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视觉图像分割在腔镜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梦阳 张恩犁 +1 位作者 吴俊杰 赵之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129-134,共6页
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和外科模式的改变,外科教学的方式也随之进步。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将持续影响医疗行业变革。"数据"是人工智能探索的基础,腔镜外科手术产生的海量视频、图像数据高度契合人工智能模型开发的需求。人工智能... 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和外科模式的改变,外科教学的方式也随之进步。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将持续影响医疗行业变革。"数据"是人工智能探索的基础,腔镜外科手术产生的海量视频、图像数据高度契合人工智能模型开发的需求。人工智能视觉分割是机器学习进行情景感知的基础,目前已实现了术中自动化手术器械的分割识别、部分术式的手术流程识别和关键手术区域识别。在进一步提升准确性后,手术视频的全自动识别和标注将有助于低年资外科医师高效自主学习手术。这或可改变传统外科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腹腔镜 教学
原文传递
完全脏器转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例
2
作者 王勤运 许大彬 +2 位作者 张恩犁 钱海 赵之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总结完全脏器转位患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过程中的优势和困难,探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完全脏器转位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完全性全身脏器转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先天性解剖异常,... 目的:总结完全脏器转位患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过程中的优势和困难,探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完全脏器转位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完全性全身脏器转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先天性解剖异常,其胸腹脏器正常的解剖位置呈镜像反转。由于解剖结构的变化,对于SIT患者在患有胸腹腔脏器肿瘤手术时,外科医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达芬奇(da Vinci)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世纪末问世,该手术系统在胰腺微创外科手术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更多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收治了一例SIT患者,经过完善术前检查,诊断为胰腺头部癌并梗阻性黄疸,术前充分评估之后,给予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i Si)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SIT患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过程中存在很多优势,但依然面临一些困难,通过对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证明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SIT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转位 胰腺癌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原文传递
基于虚拟现实的增强现实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肖朝辉 刘鹏炯 +1 位作者 张恩犁 赵之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规培研究生100名作为本次教学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规培研究生100名作为本次教学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成试验组(50名)和对照组(50名)。其中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基于VR的AR技术进行教学,使用教学评估量表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指标(基础理论知识、生理解剖、临床思维能力)进行评估对比,对两组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并采用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教学效果满意度。结果:两组考核成绩评分显示,试验组在基础理论知识、生理解剖、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成绩明显高于照组(P<0.05)。通过对比得出,试验组学生的各项临床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在提高肝胆胰外科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检索和查阅文献能力及理论应用临床能力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胰外科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基于VR的AR技术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具备独特优势,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技巧,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值得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肝胆胰外科教学 应用探讨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郝嘉宁 崔皓哲 +3 位作者 李梦阳 张恩犁 吴俊杰 赵之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占比58.17%,平均年龄(59.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占比58.17%,平均年龄(59.17±11.31)岁。按照PD术后是否并发胆肠吻合口狭窄将患者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析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相关胰瘘、术后胆瘘比例与PD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胆瘘(OR=296.41,95%CI:23.56~>999.99,P<0.05),手术时长(OR=1.02,95%CI:1.01~1.03,P<0.05),术后总胆红素水平(OR=1.01,95%CI:1.00~1.02,P<0.05),胆管扩张(OR=0.59,95%CI:0.01~0.21,P<0.05)、胰管扩张(OR=0.02,95%CI:0.01~0.40,P<0.05)、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6,95%CI:0.45~0.78,P<0.05)与胆肠吻合口狭窄相关。结论:术后胆瘘、手术时长及术后胆红素水平是PD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胆管扩张、胰管扩张及术后白蛋白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并发症 胆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