胞胞浆钢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杂合子及正常儿童。铜及矾酸钠孵育后,患儿、杂合子及正常儿童胞浆铜含量在各时点均明显少于其他条件孵育后。结论患儿钢转运P型ATP酶对P型ATP酶阻滞剂的敏感性与杂合子及正常儿童相同,对激动剂的敏感性异常。P型ATP酶能减少患儿成纤维细胞对铜的摄取,在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P型ATP酶 成纤维细胞 儿童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锌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东升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6-77,共2页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12例HLD患者、10例杂合子、16例对照者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三者之间细胞内锌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均>0.5)。这一结果提示,HLD患者体内锌代谢的改变可能是一种继发性...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12例HLD患者、10例杂合子、16例对照者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三者之间细胞内锌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均>0.5)。这一结果提示,HLD患者体内锌代谢的改变可能是一种继发性的改变,而不是本病原发性的代谢障碍。这对研究锌在H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指导锌剂在治疗本病上的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成纤维细胞 锌代谢
下载PDF
先天愚型红细胞膜酶活性的研究
13
作者 张影如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林青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8-210,共3页
测定32例先天愚型(DS)红细胞膜(Na、K)-ATP酶、(Ca、Mg)-ATP酶活性及7例DS患者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活性,结果发现:DS红细胞膜(Na、K)-ATP酶、(Ca、Mg)-ATP酶活性与正常... 测定32例先天愚型(DS)红细胞膜(Na、K)-ATP酶、(Ca、Mg)-ATP酶活性及7例DS患者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活性,结果发现:DS红细胞膜(Na、K)-ATP酶、(Ca、Mg)-ATP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G3P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提示先天愚型红细胞膜存在能量代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天愚型 ATP酶 G3PD 唐氏综合征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测定
14
作者 徐东升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对1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0例杂合子和16例对照者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HLD患者培养细胞内钢含量的平均值为对照者的2.7倍,且二者之间无重叠,故可作为HLD早期诊断的依据。杂合子培养细胞内铜含量介于... 本文对1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0例杂合子和16例对照者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HLD患者培养细胞内钢含量的平均值为对照者的2.7倍,且二者之间无重叠,故可作为HLD早期诊断的依据。杂合子培养细胞内铜含量介于患者与对照者之间,其测定值与患者有部分重叠,与对照者无重叠。提示,可作为筛选杂合子的手段,但难以鉴别症状前患者与杂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先天愚型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唾液酸含量的研究
15
作者 林青晖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27-329,共3页
研究32例先天愚型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唾液酸含量,结果显示病人此两种物质的活性和含量明显下降,且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唾液酸含量的下降呈明显正相关,认为这种紊乱对先天愚型智力低下和神经肌肉系统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先天愚型 乙酰胆碱酯酶 唾液酸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金属硫蛋白代射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陈彪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SCD 1993年第6期327-330,共4页
测定了一般培养条件下以及经各种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变化。发现,一般培养条件下,三组间M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MT的含量... 测定了一般培养条件下以及经各种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变化。发现,一般培养条件下,三组间M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MT的含量明显比另二组高。讨论了MT异常在HLD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金属硫蛋白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七例报告 被引量:21
17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5 位作者 李洵桦 陈理娥 金伟军 张影如 胡平 孙中武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加强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和重视。方法描述我院收治的来自5个家庭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男1例,女6例,其中4例为2对姐妹。发病年龄3个月至8岁,平均31岁,治疗前平均病程123年,... 目的加强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和重视。方法描述我院收治的来自5个家庭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男1例,女6例,其中4例为2对姐妹。发病年龄3个月至8岁,平均31岁,治疗前平均病程123年,均表现为缓慢起病的四肢僵硬、活动困难,部分患者伴有肢体震颤、构音不清、吞咽困难,症状均呈晨轻暮重。体检:均有四肢肌张力铅管样或齿轮样增高,多以左侧明显,双下肢腱反射活跃至亢进,部分患者病理征阳性,病程长者可有脊柱和足部畸形。辅助检查除部分患者血清酶增高外,头颅CT、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正常。小剂量多巴制剂对7例患者均有明显疗效,左旋多巴平均剂量为848mg/d(美多巴或帕金宁控释片),使用最长者已达15年,无需增大剂量。结论本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断不难,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续疗效,早期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左旋多巴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高铜孵育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测定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秀龄 陈嵘 +2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彪 张影如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1-112,共2页
高铜孵育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测定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梁秀龄,陈嵘,刘焯霖,陈彪,张影如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本实验研究高浓度铜孵育后HL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 高铜孵育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测定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梁秀龄,陈嵘,刘焯霖,陈彪,张影如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本实验研究高浓度铜孵育后HL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变化,以寻找能有效进行HLD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成纤维细胞 测定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培养细胞内铜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彪 张影如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2-15,共4页
通过确定肝豆状核变性培养细胞内铜在各亚细胞组分以及胞浆内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方法测定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杂合子及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浆、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和细胞浆的铜分布比例... 通过确定肝豆状核变性培养细胞内铜在各亚细胞组分以及胞浆内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方法测定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杂合子及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浆、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和细胞浆的铜分布比例,并分析胞浆经SephadexG-75凝胶层析后铜在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特点。结果2例患者分别有胞浆铜和溶酶体铜比例增高;患者胞浆内金属硫蛋白的含铜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杂合子。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培养细胞内的铜异常沉积与金属硫蛋白密切相关,后者可能致本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铜代谢 细胞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的研究
20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临床神经科学》 199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金属硫蛋白(MT)代谢的改变,发现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胞浆内铜含量、MT含量及其铜结合量均明显增高,表明高铜孵育能促进本病遗传缺陷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进一步表达...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金属硫蛋白(MT)代谢的改变,发现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胞浆内铜含量、MT含量及其铜结合量均明显增高,表明高铜孵育能促进本病遗传缺陷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进一步表达。我们认为,HLD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皮肤 成纤维细胞 疾病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